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美篇昵称/董乾慧•春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美篇号/72538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图片/网络咨询提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第809号原创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寻山之脉,觅水之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对水墨中国画山水卷的点滴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董乾慧•春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铺展素纸,看白加黑演义</p><p class="ql-block"> 羊毫悬腕的侧锋转笔</p><p class="ql-block"> 可见“五代人”披麻皴的立意</p><p class="ql-block"> 墨分五色,藏着北宋溪岸虹霓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丈量绵帛与山峦的间隙</p><p class="ql-block"> 嶙峋的石阶在笔端拾级</p><p class="ql-block"> 用力推远薄雾在山中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深秋,追溯范宽的溪山行旅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并非逃世,而是用笔墨</p><p class="ql-block"> 在陋室重构可游可居的疆域</p><p class="ql-block"> 毛笔吮吸晨光,笔洗盛住晚云</p><p class="ql-block"> 用精神触摸王希孟十八岁青绿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借窗外的凉雨晕染峭壁</p><p class="ql-block"> 直到墨色里渗出樵夫的信息④</p><p class="ql-block"> 懂得留白,在生宣上造山</p><p class="ql-block"> 看破尘凡,让云气自由来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最满处故意空出一角</p><p class="ql-block"> 以雪的聪明刻画青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非要用枯笔撕裂风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如今,却爱上米氏云山的壮丽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形散与神凝间阅读古卷</p><p class="ql-block"> 以前人皴法重新认识春秋四季</p><p class="ql-block"> 借鉴“介子园”的空间透视</p><p class="ql-block"> 在李渔画的世界再熏陶文学戏剧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水墨研其山水本来的质地 </p><p class="ql-block"> 我曾见李成在泼墨中探笔⑦</p><p class="ql-block"> 他说,皴法不过是心绪的等高线</p><p class="ql-block"> 最关键的是让水痕自己走出深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学习</p><p class="ql-block"> 又怎改笔下的不足保持谦虚</p><p class="ql-block"> 比如偶然的湮散竟成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大千世界最动人的迷离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黑白世界原比七彩更丰盈</p><p class="ql-block"> 焦浓重淡轻,足以铺陈宙宇</p><p class="ql-block"> 看关山月雄浑与灵动的笔触⑨</p><p class="ql-block"> 哪一笔不都是削繁就简的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仍不敢妄称知山</p><p class="ql-block"> 梦里都看重并追随雨鬼笔迹⑩</p><p class="ql-block"> 在数尺素绢上迂回跋涉</p><p class="ql-block"> 墨色枯淡时,藏锋精神隐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墨,不是颜色的缺失匮乏</p><p class="ql-block"> 是给观者留出心境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色不碍墨,墨不碍色</p><p class="ql-block"> 水墨的真蒂尽在施云祥故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盂盛满,如同饮下一条江河</p><p class="ql-block"> 当印章落下红晕。忽然明白</p><p class="ql-block"> 这半生不单单只是画山,而是在</p><p class="ql-block"> 山水间以丹青诠释人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我9月27日写于沈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①水墨画在宋代兴起并发展,成为绘画主流,主要体现在技法成熟、理论完善及艺术创新等方面。宋代水墨山水画在董源、巨然等(约960年)画家推动下形成“淡墨轻岚”风格,以“披麻皧”技法著称,强调山水平淡天真的意境。北宋时期,水墨技法进一步发展,《千里江山图》等作品展现了院体水墨山水的精湛技艺。 宋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一体”,苏轼、米芾等理论家提出“气韵生动”“写意”等核心美学理念,将水墨画提升到哲学高度。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进一步强化水墨的艺术表现力。 宋代水墨画融入青绿技法,如赵伯驹、赵伯骕在传统青绿山水基础上融合水墨技法,形成新风格。此外,徐熙等画家开创写意花鸟画,推动水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墨分五色是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这一概念阐述了中国画通过调节墨与水的比例实现多层次浓淡干湿变化的技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②《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明代董其昌称其为“宋画第一”。作者与年代:范宽(名中正)创作于北宋(约11世纪初),师法自然,以终南山、太华山为灵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③王希孟(约1096年—?)是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以一幅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其唯一传世杰作《千里江山图》被誉为“千古青绿第一杰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④历史上被称为“樵夫”的画家主要有以下几位:唐寅,明代画家唐寅(1470-1524年)在正德元年(1506年)创作了《骑驴归思图》,画中以樵夫形象为元素,寄托文人隐逸情怀。 