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还没亮,从兴化客运站乘车前往沙沟。</p><p class="ql-block">↓抵达沙沟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沙沟鱼圆</u></i></b></p> <p class="ql-block">进入沙沟古镇,先碰到一家早茶店(兴化早茶有点儿名气),店堂内没有食客。问早茶都有什么,店家正收拾店堂,沙沟口音回说什么听不清楚,能看到的只有蒸锅上的包子。算了,先遛遛再说吧。</p><p class="ql-block">遛了一阵子,在新大街上碰到这家面馆。</p> <p class="ql-block">要了一碗清汤馄饨,解饥舒胃,没吃出什么特色。</p> <p class="ql-block">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家汽车站对面的古镇酒楼,由于要回兴化赶下午两点去高邮的末班车,计划着遛完沙沟回这里品味沙沟美食。对面就是汽车站,便于掌握时间。</p> <p class="ql-block">↑↓沙沟特色美食早就烂熟于心,快速点菜:青菜烧鱼圆、藕夹子、麻饼,一碗米饭,齐了。再点水粉鸡肯定吃不了,下次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后大街和前大街</u></i></b></p> <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平面图(图片下载自百度地图)</p><p class="ql-block">先纠正百度地图的一个错误。上图沙沟古镇东侧河流不是西塘河,应为下官河。沙沟古镇西侧河流百度地图未标名称,为西塘河。</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沙沟距兴化城西北30公里,是兴化、盐城、高邮、宝应、建湖五县市交界处,历史上曾归属盐城、高邮、兴化、宝应等县管辖不定。据《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中华民国八年(1919)建沙沟市,全市人口48654人,登记选民6751人,经选举产生市议会,是沙沟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这不奇怪,因为北洋时期,全面与世界文明接轨,其政治法律社会等举措尽显先进,是中国近代的高光时刻。1949起由归高邮县改属兴化县。</p><p class="ql-block">沙沟地处里下河腹地中心,古镇周围有大纵湖、郭正湖、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称“两湖五荡”。土地肥沃万倾,湖荡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所谓“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的世外桃源深处,正是沙沟。</p><p class="ql-block">上图四面环水横卧水中面积一平方华里左右的随形岛屿,就是沙沟古镇。图中横贯东西的一条白线,将沙沟古镇分为界线清晰的南北两个区域。据此行路遇的一古镇中年居民讲,这个是新大街,以前是一条河。什么时候填河为街?中年居民说70年代吧。语气似乎不太确定。</p> <p class="ql-block">后大街</p><p class="ql-block">后大街和前大街,是沙沟古镇最古老的两条街道,也是古镇北部两条——只此两条东西平行走向的街道。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报复支持死敌张士诚的民众,武装押送江南人口移民苏北,史称“洪武赶散”。于是大量人口从苏州带着钱财迁至沙沟(当时名沙溪)。此后,江浙一带又不断有富商来沙沟避乱定居。人口增多加之资本进入,带动商贾云集,百业兴起,大宅渐多,后大街和前大街逐渐出现、成形。</p><p class="ql-block">两条大街形成的具体时间以及孰先孰后,已不得而知。依独行背包客观察,1、后大街靠北,前大街靠南;2、后大街稍长,前大街稍短;3、后大街与前大街相距较近,也就十几二十米左右;4、后大街多豪门大宅,为居住区,前大街更多商家门店,为商业区。如此看来,两街雏形大约同时出现,相辅相成。</p> <p class="ql-block">赵家巷</p><p class="ql-block">赵家巷是后大街西端第一条主要巷子,可直通沙沟古镇后河。后大街距离后河大约百米左右不等的样子。赵家巷内有保护建筑赵家巷古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杨家巷</p><p class="ql-block">东临赵家巷的是杨家巷。杨家巷较短,需左拐或右拐,借其他巷子才能抵后河。以前,后河之外即是湖荡,若遇风吹草动,带上钱财细软快速抵达后河,乘船藏入芦苇荡是很重要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杨氏家族祠堂</p><p class="ql-block">杨家巷东侧是杨氏家族祠堂,据说建于300年前,四进三院落,建筑规模较为宏大。