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秋季节,硕果累累,村里的幼儿园门口迎来送往。每当李利那四岁的儿子踮起脚尖被母亲接下,几句古诗便熟练地从他稚嫩的唇齿间流淌而出,引来周围赞叹无数。母亲李利脸上的自豪笑容如玫瑰花绽放。这位九零后母亲事业家庭双丰收,自她怀孕初期便执着于胎教,待儿子出生后,家中早教机、平板、三字经挂画如阵摆放;四岁小儿每日习字、背诗,小小头脑被过早装满了厚厚的“智慧锦囊”。</p><p class="ql-block"> 这份“成就”的代价,乃是童年秩序被粗暴打乱——如同被强行催熟的果实,终究失了那天然滋味。</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发育自有其内在节律,此乃自然所铸,不容跨越。儿童神经科学早已揭示,小小脑袋里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与髓鞘化,需遵循严密的时间表慢慢展开。当稚嫩肌骨尚未有力握持毛笔时,那份强制催逼,犹如在初春的土壤上强植盛夏之花。</p><p class="ql-block"> 那份“小大人”般的成熟背后,又是多么沉重的代价?在上海一项调查中呈现,超57%的幼儿参与课外学科辅导,其中竟有近四成孩子坦言“不喜欢”。李利儿子口中那些滚瓜烂熟的古诗经文,可曾浸润过他自己的心神?当同龄孩童还在色彩与游戏中摸索世界时,他被迫端坐书案前重复书写,无异于以人工织造的“成熟”外衣,束缚了本应鲜活蓬勃的童心——他未及享受阳光下的奔跑嬉戏,却已背负起成人世界的期待重担。</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叹息的是,这样被“催熟”的孩童,或将长久陷入身份认同的迷雾与情感表达的困窘之中。他们被迫提早扮演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角色,内心却仍滞留于幼童的纯真。这就如同精神世界中一道无法弥合的撕裂伤口,表面成熟却内心孤独无依。文学作品中那些被成人世界异化的孩童幽灵,《小王子》中那些孤独星球上早熟的“小大人”,早已是人类对童年异化悲歌的深刻预言。</p><p class="ql-block"> 蒙特梭利女士曾说:“跟随儿童吧。”芬兰教育中“玩即学习”的哲学之所以能点亮世界,正是因其尊重了儿童那森林般天然的生命秩序——让童年真正属于童年。</p><p class="ql-block"> 李利为子的苦心经营无可厚非,如同天下每一位父母。但教育非工业流程,它是农业的耐心艺术。真正的智慧,恰在于懂得欣赏每个成长阶段独特的灿烂光华,那就好比苹果青涩时便强行采摘,只会让甜美的味道提前消逝。</p><p class="ql-block"> 孩子那紧握毛笔的小手,此刻更需要拥抱的温度;孩子那背诵古诗的小嘴,此刻更应该享受自由的欢笑。童年不是果实催熟的试验田,它应该是生命之树的自然舒展——唯有如此,每一片叶子才能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朝向阳光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女初长成,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关于教育子女的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讨论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