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德庄陶瓷博物馆

罗乐乐

<p class="ql-block">游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内容丰富,各种表演层出不穷,还有许多博物馆,前一篇我写了钱币博物馆,这篇讲述德庄陶瓷馆。这里以我国历代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共有藏品310件,器型有鼎、尊、壘、簠、簋、盘、匝、豆、碗、盘、杯、灶、鸟、兽等各种实用器及明器,其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较高,是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观赏、学习和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极佳藏馆。一件件藏品精美漂亮,让人叹为观止,弘扬优秀的陶瓷文化,讲好中国陶瓷故事,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陶器的起源”以中原地区陶瓷发展史为核心,通过实物与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了从旧石器时代至北宋时期的陶器演变历程‌。早期陶瓷工具(如陶片、陶坯)展现了人类对陶瓷材料的初步探索,这些工具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研究古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实物证据‌。‌展区包含各古陶产区的残片标本,虽不完整,但通过纹饰、胎质等细节揭示了不同地域的工艺交流与审美差异‌。通过“练泥池”“拉坯轮”等传统制陶工具复原,生动演示了从陶土处理到成型的完整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万年山仙人洞”,以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陶文化为核心,展现了人类早期制陶文明的辉煌成就。呈现了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2万年的直口深腹圜底陶罐,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成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陶”‌。该陶罐的复原品及高清细节图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直观呈现其原始工艺特征。2. ‌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仙人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见证,出土的陶器与稻作遗存共同揭示了长江流域早期人类定居生活的开端‌。展区通过时间轴和场景复原,呈现了陶器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影响‌。</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是宋徽宗为提升贡瓷品质,融合汝窑技艺在宫廷创烧的瓷器,为中国唯一皇宫内设窑场烧制的瓷器,专供皇室使用。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后停止生产,南宋时期才恢复烧制。采用多次施釉工艺,釉色以粉青为主,兼具天青、月白等色调,釉面开片自然,纹路如水波粼粼。造型多仿青铜器,如瓶、尊、鼎、炉等,整体风格古朴庄重。 ‌</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是宋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代表。釉色呈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淡天青色,釉层肥厚如凝脂,温润如玉,色温约5400K,在CIE色度图中坐标为(0.209, 0.318)‌。釉面因玛瑙入釉形成独特漫反射效果,光泽含蓄内敛,如“寥若晨星”的气泡分布增强玉质感‌。釉面自然形成冰裂纹、鱼鳞纹及蟹爪纹,主裂纹宽度12-15μm,分形维数达1.73,是釉胎膨胀系数差异(12.7MPa应力)导致的窑变艺术‌。</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粉青为主色调,釉层浑厚如凝脂,呈现"水映晴空"般的澄澈感,微偏灰的釉色中隐透丹霞般的暖意‌。这种釉色继承了汝窑天青釉的基因,但更显活泼多样,后期发展出灰青、米黄、月白等丰富变化‌。釉面布满自然形成的"金丝铁线"开片纹,这是釉与胎收缩率差异形成的冰裂纹。工匠将这种缺陷转化为装饰,片纹浓淡不一,纵横交错如鹰爪,赋予器物"裂而不破"的独特美感‌。</p> <p class="ql-block">北宋“菊花花瓶”是宋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瓶口采用菊瓣折沿造型,形似盛开的菊花,灵动雅致,细颈微撇与圆腹形成优雅比例,撇足稳重,整体兼具端庄与典雅‌。部分作品仿青铜器造型(如瓶、尊等),同时融入菊花元素,体现宋代“道法自然”的审美理念‌。胎体呈现“紫口铁足”特征,釉面开片如冰裂,纹路自然如鳝血,形成独特的节奏美感‌。