1945年新四军收复沙沟,中共成立沙沟市,市政府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杨氏家族祠堂东侧,又是一条可直抵后河的大仙堂巷。</p> <p class="ql-block">益民巷</p><p class="ql-block">从大仙堂巷沿后大街往东,经过两个短巷的巷口,就来到后大街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古巷,益民巷。</p><p class="ql-block">益民巷旧名儒学巷,据说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走进古巷纵深,狹窄漫长,楼房林立,建筑精致,幽深古朴,所谓清代水乡建筑博物馆,说的就是这里。</p><p class="ql-block">“沙沟古宅众多,但像益民巷这样保存完好且整齐的古巷仅此一条。”——这是巷口“益民巷古民居群”文字介绍中的说辞。</p> <p class="ql-block">煤建巷</p><p class="ql-block">益民巷东侧是煤建巷,也是可直抵后河的一条长巷。</p> <p class="ql-block">明清“洋厕所”</p><p class="ql-block">煤建巷最值得观赏的是巷口这座明清“洋厕所”。据介绍,古厕建于明末清初,是一陈姓富商家的私人厕所。由于民国年间大修时融入西方建筑风格,且内部装饰讲究、设施齐全,沙沟人称“洋厕所”。</p> <p class="ql-block">明清古厕内部</p> <p class="ql-block">板桥塾馆</p><p class="ql-block">明清古厕东侧,是板桥塾馆,郑板桥当年设塾授徒的地方。据《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郑板桥带着行囊乘船来到沙沟,创设塾馆,培育蒙童。据说上世纪80年代前,板桥塾馆所在堂屋一直是沙沟私塾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缮中的板桥塾馆</p> <p class="ql-block">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前面介绍的建筑和巷子都是位于后大街北侧,程家大院是后大街南侧西起第一家官方推介的大宅门。</p><p class="ql-block">程家大院是一座两层楼房,据介绍,该建筑结构完整,是沙沟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程家大院门楼</p> <p class="ql-block">赵家大房</p><p class="ql-block">过煤建巷、板桥塾馆起东行,至医院巷一带,后大街北侧风貌为之一变。红砖楼房代之以青砖建筑,那是沙溪居委会等所在;地势亦变得开阔,显然是拆房所致;还有一些宣传设施——这里现在是“红色文化广场”,古风不再,现实横扫梦想,大煞风景——直至剧场巷口赵家大房的出现,梦游古镇得以继续。</p><p class="ql-block">赵家大房不得了。据介绍,建于清末,前后四进,八个四合院,七七四十九间房,带地下密室,建筑极尽精致,是沙沟乃至里下河地区最著名的豪宅。沙沟民间有一个说法:如果沙沟是一条街,半条街的房屋财产都属于赵家。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革命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率部进军黄桥时,二十九年(1940)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率军政机构退守兴化时,都曾驻在赵家大房。正因为此,日军派遣两架轰炸机,投掷4颗燃烧弹烧毁了赵家大房。现赵家大房为2015年按原建筑形制规格复建。</p> <p class="ql-block">望火楼</p><p class="ql-block">工会巷口的这个院落,既非大房大宅,与名人亦无瓜葛,得以成名的院内高大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也不是什么古迹。但是,这个景点说来有点儿意思。</p> <p class="ql-block">望火楼(军事瞭望台)(图片下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一个军事瞭望台,原归江苏省军区管辖。沙沟靠近黄海,周边湖荡密集,芦苇深深,自古藏人最佳去处。据说,为防止海峡对岸渡海或空投人员在此藏身,1970年,江苏省军区在里下河地区设立了三个军事瞭望台,实施湖荡联防,沙沟瞭望台是其中之一,镇武装部组织民兵轮流值班观察瞭望。至于有没有海峡对岸特工人员在“两湖五荡”活动,不得而知。想来是件挺好玩儿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民兵撤销瞭望任务,瞭望台改为望火楼,由治保人员观察火情。