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里的薪火相传和砥砺前行

游泳的鱼

<p class="ql-block">山河岁月里的薪火相传和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也有自己的荣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幼时听长辈闲谈,总说建国前的日子是浸在苦水里的。那时没有喝热水的讲究,生冷的河水捧起来就喝;北方的餐桌更是难见白面,粗粮掺着野菜便已是能填饱肚子的知足。直到新中国的红旗升起,日子才像被拂去了尘埃的画卷,渐渐显露出鲜活的底色。先是提倡喝热水,这细微的习惯里藏着对生命的珍视;而后青霉素等消炎药的工业化生产,像一道光刺破了病痛的阴霾。那些曾夺走无数生命的小病小痛,终于有了治愈的希望。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把医疗的温度送到了最偏远的角落,缺医少药的旧光景,在他们的脚步里慢慢远去。</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普及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变革。建国前,目不识丁是常态,多少人一辈子没摸过书本,如古谚所叹“民之无学,犹面墙而立”。而新中国成立后,学堂的钟声在城乡响起,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文盲的标签被一笔一划地从这片土地上抹去。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84年之后,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餐桌终于能以白面馒头为主食,那松软的麦香里,是粮食增产的喜悦,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石;普及棉花种植后,棉油让油炸食品走进了寻常人家,北方的红砖房子也多了起来——土房子和红砖房子内外五米的屋宽,藏着生活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日子,如今想来仍带着几分质朴的暖意。1985年之前,衣服上有补丁是常事,没补丁的衣服便要格外爱惜,恰如梁实秋笔下“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恬淡;千层底的布鞋踩着青石板路,踏出的是踏实的生活节奏。磨穿的鞋底,是记忆里定格的画面。那时一年吃几回猪肉是盼头,很多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更别说省城和京城。1988年之前,轿车是稀罕物,一个县城里也没几辆;“212”、“上海轿车”、“伏尔加”、“拉达”、“罗马吉普”这些名字曾是身份的象征。孩子们上学,是一群人结伴走着去;连桌椅板凳都要自己从家里带。辅导班、肯德基、寒暑假旅游……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当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可日子总是往前奔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整个国家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加入WTO后,更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经济腾飞的浪潮里,无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十年代之后,白面馒头成了日常,新衣不再有补丁,轿车渐渐走进普通家庭,孩子们的书包里多了课外书,旅游也成了寒暑假的必选项。这一路的变化,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父辈们在缺衣少食的困境里,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锄头与汗水种出了粮食;是建设者们在工厂里,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零件,造出了工业的骨架;是每一代人在自己的时代里,踩着脚下的土地,一点点把“不可能”变成了“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路口,日子早已不是“吃饱穿暖”就能概括,却也面临着属于这代人的困境。生活成本像涨潮的海水,推着人不停向前——房贷、车贷、花呗、还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阶层跨越的阶梯变得陡峭,多少人捧着高学历却在求职路上辗转,尝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三十五岁的门槛像一道无形的墙,让人在中年的路口倍感焦虑。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爱情成了需要精心呵护的易碎品,亲情隔着屏幕传递,孤独时常像影子一样跟着自己。我们会在加班到深夜的路灯下叹气,会在看着房价时迷茫,会在忧郁和狂躁里愤怒地呐喊,会在逢年过节时被催婚催生……这些痛苦真实而具体,就像父辈当年面对饥饿与贫瘠时的无助。</p><p class="ql-block"> 可即便如此,我们仍该记得:今日的“痛苦”,早已不是过去的“生存危机”。我们不必担心饿肚子,不必因为一场小病就陷入绝望,不必因为不识字而被时代抛弃。这份“不必”,正是先辈们用一辈子的奋斗换来的,是值得我们攥在手心的珍惜。罗永浩曾说:“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这份“认真”,放在当下,便是不被焦虑裹挟,不被困境打垮,秉持“实事求是”之心,在认清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脚踏实地谋划人生。遇事先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不空想、不盲从,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让每一步都走得稳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年轻人该有诗和远方,可真正的远方,从不是唱着《蓝莲花》去流浪,不是逃离现实的空想;而是“于无常处知有常,于有情处知无情”,在日常的琐碎里守得住本心,让梦想在岁月里慢慢开花。我们读书求学,当求“不负所学”,将知识化作解决问题的武器,而非装点门面的摆设;为人处世,当求“无愧于心”,即便身处喧嚣,也不丢内心的澄澈。面对生活的纷扰,要懂得“明心见性”,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遭遇挫折困苦时,亦能“悲喜自渡”,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守住内心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诚然,这代人的路不好走,可“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职场的竞争、生活的压力,我们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与豪气,不轻易退缩,不随便放弃。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各异,正所谓“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他人与自己同频,只需守住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要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正因为理解不同,世界才五彩缤纷。就像父辈们把“让孩子吃饱”的心愿,变成了餐桌上的白面馒头;我们也能把“过好生活”的渴望,变成每个月的积蓄、工作中的进步、与家人的一次次拥抱。</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写日常琐事,却处处透着对生活的热爱;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忆过往岁月,也总能在苦难中寻得微光。这便是生活的智慧——于平凡中见不凡,于困境中寻希望。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或许不是“开天辟地”,却是“守正创新”:守着先辈们创下的美好生活,在新的挑战里闯出自己的路。不埋怨命运的不公,不抱怨时代的残酷,冷静面对每一个难题,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让身边的世界多一分美好。</p><p class="ql-block"> 山河依旧,岁月流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也有自己的荣光。未来或许仍有风雨,但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因为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再到新时代的砥砺前行,我们的国家始终在向上走,我们的民族始终在向前奔。愿我们都能带着对过往的珍惜、对当下的清醒、对未来的期待,以“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勤奋且坚定地走下去,让人生一路生花,让岁月不负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个在时代中沉浮、拼搏、闪耀的你。无论生于哪一载,我们最终在文字里相遇,彼此理解,共同祭奠那永不回头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