莫高窟

葛永明

<p class="ql-block">参加《摄友圈》青海、甘肃《秘境西北 画里山海》采风</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是由敦煌到莫高窟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那是鸣沙山,时光的竖琴,风的雕塑。沙脊如刀,切割着苍穹;</p> <p class="ql-block">我似乎听到壁画上的飞天反弹琵琶的琴声,看到彩塑的佛陀即将睁开慧眼。</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至元代约1000年的开凿,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古代文明交汇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代表,以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著称。其岩质疏松不适雕刻,故以泥塑彩绘为主,现存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窟为礼佛场所,北区243窟为僧侣生活区。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创与兴盛期(4-10世纪)‌: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始凿第一窟,历经北朝、隋唐持续扩建,唐代达鼎盛(洞窟千余个)。吐蕃统治时期(如第156窟)仍保持佛教艺术繁荣。‌‌</p> <p class="ql-block">‌延续与变革期(五代-宋)‌:归义军曹氏家族主导开窟,风格承袭晚唐但渐趋程式化,出现大型供养人画像和《五台山图》等壁画。‌‌</p> <p class="ql-block">‌衰落与转型期(西夏-元)‌:多为前朝洞窟修缮,融入西藏密宗元素,元代开凿新窟但规模缩减。‌‌</p> <p class="ql-block">‌近代发现与保护‌: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第17窟),出土5万余件文物,引发敦煌学;但文物遭斯坦因、伯希和等掠夺,壁画遭破坏。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p><p class="ql-block">这是整个游客服务中心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所有游客参观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功能:</p><p class="ql-block"> · 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在影院播放,片长约20分钟。影片宏观介绍了莫高窟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发展历程,帮助游客建立整体的历史认知。</p><p class="ql-block"> · 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球幕影院播放,片长约20分钟。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多个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洞窟(如第45窟、第220窟等)进行了超高清晰度、360度的全景展示,其视觉效果甚至超越了在真实洞窟中的狭窄观察,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欣赏壁画和彩塑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窟号:第96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初唐(公元7-8世纪)</p><p class="ql-block">别名:“九层楼”、“大佛殿”</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窟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地位: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和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窟内禁止拍照,大佛图片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核心:室内大佛</p><p class="ql-block">窟内供奉的是弥勒佛的巨型石胎泥塑坐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尺寸:佛高35.5米(关于高度有34.5米、35.5米等不同说法,是莫高窟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 建造方式:属于石胎泥塑。即先在崖壁上凿出大佛的大体石胎,然后用草泥垒塑,最后用彩绘妆銮。</p><p class="ql-block">· 历史变迁:这尊大佛并非完全是唐代的原貌。它的面部、手部等关键部位在后世(特别是西夏和清代)被多次重修过。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表情和彩绘带有更多近代的审美特征。但整体造型和气势仍保留了盛唐的雄浑气度。</p><p class="ql-block">· 宗教含义:弥勒是“未来佛”,据佛经记载,他将在未来降生人间,成为一个“救世主”。武则天时期非常推崇弥勒信仰,她自称是弥勒转世,这尊大佛的建造与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背景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窟号:第458窟</p><p class="ql-block">· 时代:隋代 (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中心塔柱窟</p><p class="ql-block">· 主要特点:典型的隋代风格,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明,体现了从北朝向唐代过渡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 窟号:第231窟</p><p class="ql-block">· 时代:中唐 (也称吐蕃时期,公元781年-848年)</p><p class="ql-block">· 窟主:阴嘉政</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覆斗顶殿堂窟</p><p class="ql-block">· 核心价值:集精湛艺术、重要历史与独特供养人信息于一身的代表窟。</p> <p class="ql-block">· 窟号:第331窟</p><p class="ql-block">· 时代:初唐 (公元7世纪,武则天时期左右)</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覆斗顶殿堂窟</p><p class="ql-block">· 主要特点:壁画布局清晰完整,色彩保存较好,充满初唐的雄浑、开阔与生机勃勃之气。</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莫高窟”牌坊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一、 牌坊本身</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木结构牌坊,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与背后的九层楼(第96窟)以及整个崖壁的色调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颜色:以土红色和青绿色为主,体现了敦煌壁画中常见的色彩搭配,古朴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功能:它不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种空间上的转换和提示。穿过这座牌坊,就意味着从现代的服务区正式步入了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艺术圣地,营造出一种肃穆、崇敬的参观氛围。</p><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是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于2016年独立创作,属于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首批作品,旨在延续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造型艺术传统,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融合区,属于董书兵“荒野艺术计划”核心项目,并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该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后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呈现俯卧酣睡的婴孩形象,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品坐落于瓜州县城南20公里的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内,该艺术长廊采取“艺术家创作+企业家捐建”模式,所有作品需通过中国雕塑家协会与清华美院评审,与《无界》《汉武雄风》等雕塑共同构成人文景观集群。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地标,2023年国庆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万人次,同年1至5月累计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达2500人次以上。2024年11月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正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发生游客违规攀爬事件,同年9月出现“免费拍照”收费纠纷及雕塑首次迁至深圳国际车展进行光影艺术特展,该展览入选《国家地理》全球50大艺术装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