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拍(竹园)

听雨

<p class="ql-block">你看那竹,总在文人笔下生出万千风骨。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它的坚韧;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是它的清雅;而白居易一句“竹解心虚即我师”,更道出了其中空的智慧。这些穿越时光的句子,仿佛为竹注入了灵魂。</p> <p class="ql-block">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深植于东方文明骨髓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它贯穿了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体系。</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竹以其坚韧、谦逊和正直独树一帜。它中空而虚怀若谷,傲立风雨却从不折腰,恰似君子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竹简记录历史,竹屋栖身,竹家具添置,竹乐器奏响,竹餐具盛放,竹工艺品点缀,竹的物用价值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竹文化是东方美学与哲学的集中体现。它从一种平凡的植物,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历经千年,依然郁郁葱葱,滋养着东方人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古典诗词的竹林幽径,竹的身影总是随风入画,携着诗人各异的情怀,摇曳出千姿百态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王维笔下山居的静谧与生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那竹林的喧响,并非风雨,而是浣纱女子的笑语归来;它瞬间让清幽的风景充满了人间温暖的生活气息,绘出一幅动静相宜、天人合一的秋暝图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杜甫眼中生命勃发的喜悦:「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新笋破土,势不可挡,以至于诗人要掩上柴门,悉心守护这成长的秘密,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力量的惊叹与爱怜。</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则赋予竹高洁的君子之风:「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经晨露洗涤的竹节更显素净,迎风摇曳的竹枝宛如青玉。在他眼中,竹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其坚韧与品质,正是君子随遇而安、坚守本心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而竹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之姿,更在于其升华至艺术境界的神韵。白居易观画竹,竟至痴迷:「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这足以乱真的笔触,捕捉到了竹的灵魂,让静默的画面产生了听觉的通感,展现了艺术“以形写神”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陆游的观察更为细腻,他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那竹笋脱壳的簌簌清响,新梢抽叶的离离茂盛,都被诗人敏锐地捕捉,流露出对草木枯荣、四季流转的深沉眷恋。</p> <p class="ql-block">最终,竹的形象与文人的风骨合而为一。王安石借竹明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这清瘦笔直的竹节,正是诗人刚正不阿的自我期许;历经岁月,这份品格愈发刚强,铸成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于是,从田园到书斋,从自然到艺术,竹在诗人的吟咏中,完成了从植物到文化符号的升华,成为中华文人心灵世界中最清逸、最坚劲的一抹碧色。</p> <p class="ql-block">《咏竹》听雨</p><p class="ql-block">虚怀劲节立苍穹,瘦影清姿任雨风。</p><p class="ql-block">万竿翠色凝高格,疏窗一叶画图工。</p><p class="ql-block">简册曾载文明史,箫管犹传太古空。</p><p class="ql-block">莫道此君惟物象,人间君子骨相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