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5.8mmol/L却确诊糖尿病?别忽视这两个“隐形杀手”

王宝医生健康站

<p class="ql-block">每年体检,老刘的空腹血糖都稳定在5.6-6.0mmol/L之间,他一直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直到今年因冠心病住院,医生给出的“糖尿病”诊断让他彻底懵了:明明空腹血糖没超标,怎么突然就成了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其实,像老刘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人把空腹血糖当作判断血糖健康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一个更危险的“隐形糖魔”——餐后高血糖,以及能反映长期血糖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p> <p class="ql-block">一、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血糖真的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血糖调节系统,就像一座精准运转的“水库”:空腹时,肝脏缓慢释放少量葡萄糖维持基础血糖(类似水库日常水位);进食后,大量葡萄糖涌入血液(好比上游突然来水),此时胰岛素需要快速“开闸泄洪”,将血糖拉回安全范围。</p><p class="ql-block"> 但早期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会率先受损。简单说,就是血糖骤升时,胰岛素“反应迟钝”,没法及时大量释放,导致餐后血糖飙升。可经过几小时代谢,残存的胰岛功能又能把血糖拉回正常水平,这就造成了“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超标”的假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餐后高血糖:比你想象中更伤血管</p><p class="ql-block"> 老刘的冠心病,正是餐后高血糖埋下的隐患。研究数据显示,餐后血糖每升高2mmol/L,心血管疾病风险就会增加20%。高血糖会像“慢性毒药”一样,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悄悄破坏血管健康。</p><p class="ql-block"> 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已明确: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空腹血糖正常,却突然查出心脑血管问题——餐后高血糖早已在暗中“搞破坏”。</p> <p class="ql-block">三、这两项检查,能揪出“隐形糖魔”</p><p class="ql-block"> 老刘的确诊,靠的不是单一的空腹血糖检测,而是三项关键检查的联合判断,其中两项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服用75g葡萄糖后,检测2小时血糖。老刘的这项结果高达13.5mmol/L(正常应<7.8mmol/L),远超健康标准。</p><p class="ql-block">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长期血糖的“金标准”。老刘的数值为6.8%(正常应<6%),说明他长期血糖都处于超标状态。</p><p class="ql-block"> 此外,动态血糖监测还发现,老刘餐后3小时血糖仍>10mmol/L,进一步证实了餐后血糖控制的严重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中,62%是单纯的餐后高血糖;如果只查空腹血糖,会漏掉超过7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p><p class="ql-block">四、这些人,一定要查餐后血糖</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别只盯着空腹血糖,建议尽快加做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筛查:</p><p class="ql-block"> - 空腹血糖在5.6-6.9mmol/L之间(处于“空腹血糖受损”阶段)</p><p class="ql-block">-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超重或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p><p class="ql-block">​- 曾患妊娠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p><p class="ql-block">​- 已确诊高血压、高血脂,或有冠心病、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p> <p class="ql-block">五、抓住“逆转黄金期”,这样科学控糖</p><p class="ql-block"> 好消息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6.1-6.9mmol/L,OGTT 2小时7.8-11.0mmol/L)的人群,通过科学干预,能降低58%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做好这三步,就能有效控糖:</p><p class="ql-block"> 1. 饮食改造:采用“分餐制”,把三餐分成5-6小餐,避免单次进食过多;主食优先选莜麦、黑米、藜麦等低GI(升糖指数)食物,减少精米白面。</p><p class="ql-block">2. 运动处方:餐后30分钟别久坐,快走20分钟,能让餐后血糖下降20%-30%;每周再搭配3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p><p class="ql-block">3. 监测策略:高危人群每月测1次“三餐后2小时血糖”,每3-6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及时掌握血糖变化。</p> <p class="ql-block">别再让“空腹血糖正常”蒙蔽了双眼。关注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早筛查、早干预,才能真正远离糖尿病和它带来的并发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