底足采用五颗支钉烧制工艺,釉层肥厚如乳,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p> <p class="ql-block">北宋“贯耳瓶”,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的典型代表,贯耳瓶严格仿照青铜投壶形制,整体造型端庄古朴‌。颈部修长挺拔,腹部呈扁圆形或椭圆形,圈足稳固‌;颈部两侧对称粘贴垂直管状耳,耳部上下贯通,与足部长方孔可穿系绳带‌;以粉青釉为主,釉层薄而均匀,呈现“雨过天青”的淡雅色调‌;釉面偶见细密开片纹,但不如南宋时期复杂,胎体厚重坚实‌。</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特色展品可能聚焦于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与手工艺成就。河姆渡文化(距今约8300年前)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以稻壳为羼和料的夹炭陶器是典型特征,胎质轻巧且耐高温,表面常施以刻划纹、绳纹等装饰‌。部分陶片采用黑黄双彩绘制,纹饰包含连续菱形纹、动植物拟态图案(如猪、鹿、鸟),与仰韶文化存在关联‌。以夹炭黑陶为主,表面施黑黄彩工艺,纹饰包含连续菱形纹及猪、鹿、鸟等动物刻划图案,部分彩陶片与仰韶文化存在关联‌。</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特色展品主要包括‌陶器、铜器和玉器‌,这些展品体现了齐家文化作为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独特风格。陶器‌展品以质朴实用为主,纹饰简单却充满生机,如白釉褐彩碗内壁用褐彩点画花草,笔触随性自然。复原了“蘸釉”场景,游客可观察陶坯浸入釉缸的角度对釉层均匀度的影响,理解“荡釉法”的操作精髓‌。</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主要体现在其彩陶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史前文化价值上。马家窑文化彩陶以黑彩绘制的漩涡纹、水波纹等几何图案为典型代表,器形包括盆、壶、瓮等,纹饰繁丽且与器形浑然一体,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其彩陶在延续时长、分布范围及精美程度上均达到史前最高水平,半山类型的黑红二彩彩陶更是艺术巅峰的体现‌。采用慢轮修坯和转轮绘制技术,陶质橙黄细腻,彩绘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纯黑彩,中晚期黑红二彩并用,专业化分工明显‌。窑场规模可达数百平方米,反映手工业的高度发展‌。</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主要围绕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明展开,结合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黄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其彩陶以红底黑彩的纹饰著称,被誉为“彩陶文化”,陶器类型包括盆、罐、尖底瓶等,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部分器物如小口尖底瓶兼具实用性与仪式功能‌。代表性文物是鹳鱼石斧缸‌,新石器时代最大彩绘陶画,以鹳鸟、鱼、石斧象征氏族斗争与权力,被视作中国画雏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裴李岗文化”主要聚焦于该文化早期陶器的典型特征与工艺成就。以红陶双耳三足壶、三足钵、陶鬲鼎为代表,兼有碗、杯、罐等生活用具‌。采用泥条盘筑法手工成型,烧成温度达900℃~960℃,夹砂陶掺细砂或蚌壳末以增强耐热性‌。泥质红陶多素面或磨光,夹砂陶饰有绳纹、篦点纹、指甲纹等,部分器物内壁保留泥条盘筑痕迹‌。</p> <p class="ql-block">“红白彩绘瓶”是馆内特色藏品之一,瓶身以红白两色为主调,红釉浓艳如霁霞,白釉纯净似雪,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这种釉色搭配可能借鉴了钧红釉的“窑变”工艺,通过控制窑温使釉色自然交融,呈现“青中带紫”的斑块效果‌。纹饰可能包含缠枝莲、人物故事等传统题材。例如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罐的缠枝莲纹饰繁复有序,而清代粉彩碗则通过渔樵耕读等场景反映民间生活理想‌。</p> <p class="ql-block">“莛花如意尊”是北宋官瓷的典型代表。北宋官瓷是宋徽宗亲自设计、指挥烧制的巅峰之瓷,窑址建在宫廷,是中国陶瓷史上唯一未被市场流通的瓷器种类,象征尊贵与权势‌。如意尊作为仿青铜器造型的瓷器,其形制为蒜头口、细颈、圆腹,两侧饰对称如意耳,是清代雍正时期创新的器型‌。宋官瓷以釉色之美著称,常见天青、粉青、月下白等釉色,其中粉青为最佳‌。陈连义复原的官瓷作品还创新性地使用黄河泥五色釉料,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如意尊多饰缠枝花卉纹、莲瓣纹等,青花釉色雅丽,纹饰古雅纤细‌。</p> <p class="ql-block">“鸡缸杯”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的斗彩瓷器珍品。