</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用瞭望台发现在芦苇荡中潜伏的敌特这事儿好玩儿,改军事瞭望台为望火楼用以“观察火情”这事儿就有点儿好笑了。观察哪里的火情?芦苇荡吗?先不说芦苇荡是否容易着火,芦苇荡真的着火,能救吗?用救吗?观察沙沟镇上的火情吗?建高点以观察火情,那是100多年前的消防举措,20世纪80年代,火警电话早已取代了高点瞭望,难道沙沟镇还在使用望火楼吗?再追问一句,20世纪80年代以前,沙沟镇在哪里“观察火情”?</p><p class="ql-block">所以,将这个景点命名望火楼是一个小小的败笔,建议改名“军事瞭望台”,既实事求是,且比望火楼更能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汪氏银楼</p><p class="ql-block">汪氏银楼建于清代,是后大街南侧继程家大院第二座官方推介的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姜雨仁祖宅</p><p class="ql-block">姜雨仁祖宅建于明末,历经清中期和清末两次大修。</p> <p class="ql-block">三元宫</p><p class="ql-block">三元宫相传为唐朝道观,位于后大街东端北侧。1945年,中共以此为苏中公学校址。</p> <p class="ql-block">三元宫三官殿</p><p class="ql-block">中国很多古镇都有一条最古老、繁华的街道称为老街,沙沟古镇好像没有这样的说法。请教Ai,沙沟老街指哪条街?Ai回答是后大街。</p><p class="ql-block">沿后大街从西端的赵家巷,走到东端的三元宫,几条向北的巷内一定有所遗漏,后大街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应该被独行背包客一网打尽了。</p> <p class="ql-block">前大街</p><p class="ql-block">前面说了,与后大街相比,前大街更多商家门店,是商业区。</p><p class="ql-block">沙沟位于里下河中心水网地区交通中心,货物集散,四通八达,(手)工商业繁盛,有金沙沟之称。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初,达至鼎盛,据资料统计,各种店铺有200家左右,其中南北货店36家、绸缎庄6家、蛋厂两家、米行18家、酱园16家、铁行5家、木行3家等等,澡堂竟然有4家之多,蛋厂蛋液出口欧洲,渔行生意做到上海十六铺,可见金沙沟之成色。这些店铺,最多集中在前大街。</p><p class="ql-block">当然,当时的前大街上没有超级市场,没有托拉斯,都是小商小店。小商小店建筑不像后大街上的大宅门般坚固耐久,本是随需修补,所以,随着1949后商业繁荣的失落,前大街上现存老字号商家建筑已然不多。</p> <p class="ql-block">三泰酱园、十八帮渔具店、潘泰昌广货号</p> <p class="ql-block">信孚银楼</p> <p class="ql-block">华新酱园</p><p class="ql-block">↓进士牌坊</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沙沟人万云鹏(号石梁)明正德九年进士,官至福建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一年,因其抗击倭寇,民众集资建造进士坊。进士牌坊为古沙沟十景之一,历经400年后毁坏。2010年,沙沟镇在前大街和新大街之间重建进士坊。下图上老街饭店处为前大街,下图下进士坊照相馆处为新大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鱼市口石板街</u></i></b></p> <p class="ql-block">鱼市口石板街</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鱼市口石板街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沙沟古镇风貌遗存最具特质的区域之一。鱼市口为旧时古镇中心文英桥北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是十里八乡的乡民交易鱼、虾、蟹等水产品的市场,街巷两侧店铺林立,市井烟火气浓郁。遗憾的是,1949后历经几次“市政建设”,这一遗址仅存下一条石板路。</p><p class="ql-block">上图石板街尽头(鱼)市口中药店处为前大街。</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p><p class="ql-block">石板街由108块棕色花岗条石铺就,明代建筑。传说这108块条石当年是由前大街和南大街上的108家商户联合出资,从江西运来的。</p><p class="ql-block">原来的石板街,北接前大街,往南过文英桥,与古镇另一条商业街南大街相连。石板街不仅是繁华所在,还起到连接前大街和南大街两大商业街的作用,使古镇的商圈格局呈T字形。这样一种格局,就使鱼市口和石板街成为金沙沟最闪光的中心点。