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2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县吴城镇三角乡的稻虾田中,7只羽色闪耀金属光泽的彩鹮悄然现身,为这片湿地铺就了一道灵动的生态风景线。这一“鸟中大熊猫”的到访,拉开了鄱阳湖畔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彩鹮作为鸟纲鹮科彩鹮属鸟类,体长48-66厘米,翼展可达80-95厘米,常栖息于河湖沼泽及稻田,以水生昆虫、虾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性喜群居且常与其他鹮类、鹭类为伴。更令人瞩目的是,这种曾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宣布在我国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次不仅驻足,更在永修县枫树林开启了自然繁殖——这既是江西首例,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发现彩鹮踪迹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迅速联合永修县政府、林业、公安等部门启动“保姆式”守护。通过“步巡+车巡”结合无人机监测的模式高频次巡护,划定安全观赏范围并设置提示牌,组建联合专班实时监测种群动态,更通过普法宣传引导公众文明观鸟。这套“天空地一体化”的保护网络,为彩鹮繁衍提供了坚实保障。</p><p class="ql-block">从4月的7只初探,到历经5个月繁殖期后壮大至50余只,彩鹮种群的蓬勃发展,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最佳佐证。如今,完成繁殖使命的彩鹮已携儿带女陆续北迁,但它们留下的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填补了江西省鸟类研究的空白,印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显著恢复成效。</p><p class="ql-block">从一度绝迹到鄱阳湖畔育雏,彩鹮的回归是大自然对生态保护的“最美回应”。随着我国湿地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这抹“湿地彩虹”的身影必将在更多绿水青山间重现,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雏鸟特征描述</p><p class="ql-block">一、外形特征</p><p class="ql-block">雏鸟体羽以暗绿色为主,无明显光泽;头部与颈部呈灰褐色,脸部分布白色斑点,头顶有一小块白斑,颈侧则有白色条纹。随着生长发育,其体羽会逐步展现出青铜栗色的光泽。</p><p class="ql-block">二、行为特征</p><p class="ql-block">雏鸟通常伴随成鸟活动,主要在浅水区觅食,食物以昆虫、虾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觅食时,它们会半张着嘴,通过脚部在水中移动来探索和寻找食物。</p> <p class="ql-block">以上片子2025.08.29/30日分别记录于江西鄱阳湖永修县吴城镇枫树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