黄公望,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年)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中,樵夫形象与山水意境紧密结合,展现了隐逸文人生活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⑤米氏云山(又称“米点山水”)是宋代由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创立的山水画派,以水墨点染技法表现烟雨朦胧的江南景致。其特点是用湿笔勾皴点染,强调云雾缭绕、山林隐映的意境,追求“意似”的艺术效果,而非形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米氏云山是宋代由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创立的山水画派,以水墨点染技法著称,擅长表现烟雨朦胧的江南山水意境,其技法被称为“米点”或“积点成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⑥芥子园画谱》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图谱,由清初李渔倡导、沈心友主持策划、王概兄弟编绘,初集刊行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系统分解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科技法,采用饾版彩色套印技术,近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曾临摹其奠定基础,对国画教学与传承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渔(1611—1680),原名李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生于江苏如皋(今南通如皋)。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园林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书画与园林设计:他精通书法,隶书圆润工整,行草飘逸洒脱,代表作《芥子园画谱》总结历代名家技法,成为三百年来中国画学习的重要范本。李渔还擅长园林设计,营建南京芥子园、北京半亩园等园林,提出“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 晚年与著作:晚年定居南京,病逝于康熙十九年(1680)。其著作涵盖戏曲、绘画、园林等多个领域,对后世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⑦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号营丘,山东潍坊人,是五代宋初著名山水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艺术成就:李成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发展出独特的“卷云皴”技法,以表现山石的云雾缭绕之感,其“蟹爪法”描绘枯枝则形似螃蟹爪痕。他善用淡墨,笔法简练,作品风格清旷萧疏,尤其擅长表现北方冬日荒寒的郊野景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⑧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大师,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字季爰,法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他创立大风堂画派,开创泼墨泼彩技法,代表作品包括《荷花图》《长江万里图》等,被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其书画作品自2023年起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为一律不得出境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⑨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大师、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绿色长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平简介:关山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1930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奠定艺术根基。抗战期间以画笔为武器,创作《漓江百里图》《从城市撤退》等反映民族苦难的作品。1946年后任教于广州南中美术学院,1950年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1958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完成人民大会堂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娇》。1978年任广东画院院长,1996年获中国文联名誉委员称号,2000年逝世于广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⑩宋雨桂(1940年9月—2017年5月15日)是中国山东籍著名画家,被誉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第一人”,独创北派山水画技法,曾任民革中央画院院长、辽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平与艺术成就:宋雨桂出生于山东临邑,幼年迁居东北,196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预科。其艺术生涯以山水画为核心,兼擅花卉、书法与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1幅,为藏画之最。1984年与冯大中合作的《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最高奖),确立画坛地位。2010年主笔66米长卷《新富春山居图》,享誉海内外。2016年抱病完成巨作《黄河雄姿》,入藏国家博物馆,成为其艺术绝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施云翔(1956年—),四川成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四川峨眉画院副院长,师从张大千弟子赵蕴玉,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创作课程导师、徐悲鸿画院副院长、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副教授、《东方美术》广东编辑部执行主编等职,施云翔早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1995年获新加坡中华艺术宫《当代中国画家精英展》银奖提名。1996年至1999年先后在广州、台湾、美国旧金山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后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出版《施云翔画集》《施云翔山水画技法》《中国画学谱·云雾山水卷》等著作,其山水画融合传统技法与西画质感,青绿重彩继承张大千衣钵,水墨系列传承黄宾虹、李可染等笔墨法式。代表作品被海内外多国机构及个人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后三幅是本篇作者的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