</p><p class="ql-block">连接前大街与南大街的还有现在已消失的文英桥。站在鱼市口石板街,就不得不说文英桥下面的那条河了。怎么说呢?还是直接引用网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沙沟镇》的描述,脑补一下当年沙沟古镇的美景吧:</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沙沟镇市井繁华,一条自东向西长达一华里的古石梁溪将集镇一分为二……石梁溪东接下官河,西入西塘河,溪河上有七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如道道彩虹卧立在溪河上。河水从桥下淙淙流过,市河上终日舟楫运输繁忙,船埠码头上卸货仓储的号子阵阵。河中渔人划着小篷船,沿河叫卖鱼虾。两岸垂杨依依,宅房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桥上桥下行人熙来攘往……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上面只是文章作者脑补的描写,我们再看历史的记载。沙沟镇长期归盐城管辖。据明朝万历之前的《淮安府志》记载,盐城县有古八景,沙沟“石桥春涨”是八景之一。石桥指文英桥。《盐城县志》曰:“春涨当是因高邮、宝应、兴化的来水汇于石梁溪(可见沙沟地势之低),然后入湖荡渺漫无际(渺漫无际极妙),故称之为春涨。”</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对石梁溪两岸市井繁荣、小桥流水人家的脑补描写,还是史籍对盐城八景之一石桥春涨的记载,是不是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沙沟当局埋葬石梁溪、改建新大街的“市政建设”业绩,是一个超级败家的败笔呢——独行背包客在写兴化八字桥时说过,这不是缺水的地方。没有合理动因,只是他们血液中革命与改造旧世界的精神基因所致——连人都要改造,何况城市、河流、道路、桥梁乎。</p><p class="ql-block">↓摆在鱼市口的“石桥春涨”微缩景观。就其效果而言,是沙沟一景?还是“低红高黑”?还真不好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虹桥卧波</u></i></b></p> <p class="ql-block">从后大街,沿虹桥巷往北,可直抵后河上的虹桥。</p> <p class="ql-block">古虹桥</p><p class="ql-block">虹桥是沙沟十景之一,景名虹桥卧波。</p><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西为西塘河,东为下官河,南北各为上两河的支河,称前河、后河,这是四周;横贯古镇的有石梁溪,亦称市河,石梁溪以南还有三条南北向的夹河,这是镇内。所以,旧时沙沟古镇桥梁无数,据说仅石梁溪上的桥梁就有7座之多。然而,遗存至今的古老桥梁,只有虹桥一座。</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虹桥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原为木桥,明景泰三年改建砖石桥,清嘉庆年间更名虹桥,是整个兴化市历史最悠久、建筑最古老的一座桥梁。虹桥桥身由四根条石支撑,呈方孔型,桥梁、桥板、踏坡及护栏均为棕色条石,其余部分以青砖砌实。</p> <p class="ql-block">↑虹桥两侧分别有9级台阶,↓桥面由3块巨大的条石组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i><u>南大街姜家巷片区</u></i></b></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大街的沙沟柴行</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以新大街为界,沙沟古镇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此前介绍的都是在古镇北部所见。</p><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还有一个“五团”的地理区域概念。我们已经知道,新大街原来是石梁溪,石梁溪以南,还有三条南北走向、与石梁溪相通的夹河。石梁溪和三条夹河将古镇划分为五个地理区域——所谓五团。石梁溪以北,是五团中最大的一个团,也就是现在的古镇北部。现在的古镇南部,自东向西排列着四个团。由于搞不清楚三条夹河各自的具体位置,已无法(起码独行背包客无法)知道南部四团各自的确切边界。</p><p class="ql-block">但是以独行背包客的观感,现在的古镇南部可以南大街为界,划分为东部与西部两个区域。西部的巷名都是些化工厂巷、织带厂巷、机农巷之类,东部的巷名则是姜家巷、浴池巷、张仙祠巷、邮局巷之类。不用说,西部多近现代企业单位,东部属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古镇东南部历史上最显赫的街道非南大街莫属,与前大街有一拼。