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与花木兰(上)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昵称:刘卫东 美篇号:288810279 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木兰诗》,下篇写花木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学时,都学过《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想必大家至今还记忆犹新、能背上几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但它既不是"诗"、也不是"辞",它的体裁是"乐府诗"。</p> <p class="ql-block">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起源于汉代乐府官署采集整理的民歌俗曲。魏晋六朝扩展为为文人仿作的广义范畴,定名为"乐府诗"。其核心特征是:语言质朴自然、句式自由灵活、内容叙事性强、押韵规则宽松并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的创作年代是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迁都洛阳之后),起源于民间创作,作者为佚名或无名氏(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之人)。</p> <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93年,北魏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宏,排除阻力、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如:改汉姓、禁胡服等),使得国力大振,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蒸蒸日上。《木兰诗》、《齐民要术》与"洛阳龙门石窟"等瑰宝皆产生于这个兴旺时期,书法中的魏碑(北朝碑刻文字的通称,属于隶书向唐楷过渡的字体),也产生于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木兰辞》)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经历,描绘木兰为了尽忠尽孝,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回朝后拒绝高官厚禄、执意回乡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她勇敢坚毅的品质、爱国奉献的精神和纯真质朴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等手法,描绘人物的情态、刻画人物的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虽经后世文人润色整理,但依然保留了民歌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鲜明特色。</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最早见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后经隋唐文人润色后,形成了329个字,被北宋时期的郭茂倩收录于编纂的《乐府诗集》中,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可以配乐演唱。</p> <p class="ql-block">郭茂倩(公元1041-1099年),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元丰年间官员。他的艺术修养和音乐造诣既深且高,以编纂《乐府诗集》而扬名后世。</p> <p class="ql-block">《乐府诗集》收录了汉魏至隋唐五代的五千余首诗歌,按照音乐体裁分为十二大类,保存了《木兰诗》等经典作品。《乐府诗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成为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展现了北方乐府民歌的卓越成就。新中国教育部将其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被广泛用于文学教育。</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乐府双璧"</p> <p class="ql-block">关于《木兰诗》的话题还有很多,今天暂时介绍到这里。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本文的"上"篇中,一次也没有提到过"花木兰"这个名字。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花木兰"起初并没有姓,可是到了后来,有人不但给她安了一个"花"姓,而且还给她的父母姐弟都取上了名字。你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请看本文的"下"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