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之行的最后一天,日程本上最要紧的一笔,是和儿子碰面,再请他的同事们吃顿晚饭。约好下午去他公司,白天的时间便空了出来,闲不住的我和小弟琢磨着“去哪儿转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小弟有相似的爱好,几乎是同时,我们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去博物馆——在老物件里听听历史的声音,总不会错。在我的认知里,参观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最便捷的渠道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都市内的博物馆不少,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考古博物馆……光听名字就让人犯了选择困难。我们掏出手机,借着“豆包”搜索比对,最终定了四川省博物馆:一来馆藏丰富,能好好逛上大半天;二来距离酒店不远,打车过去方便。</p> <p class="ql-block"> 从酒店出发,出租车穿街过巷,15分钟就到了四川省博物馆门口。刚过9点,门口已聚了不少人,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有推着婴儿车的家庭,还有几波穿着统一服装的队伍,一看就是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队伍排在前面,那扇藏着千年故事的大门缓缓打开。说起四川省博物馆,它可是西南地区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博物馆,承载着古蜀大地的文明记忆。馆内藏品横跨数千年,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瑰宝,到汉唐的陶俑、书画,再到宋元明清的瓷器、民俗文物,每一件都带着浓厚的“四川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巴蜀青铜器——比如造型奇特的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原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但省博有不少同期巴蜀青铜器物),还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仿佛能让人窥见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代陶俑也极具特色,无论是威风凛凛的武士俑,还是憨态可掬的说唱俑,都鲜活地再现了当时蜀地的生活场景;书画展区里,苏轼、黄庭坚等宋代文人的墨宝(部分为摹本),以及近代张大千的画作,更是让人大饱眼福,能清晰感受到蜀地文化的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一些侧重单一主题的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更像一本“立体的四川历史书”,从古蜀文明到近现代变迁,层层递进,把这片土地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着人流往里走,最先逛的是青铜展区。隔着玻璃,看着那些锈迹斑斑却依旧透着庄严的青铜器,忍不住想象:几千年前,古蜀人是如何铸造出这些复杂的器物?它们曾在祭祀、朝会等场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耳边偶尔传来讲解员的声音,说这些青铜器上的纹饰,有的代表图腾,有的记录事件,瞬间觉得那些冰冷的金属有了温度——它们不是沉默的展品,而是历史的“传声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到陶俑展区时,我和小弟都被一组汉代说唱俑逗笑了:俑人袒胸露腹,嘴角上扬,一手持鼓,一手举槌,仿佛下一秒就要敲起鼓来,唱一段蜀地的民间小调。</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说,这尊俑反映了汉代蜀地百姓富足安乐的生活,原来千年前的快乐,和现在我们听相声、看小品的快乐,竟如此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走,宋元明清的瓷器展区里,青花、粉彩、青瓷错落摆放,有的素雅如江南烟雨,有的艳丽似蜀地繁花,每一道釉色、每一笔花纹,都藏着当时工匠的心思,也藏着蜀地与外界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逛到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展厅。坐在博物馆门口的长椅上吃面包,心里满是踏实的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总觉得“历史”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可走进博物馆才发现,历史是青铜上的纹路,是陶俑脸上的笑容,是瓷器上的釉光——它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能被看见、被触摸、被感知的“活故事”。</p> <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在快节奏的旅行里,博物馆给了我们一段“慢下来”的时光。不用赶景点、不用拍打卡照,只需站在一件文物前,静静聆听它的故事,感受它历经千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感觉,就像和一位年迈的长者对话,它不说话,却用自身的存在,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让我们更懂这片土地的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去儿子公司的路上,我还在想着物馆里的见闻。忽然觉得,这次临时起意的博物馆之行,比任何一次刻意安排的游玩都更有意义——它不仅填满了白天的空闲时光,更给这段成都之行,添了一笔沉甸甸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行的收获,不止是看了多少风景,更是在不经意间,与历史撞个满怀,听懂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见到儿子的时候,正好是下午4点,半年多没有见面了,特别想念,坐在一起聊起父子之间的话。</p><p class="ql-block">儿子长大了,不经意的几个小动作,让我感动。并排走的时候,儿子用手搭着我的肩,顺手接过我的行李,这样肌肤之亲,倍感亲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