但是,南大街也与前大街一样,值得观瞻的历史文化建筑现已寥寥无几,都与后大街的厚重无法相比。</p> <p class="ql-block">徐氏老宅</p><p class="ql-block">徐氏老宅位于南大街姜家巷口,建于清道光年间,砖木结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四合院,上下两层,前店后宅,店铺门面开在南大街,经营南货店。现辟为国学馆。</p> <p class="ql-block">姜家石磨盘</p><p class="ql-block">姜家是沙沟显赫大姓,古镇东南部是姜氏家族聚集区域,这一带挂姜家名号的就有姜家巷、姜家一巷、姜家二巷、姜家三巷4条巷子。从南大街徐氏老宅处东转,行至尽头,是一丁字路口,从南大街起这一个完整的丁字路就是姜家巷,丁字姜家巷上面的一横南北走向,与南大街平行直至前河;从这一横又支出三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姜家一巷、姜家二巷、姜家三巷自南向北排列。</p><p class="ql-block">若问这姜氏家族为何如此兴望?民间传说、姜家也自信、又有实物为证——似乎就与姜家巷丁字路口的这个石磨盘有些关系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姜氏祖先元代进士姜伯七,因洪武赶散从苏州迁至沙沟。起初,姜家人丁不旺,诸事不顺。后接受一道士指点,制作了这个形似铜钱、刻有八卦图案的磨盘,置于家人每天经过处,用以驱妖邪、避灾祸。从此,姜家还真就合家安康,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也许有人质疑这大磨盘真的这么神奇吗?反正姜家是沙沟古镇的首姓望族,任你信与不信。</p> <p class="ql-block">姜家巷21号的姜氏祖宅,现辟为沙沟古镇医史馆。</p> <p class="ql-block">姜氏祖宅院内</p> <p class="ql-block">紫薇王</p><p class="ql-block">这是姜家巷耿姓居民庭院内的紫薇花树。据介绍,这棵紫薇树每年农历六月到九月开花,花期长达100多天,当地人称“百日红”,树下支撑树干的太湖石上书“紫薇王”。有文章说这棵紫薇树龄已150多年,已经很厉害了;庭院外墙上的介绍文字竟然是这棵“350年紫薇花树远处闻名”,比“很厉害了”乘2还多50年。他们说的是同一棵树吗?</p> <p class="ql-block">沙沟邮局旧址</p><p class="ql-block">邮局巷2号的沙沟邮局旧址,门上有兴化市政府2012年公布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标识。</p> <p class="ql-block">张仙祠巷</p><p class="ql-block">↓太平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沙沟小镇客厅</u></i></b></p> <p class="ql-block">沙沟小镇客厅</p><p class="ql-block">沙沟小镇客厅内以图片形式展示沙沟历史发展过程、里下河文化、古镇景点、非遗项目、老行当和传统美食等;以实物展示里下河渔文化——古法捕钓鱼十八帮及湖荡渔民在渔船上的生产生活用品等。是一个在别处看不到的独特历史文化展馆,挺不错的。独行背包客庆幸没被“客厅”之名所骗而错过。</p><p class="ql-block">只是,据介绍,“沙沟小镇客厅原为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独行背包客不明白,好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改名客厅?可以理解,改名客厅是以游客为本位的思路,是想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的温馨。但是,各路游客为什么千里迢迢要到沙沟来?是“里下河”三个字具有无穷的魅力,“里下河渔业文化”正是游客此行想了解的。相比之下,“沙沟小镇客厅”太客气了,没有必要;而且,游客看到沙沟小镇客厅这6个字,大概率是不会进去的,除非走累了正好路过这里想进客厅歇歇脚。而“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则名副其实,挺吸引人的。建议古镇当局将“客厅”改回原名为好。</p> <p class="ql-block">沙沟的名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最美渔村·江苏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p> <p class="ql-block">射阳湖·射阳村·射阳侯</p> <p class="ql-block">名人说里下河</p> <p class="ql-block">沙沟望族</p> <p class="ql-block">沙沟古今名人</p> <p class="ql-block">沙沟美食</p> <p class="ql-block">↑↓沙沟名胜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i><u>沙沟散记</u></i></b></p> <p class="ql-block">日出东方外婆桥——到达沙沟古镇拍下的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早晨,古镇老者悠然从前河上的外婆桥走过。