采用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彩的复杂技法,需经两次烧制(高温釉下彩+低温釉上彩),成品率极低‌。口径约8厘米,胎体薄如蝉翼(不足1毫米),呈敞口浅腹卧足状,外壁绘子母鸡群觅食图,辅以湖石花卉,底款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画面展现公鸡、母鸡与雏鸡的温馨场景,象征“家和富贵”,融合吉祥文化与宫廷审美‌。代表成化斗彩巅峰工艺,现存真品全球不足20件,2014年曾以2.8亿港元创拍卖纪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戏曲人物将军罐”是清代康熙时期墨地三彩瓷的代表性作品,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工艺、造型与纹饰三个方面。采用康熙朝创新的墨地三彩工艺,需在白釉上依次施绿釉、黑釉,再以黄、绿、紫三彩绘制纹饰,最终形成黑釉发亮、彩釉交融的独特效果‌。罐体与盖部均施墨黑釉地,釉面滋润光亮,底部为玉璧底,中央白釉处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p> <p class="ql-block">“青花双耳花瓷瓶”是明清时期民用陶瓷的代表性器物。采用盘口、长颈、鼓腹的经典器型,颈部对称附有兽形或螭龙形双耳,圈足外撇,整体造型端庄典雅‌。纹饰以缠枝花卉、花鸟等自然题材为主,青花发色浓淡相宜,早期使用国产青料(发色灰暗),后期引入“浙料”呈现明亮色调‌。纹颈部常见蕉叶纹或缠枝花卉,腹部主体绘缠枝莲、牡丹等,底部饰变形莲瓣纹花鸟纹象征自然生机,缠枝莲纹寓意吉祥,反映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钧瓷双耳茄瓶艺术”展现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采用河南禹州特有的风眼土、白砂土等胎土,釉料含铜、铁等金属氧化物,经1280℃-1320℃高温还原焰烧制,形成红、蓝、紫等窑变釉色,呈现“蚯蚓走泥纹”等自然肌理‌。双耳茄瓶以手工拉坯为主,双耳设计需兼顾力学平衡与艺术美感,常见龙耳、凤耳等造型,形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钧瓷花瓶”涵盖宋元至明清时期,典型器型包括花口瓶、双耳连座瓶等。宋代花口瓶高度约34厘米,瓶口呈花瓣状展开,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无底款;元代则出现高达63.8厘米的双耳连座瓶,饰摩羯耳与虎头铺首,釉面天蓝釉点缀紫红斑‌。‌钧瓷以铜红釉和窑变效果著称,釉色自然流淌形成红、蓝、紫交融的纹理,如“玫瑰紫”“海棠红”等。清代仿品釉料掺入黄金、珊瑚,釉面呈现玻璃光泽‌。</p> <p class="ql-block">“钧窑盘龙花瓶”作为钧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瓶身盘绕立体龙纹,四肢巧妙融入器型,仅通过龙爪刻画即呈现动态美感,龙头、龙鳞、龙尾比例匀称,象征平安与富贵‌。典型细长溜肩鼓腹造型,圈足设计,线条优雅,部分作品高约30cm,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采用煤烧工艺,釉色自然窑变,呈现紫蓝红白交织的“袈裟纹”“飞瀑纹”等效果,釉层肥厚开片明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禹州钧瓷一厂的新工艺代表作,曾获国家“百花奖”,标志钧瓷从传统向现代的革新‌。</p> <p class="ql-block">“影青瓷”(青白瓷)是北宋景德镇窑独创的釉色品类,胎质细腻、釉面明澈,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因瓷胎极薄,刻花后迎光可映见花纹而得名。影青瓷多为湖田窑产品,胎骨洁白致密,表面光亮细腻,刻花纹饰清晰流畅。例如宋湖田窑影青刻花斗笠碗,其胎体薄腻、刻花线条流畅自然,敲击时发出清脆声响,展现了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典型工艺特征。影青瓷以“假玉器”著称,釉色莹润如玉,部分器物堆塑仙道人物、神兽等造型,融合佛教丧葬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宗教艺术价值。如南宋影青皈依瓷瓶,其盖部雕神鸟、颈部堆塑仙道人物与龙纹,整体呈现“天界仙境”意象,反映了佛教信仰与民间丧葬习俗的结合。 ‌</p> <p class="ql-block">“建盏”以黑釉兔毫纹瓷碗为代表,釉面呈现金属光泽,碗壁细密“兔毫纹”如月光倾泻。这类建盏产自福建建阳窑,因釉面铁元素高温析出结晶形成独特纹理,是宋代斗茶活动中的“顶流装备”,其“绀黑如漆”的釉色能清晰映衬茶汤泡沫,且保温性能优异。 ‌</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展品以宋代景德镇窑制品为主,釉色青白相间,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如玉,典型器型包括瓶、碗等,纹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展现宋代陶瓷工艺的简约与雅致‌。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透光性好,胎体洁白坚致,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素有“假白玉”之称 。 ‌</p> <p class="ql-block">‌“汝瓷香炉”‌以北宋汝窑典型器型为特色,釉色天青,胎质香灰,工艺精湛‌。仿汉代铜炉形制,直口平底,外壁凸起弦纹,下承三足,底留芝麻状支钉痕 。 通施淡天青色釉,釉层肥厚莹润,开细碎纹片,呈现“雨过天晴”效果 。 胎体细腻呈香灰黄色,以玛瑙入釉,釉面光泽内敛,气泡稀疏如“晨星” 。 ‌</p> <p class="ql-block">“钧瓷窑祥瓶”作为钧瓷艺术的代表作品,双耳瓶型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瓶身线条流畅,双耳雕刻精巧,整体造型稳重典雅‌。元代钧瓷如双耳连座瓶的摩羯形耳、虎头铺首等元素可能对后世器型产生影响‌。采用钧瓷标志性窑变釉,釉色天蓝或紫红斑彩交织,釉面莹润如玉,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效果‌。北宋钧瓷的蚯蚓走泥纹等工艺痕迹亦可能延续至后世作品‌。</p> <p class="ql-block">“郑商瓷双龙瓶”是五代十国时期郑州窑青瓷的代表性作品,融合了地域特色与工艺创新。瓶口两侧对称堆塑双龙,龙口衔盘沿,尾部连接罐肩,形成独特的双耳结构,立体感极强‌。这种设计继承隋唐双龙尊的形制,但更显五代时期的简约风格‌。腹部饰波纹,颈部可能刻划蕉叶或莲瓣纹,采用刻、划、刺等复合技法,展现郑州窑早期装饰的地域特色‌。胎体细腻,掺入石英砂以增强硬度,釉色以灰白、蛋青为主,部分精品呈淡翠青且无开片,釉层透亮如冰‌。采用支条垫烧工艺,胎釉淘洗精细度高于北宋后制品,体现五代时期对越窑技术的改良。</p> <p class="ql-block">“钧窑渣斗”作为宋代陶瓷艺术的代表。钧窑渣斗采用典型渣斗式造型,由敞口、束颈、圆腹、圈足构成,口径与腹径比例均衡‌。其功能并非传统认知的痰盂,而是宋代宴席中用于盛放食物残渣的器具,常见于贵族生活场景‌。以玫瑰紫、天蓝、月白等釉色为主,高温下铜红釉与青釉交融形成“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霞光效果,呈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美学‌。釉面常见蚯蚓走泥纹、蟹爪纹等自然开片,釉层凝厚处形成垂泪状泪痕,口沿多点缀玫瑰紫斑‌。</p> <p class="ql-block">“金镶玉梅瓶”是该馆特色展品之一,结合了传统陶瓷工艺与金玉镶嵌技艺。梅瓶以宋代经典器型为基础,采用紫砂胎体,表面镶嵌玉石与金饰,形成“金镶玉”的独特工艺‌。这种工艺既保留了紫砂的透气性,又增添了玉石的温润质感‌。梅瓶造型挺拔圆润,腹部为装饰重心,口颈部无纹饰,符合北宋以来梅瓶的典型审美‌。</p> <p class="ql-block">“钧窑花瓶”以北宋官窑为核心展品。钧窑花瓶釉色以天蓝、月白为主,釉面常带紫红或蓝斑,呈现“蚯蚓走泥纹”特征。烧制时采用还原焰工艺,釉层厚薄不均,形成自然开片与流釉现象,导致红、蓝、紫三色交错呈现。器型多仿宋代花口瓶、胆式瓶等传统造型,瓶口呈五出花瓣形或鼓腹设计,颈部附摩羯形双耳或虎头铺首衔环纹,腹部装饰莲花纹、祥云纹等吉祥图案。部分器物采用描金工艺,以瘦金体刻写宋徽宗《宫词》,搭配铜鎏金薄片镶嵌花卉图案。 ‌</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以商周至明清的陶瓷演进为主线,通过实物展示、互动装置和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原始青瓷的技术特点与文化价值‌。展品如「青釉瓜棱壶」胎体厚重,釉色青灰,肩部瓜棱纹为手工捏塑痕迹,配套的“原料辨识”装置解析本地黏土与瓷石的成分差异‌。「白釉褐彩碗」内壁褐彩花草纹笔触随性,复原的“蘸釉”场景演示传统荡釉法对釉层均匀度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瓷形成”特色展区通过实物、互动装置和场景复原,系统展示中原青瓷的工艺演变与技术突破。展区中央陈列青釉瓜棱壶,胎体厚重、釉色青灰,肩部瓜棱纹为手工捏塑痕迹。互动装置“原料辨识”解析本地黏土与瓷石样本,揭示胎土含铁量高导致器物呈青灰色的科学成因 。 ‌</p> <p class="ql-block">以“青瓷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脉络与互动体验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从宋代至明清的青瓷技艺演变。展陈宋代青釉瓜棱壶,胎体厚重、釉色青灰,肩部瓜棱纹为手工捏塑痕迹,配套“原料辨识”互动装置解析本地黏土与瓷石样本的化学特性‌。白釉褐彩碗内壁以褐彩点画简笔花草,复原“蘸釉”场景演示荡釉法对釉层均匀度的影响‌。镇馆之宝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罐,青花发色浓艳,展墙对比国产青料与浙料的发色差异,互动屏支持纹饰临摹体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欣赏德庄陶瓷博物馆,让我留下了美好记忆,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庄博物馆能让你感受到精品与文化并重,说明展品不仅工艺精湛,还能传递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比如青花瓷的素雅、釉里红的绚丽,或是那些跨越千年的制瓷技术,让我敬佩不已,值得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