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6日,是我近一个月来收获最多最轻松充实的一天。清晨6点,微雨中从满汉楼出发前往商丘师范学院的有幸餐厅,与在校大学生共同用餐,熟悉的校园氛围瞬间将我拉回学生时代,久违的纯粹与朝气让我的心情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早餐过后,约7点半我们便抵达报告厅,作为首个签到的小组,还得到了班主任张焕老师的表扬,这份认可也为我们全天的学习注入了满满动力。8点半,讲座准时开始,来自郑州市实验中学的中原名师、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孙惠玲校长,带来了题为《从“告状”到“共建”——卓越班主任的家校沟通艺术与策略升级》的精彩分享。</p> <p class="ql-block">郑州市实验中学的孙惠玲校长走上讲台,她的身影刚落定,便用一个班主任处理问题的真实故事,轻轻叩开了“家校沟通”的这扇门。她说,班主任与家长对话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这句话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心里积藏许久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从前我总以为,家校沟通不过是把学生的情况如实告知家长,可孙校长的讲述,却让我看见这看似简单的对话里,藏着太多沟通的艺术。她谈家校沟通的意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像在说朋友间的相处,要的是彼此体谅;她剖析现实问题时,那个关于“学生极端怪异现象”的案例,没有尖锐的评判,只有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温柔探寻——原来面对棘手的情况,我们最先要做的不是追问“为什么”,而是先蹲下来,看看孩子身后藏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触动的是孙惠玲老师提出的“沟通三维升级”:认知上从“解决问题”转向“建立关系”,策略上从“单一告知”变为“多元协同”,技巧上从“本能反应”进阶到“专业应对”。这哪里是沟通技巧,分明是教育者该有的温度与智慧——就像园丁照料花木,不只是修剪枝叶,更要懂得倾听根系生长的声音。她分享的“情绪管理七个金点子”,更像是一剂良方,让我明白:只有先稳住自己的心,才能接住家长的焦虑,护住孩子的脆弱。</p> <p class="ql-block">午餐短暂的休息后秋雨斜斜地洒落在报告厅前的荣华树上,郑州市扶轮外国语高级中学的张超校长,用唐代诗人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开场,一下子把我的目光从眼前的班级事务,拉到了更辽阔的教育原野。他说,要做“教育家型班主任”,就要跳出班主任,看班主任工作。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平日里那些琐碎的忙碌——原来我们每天处理的小事,都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p> <p class="ql-block">她谈新时期班主任的价值追求,提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没有丝毫说教的生硬,反而像在说一份沉甸甸的约定:我们守着三尺讲台,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做学生成长的“引航者”;我们守着一间教室,不只是管纪律,更是做塑造灵魂的“传道者”。当她说起于漪老师“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话时,我心里一动——原来真正的教育家,从来不是站在高处说教,而是永远怀着对教育的敬畏心,和学生一起成长的领路人。</p> <p class="ql-block">张超校长讲班主任该具备的“六种能力”,从学习力到价值引领力,每一种都像在为我们量身打造一面镜子。从前总觉得“领导力”是校长的事,可听他一说才明白,班主任在教室里组织一次班会、协调一次小组合作,都是在践行领导力;从前以为“共情力”只是心软,可他让我懂得,那是看见学生眼里的光、接住他们心里的委屈,是教育最柔软也最有力的底色。而她提炼的“勤、严、细、实”四字工作法,更像是老教师递来的一盏灯——“勤”是清晨走进教室的第一缕目光,“严”是原则面前不妥协的坚定,“细”是发现学生情绪变化的敏锐,“实”是批改每一份作业时的认真。这四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班主任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按老师说的复盘,我坐在酒店木桌前沉思,孙惠玲校长的“家校沟通艺术”、张超校长的“班主任管理方法与技巧”,像两粒种子,悄悄在我的心里发芽。从前总觉得班主任的工作是“围着学生转”。今天才明白,这份工作是把自己的根扎得深一点,再深一点,才能托着学生向上生长。</p><p class="ql-block">教育中的班级管理从来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跋涉,而是一群人的同行。今天的学习,不只是学了多少班主任管理技巧、记了多少理论,更像是在大学校园里,重新遇见了那个最初想当老师的自己——带着一份对教育的敬畏,一份对学生的温柔,一份永远学习的初心,在三尺讲台上,伴学生一起,把日子过成一首奋进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