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一、关键原因---我计划了失败</b><br> 新生问:学姐,你为啥要延毕呢?答案在这里:我一开始就计划了失败!(大家将年份换算成自己的,基本上月份差不多哈!)<br> 入学:2023年9月初<br> 开题报告:中期 2024年6月15日(开题答辩,不通过要参加9月份再次开题)<br> 进展报告:2025年1月初(应该和导师确定好整体论文结构和内容。)<br> <b>预答辩:2025年3月15日(决定是否如期毕业)</b><br> 送外审:2025年4月11日(不通过进入延毕)<br> 正式答辩:2025年5月17日(不通过进入延毕)<br> 这个时间节点是在事后才明白每个节点备注的含义,尤其是2025年3月。在入学一年后的开题报告时,我计划到2025年4月完成论文。似乎在那一刻我就计划了失败。<br> 开题计划在2025年4月正式完成论文,埋下错误的伏笔。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预答辩,决定是否延毕的关键节点,我只完成的论文半成品。我以为预答辩只是老师们提评审意见,还有一个月时间修改进入外审,还有两个月时间修改进入正式答辩。因此在一年前的进度安排中就预示了将要面对延毕的结果。由于自己对进度理解偏差,让四年前考研时就担心论文答辩不通过变成了现实。所以无论是你热切期盼的还是焦虑担心的,都真的会变成现实。让我们更多的去热切期盼美好的发生吧!(我曾热切期盼我们拿到国演赛冠军,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努力让我们如愿拿到全满贯。这个牛可以吹一辈子啦!)</p> <b>二、预答辩的目的是什么?</b><br> 很多同学可能会害怕答辩。但其实每个环节都是为了我们能够在正式答辩那一刻有更好的表现,请同学不必担心。评审时老师们确实会很严厉,甚至只说问题。仿佛我们的论文一文不值一样。但所谓爱之深,责之切。<b>短短十分钟的评审,老师们其实是希望能更多地指出我们论文的问题所在,以明确后续的改进思路,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有更高的质量。</b>别怕,勇敢去表达和提出自己的疑问就好。评审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稳的过关!(8月的预答辩20分钟的过程老师们给我50分钟,这份偏得是一辈子难忘的美好!也特别感谢同学们的陪伴!) 预答辩时初步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 <b> 三、过程即是奖励</b><br> 虽然3月哭得稀里哗啦,但如今回看,收获还蛮大的。因为我切切实实地完成了研究,注意,是我的研究,它并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范,也不契合案例研究的要求,但它是我真实的研究结果。<br> 开始时我研究远程办公对绩效的影响,然后想到通过飞书工具,是否可以提升绩效?后来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绩效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既有提升绩效的作用,也有”双刃剑”效应。因为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工作投入产生影响,可能会产生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情绪耗竭和中断过载等。因此逐步确定了几个变量。量表问题就达到了52个。大家反馈问卷题挺多,答一遍挺花时间,有点年终自评的感觉。嘿嘿!<div> <b>记得学长提示我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b>他的引导让我想到,企业社交媒体可能通过知识共享对绩效产生影响,企业社交媒体还可能对工作投入产生影响。而公司正在通过飞书进行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宣传,我想探究利用飞书进行知识共享是否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企业社交媒体使用通过知识共享、工作投入确实对任务绩效和创新绩效有积极显著的影响。于是,想到创新这个新鲜的主题,我写了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br> 但是,因为预答辩不通过,接下来的日子我非常害怕再次审核不通过。多方寻求资源帮忙评审论文。除了找导师、用Kimi和deepseek外,我还请学科老师帮忙,更是找到大学同学教授和邻居教授帮我评审。3月预答辩后和8月预答辩前有两位老师都提到创新绩效不好衡量,评审有风险。当两个老师都说到这个问题,才让我重视这个风险点。立刻改写任务绩效。再次预答辩时,我险中取胜,又在情绪的起伏中过关(保守起见,建议写常规课题。我想创新,但远不具备那样的时间和能力。)。答辩时,老师们问为什么企业社交媒体对任务绩效产生了影响?而我却没解释清楚。幸好,字节跳动的同学帮忙解释飞书在工作中的应用。让老师们理解了我的研究价值所在,也让我明确了通过加了协作理论来阐述其影响的发生。两个老师点评后,我的眼泪已经控制不住地流出来了,以为自己再次失败了呢!</div><div> 后来和老师沟通时,<b>老师说:好的地方我们一般都不说,主要就是说问题,这样才能针对性修改。不过,有的同学当时就懵了,估计没太懂老师提出的问题,日后才能慢慢消化和理解。</b>这一点在不断改进论文时发现确实如此,直到外审提交后,再静下心来看评审意见时,发现还是有些老师提出的改进点没有体现在论文中。持续改进,永恒的主题;持续进步,一直在路上!<br> 此刻,在等待外审结果的煎熬中写下这段文字。让大家了解失败的过程。其实论文答辩不通过有很多原因,大家不必太介意。因为所有的评审意见都是丰富论文的改进思路。过程的研究非常有趣,看着原来不懂的符号,看着变量搭建出不同的模型,逐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还蛮有成就感的!论文的编写和答辩过程是对我们最好的锻炼成长。记得上课时同学在台上演讲一直看着白板背对着大家。<b>而在毕业后,请教她问题时,从她的声音可以感受到她在两年时间里辛勤的付出所带来的自信的呈现!而这也就是我们读研究生写论文的价值所在之一!</b><br></div><div><br></div> 3月建立的粗糙的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在此也特别感谢填写问卷的朋友们,是大家的热心相助,尤其是高质量的数据调研结果,让我用真实数据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假设的验证。同时更感谢帮助我的所有老师们,每一个评审意见都是对论文的再次斟酌优化的输入,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