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风送爽教研行,音教帮扶启新程。器乐声声润桃李,美育绵绵沁心灵。”这首小诗,恰是我参加2025年皖北地区音乐学科沉浸式教研活动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非音乐学科教师,这次学习犹如一场美的洗礼,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安徽省音乐教研员余含老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三点希望,尤其令人感动:“沉下心深度参与”——她希望我们暂时放下日常繁忙工作,通过“认真听、仔细看、主动问、大胆说、深入思”汲取成长养分;“带着问题寻求突破”——她鼓励我们以实际困惑为导向,在观摩研讨中寻求专家指导与同伴智慧;“携手共进互助共赢”——她期望我们利用活动平台交流分享,构建持续发展的专业网络。这些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教育者的心田,也安抚了我作为非专业老师进行音乐教研培训的焦虑。</p><p class="ql-block">一、 核心收获:感悟“器乐赋能”之美育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远非一次普通的学科会议,而是一场以“器乐教学”为载体,全方位探索课堂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的智慧盛宴。各位专家如诗如画的教学艺术让我惊叹。</p><p class="ql-block">1、器乐进课堂,让音乐“可触可感”</p><p class="ql-block"> 我深刻体会到,一件小小的乐器,如陶笛、口风琴,是打开学生音乐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它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直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平等参与音乐实践、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淮北市黎苑小学吴思源老师的陶笛课《龙的传人》令我无比震撼,她系统性的教学、分层引导的模式,清晰展示了如何“整班铺开”,让零基础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自信演奏,实现了“面向人人”的美育普惠。</p> <p class="ql-block">2. 创新无边界,融合即未来</p><p class="ql-block">各项目校的分享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教育画卷:阜阳市北城小学的小型乐器应用,如细雨润物;滁州市子弟学校的口风琴课程,似春风拂面;寿县实验小学的跨学科融合,若彩虹横空;还有那些关注留守儿童、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无不闪耀着教育的人文光辉。</p><p class="ql-block">宣城市用PVC管、竹材制作乐器,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智慧;合肥市南门小学将AI科技与传统小四弦融合,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各项目校将音乐与体育、美术、语文乃至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相结合,充分证明了美育不是孤岛,而是联通所有学科、滋养完整生命的“纽带”。这些探索让我深刻体会到,美育育人如静待花开,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p> <p class="ql-block">3. 教研有深度,细节定成败</p><p class="ql-block">集体评课环节尤显教研之美。专家们精准把脉,从“节奏音准”到“学生参与”,从“教学内容”到“课堂细节”,每一个建议都如匠人琢玉,细致入微。大连薛金老师提出的“欣赏、表现、创造”三环节,如一首优美的三部曲;“最小技能包”理念,则如点睛之笔,让音乐教学化繁为简。这种专业、专注的教研精神,令人感佩。深入的课堂研磨与专家集体评课,让我看到了安徽音乐教研的严谨与高效。从“节奏音准”的基础训练,到“唱奏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再到“眼中有生”的课堂细节,一系列精准的优化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的教学改进蓝图。</p> <p class="ql-block">二、 立足本校实际的深度反思</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不断地在思考: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与我校的校情相结合?我们能否也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如此生动而高质量的音乐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机遇。或许我们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资源,但我们可以从“一个班级、一件小乐器”开始;或许我们担心学生基础薄弱,但正是这种“零基础”,更需要这种普惠式、体验式的教学来激发兴趣,建立自信。我相信,器乐教学所培养的专注力、协调性、合作精神和审美素养,将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 行动构想:恳请支持,共绘我校美育新生态</p><p class="ql-block">心动不如行动,回校后,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所学。提出自己针对我校音乐教研的想法。尝试将此次所学融入我校的教育实践,初步构想如下:</p><p class="ql-block">1. 成立一个“微团队”:我希望能在领导的支持下,联合我校音乐老师及有兴趣的同事,组成一个“器乐进课堂”项目小组。我的角色是“桥梁”,积极联系获取资料,负责将培训所得的理念、方法与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资料)进行转译和分享,协助音乐老师进行本土化设计。</p><p class="ql-block">2. 启动一个“试点班”:建议选择一个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优先考虑选用陶笛或口风琴等成本低、易上手、成效快的乐器。我们可以借鉴吴思源老师的“整班铺开”模式,利用课后服务或音乐课时间,开展系统性入门教学。</p><p class="ql-block">3. 设计一系列“融合活动”:不孤立地开展音乐教学,而是积极与各学科联动。例如,与语文组合作“诗词吟唱配乐”;与美术组合作“我手绘我笛”;与体育组合作音乐+体育大课间;与德育处合作“节日器乐展演”等,让美育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p><p class="ql-block">4. 争取至少一次“专家引领”:通过积极与教研员保持联系,争取能邀请像吴思源老师这样的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为我们的试点工作提供一次宝贵的诊断和指导,让我们起步更专业、更扎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日研修时虽短,美育之路启新篇。器乐声声传雅韵,童心朵朵向阳开。这次学习让我深信,美育如细雨,润物无声;如春风,化育万物。期待我们辛小校园有一天也能以音乐为舟,以器乐为桨,载着孩子们驶向美的彼岸,让教育的百花园永远芬芳四溢。</p><p class="ql-block">(一切的美好从我网购一支陶笛开始吧!附上吴思源老师的陶笛演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