</p> <p class="ql-block">外婆桥</p> <p class="ql-block">外婆桥远观</p> <p class="ql-block">外婆桥下打鱼船</p> <p class="ql-block">外婆桥南的新鱼市口</p> <p class="ql-block">古镇阿婆在新鱼市口买过鱼,就近在外婆桥下的前河边拾掇干净,准备午饭。</p><p class="ql-block">独行背包客跟随感觉,从外婆桥进入古镇,迎头就是烟火气扑面——这正是自由行爱好者所追求的;跟团来沙沟的游客,怕是大多都没见到外婆桥和外婆桥南的新鱼市口吧。</p> <p class="ql-block">前河边的石梁村</p> <p class="ql-block">石梁桥</p> <p class="ql-block">石梁桥</p> <p class="ql-block">团体游客从石梁桥进入古镇,所以这里迎接得比较正式。</p> <p class="ql-block">石梁桥两侧桥头,各有一座石梁桥牌坊。</p> <p class="ql-block">石梁桥牌坊背面,书烟波石梁。</p> <p class="ql-block">古镇西侧的西塘河及停泊西塘河上的渔船——西塘渔歌:西塘古河,芦苇起伏,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是古沙沟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凫园日照——古沙沟十景之一。凫园不复存在,现在只有这个新建的凫园牌坊。</p> <p class="ql-block">沙沟小学</p><p class="ql-block">沙沟小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校内建筑仿当时崇尚的苏联建筑风格。现为编号的兴化市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士禅林</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大士禅林始建于元朝,清道光年间重建,曾名大士庵。大士者,菩萨之别称,此大士指观音大士。现大士禅林为1996年由移居台湾的大士庵传人性海师太主持重建。</p><p class="ql-block">大士禅林院内有一棵据说800龄的菩提树,是镇寺之宝。菩提佑福,是古沙沟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大士禅林门前有如下文字介绍:“沙沟旧时商业发达,有‘金沙沟’之称。盛时,镇上大小庙宇超过30座。如今大大小小的庙宇随着历史的风云早已消声匿迹,唯有镇北的‘大士禅林’在党的宗教政策甘霖的沐浴下,经过重建,香火旺盛,成为里下河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其实,你提旧“金沙沟”时30座庙宇消声灭迹的“历史风云”已经是提了一壶不开的水,你再说“甘霖沐浴”等阿谀之词找补,人家也未必爱听。这事儿,怎么说都别扭,多说无益。再说了,甘霖沐浴者观音大士,但是凭观音大士的道行又不应只沐浴大士禅林一庵,于理不通;用词不当。</p> <p class="ql-block">沙沟基督教会</p> <p class="ql-block">米仓客栈</p> <p class="ql-block">路边小景:小船,荷韵,遇见古沙沟。</p> <p class="ql-block">再见沙沟——返回兴化的汽车刚开出沙沟汽车站,经过一座桥,手疾眼快,桥两侧各拍下一张照片(车上人不多)。河不宽,桥西侧河两岸应是小型货运码头,桥东侧鸭群凫游河中,两岸乡野民居,一派水乡风光——告别沙沟的最后一张影像。</p><p class="ql-block">↓江苏地理中心(图片下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关于沙沟,还有一个知识点,沙沟是江苏省地理中心。这是独行背包客所不知的。所以,尽管与这个标识点近在咫尺——就在石梁桥南附近,却失之交臂。行前不认真作攻略,容易出现这种问题。</p><p class="ql-block">对于热衷旅行的人来说,地理极点不容忽视。比如地球两极、赤道乃至南北回归线,中国四极、中国地理中心乃至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等等,到过这些极点,都是可以说道说道的。至于一省之地理中心,等而下之啦。</p><p class="ql-block">还有,据说高邮在与沙沟争夺江苏地理中心地位。这是人家自己家的事,外人就不插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