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和静县第一小学,是和静县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由土尔扈特最后一位满汗王满楚克扎布和其福晋乌静彬于1934年5月创办,时称汗王府小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在发展,1938年改称为和通苏木小学,1939年改称为县立国民中心学校,1950年改称为和靖县第一小学,1965年改称为和静县第一小学至今。 </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上小学时就读过一小,我和我的儿子上小学时也就读过一小,和静县第一小学成了我家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1年步入一小校门开始念小学的。当时,县城一派土色,全是土坯房,一小也不例外。学校方位跟现在一致,坐东朝西。校区分两块,前为教学区,后为操场。教学区四周是教室,中间也是一个大操场。校门正对主席台和东面一排教室。主席台由土坯砌成,水泥台面。主席台前的操场是全校师生开会和做课间操的地方,也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操场南北两侧一次有墙报、乒乓球案、篮球架和单、双杠。乒乓球案和墙报也由土坯砌成,也是水泥抹面。 </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电铃。校钟是一块犁片,悬挂在一棵粗壮的青杨树上。一到上下课时间,值班老师就用一把小铁锤准时“当、当”敲钟,钟声清脆、响亮,回荡在校园上空。上课钟声响起,同学们就涌入教室开始上课;当期待的下课钟声响起,同学们就跑出教室,到操场上玩耍。同学们上了半天课,最期盼放学钟声,放学钟声一响,就意味着回家吃饭。 </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生们上小学不累。学校开五门功课,主课有语文、算术,副课有音乐、图画、体育。同学们最爱上副课,副课轻松,特别是体育课;不过,老师教得好,主课也喜欢上。我至今记得老师教过的一些课文,如《大海航行靠舵手》《翻身不忘毛主席》《草原英雄小姐妹》《邱少云》《英雄黄继光》《方志敏烈士二三事》《雷锋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十三陵水库》《赤脚医生好阿姨》《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一块手表》《“钉子”精神》《我的童年》《半夜鸡叫》《东郭先生》《南郭先生》等。细雨润无声。在老师的精心教授下,每一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爱与恨”的种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恨万恶的旧社会,恨国民党反动派,恨美帝国主义。 </p><p class="ql-block"> 那时,校园像个大花园,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一到课间,我们就蜂拥而出,跑到教室外面去玩,而且玩的游戏花样可多啦。女生喜欢踢毽子、打沙包、跳皮筋、跳跳绳、跳房子、踢盒盒、抓石子、抓髀石、改绷绷、叠糖纸、攻城;男生喜欢打三角、打“元宝”、打“饺子”、打髀石、打弹壳、打铁头、打乒乓球、打篮球,还有斗鸡、骑马、老鹰捉小鸡和拍火柴盒皮。而男生喜欢的打弹弓、打“尜尜”、滚铁环禁止在校园玩。由于玩的游戏太多了,同学们在课间玩得可开心啦,我至今还记得一些游戏的玩法。 </p><p class="ql-block"> 踢盒盒有时男生也玩。踢盒盒有六宫格和九宫格两种踢法。盒盒就是家里用完的擦脸油盒和擦皮鞋油盒。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百雀羚”“友谊”“万紫千红”“金鸡”油盒成了多数同学踢的盒盒。油盒像宝似的,同学们揣在衣兜里,每天带到学校来玩。</p><p class="ql-block"> “元宝”“饺子”、三角的打法都一致,就是用自己的“元宝”“饺子”、三角猛打对方扣在地上“元宝”“饺子”、三角,将对方的掀翻为赢。掀翻的“元宝”“饺子”、三角就归你啦。如此轮换地打。不同的是“元宝”“饺子”多为撕作业本纸叠的,三角是用烟盒纸叠的。那时多数人抽莫合烟,纸烟贵,稀缺,能抽上纸烟的人少,自然烟盒也就少了,平时我们到处寻烟盒。我们叠过大前门、三门峡、黄金叶、牡丹、哈德门、战斗、恒大、光荣等牌子的纸烟盒。有的同学为了得到烟盒,甚至将家里没抽完的烟盒拆了叠三角。我经常将赢的“元宝”“饺子”、三角叠成一踏一踏,装在书包里。 </p><p class="ql-block"> “ 髀石”就是羊拐骨。玩时,我们选最好的髀石作砣子,然后抛在地上互相打,如果你用自己的砣子打准对方的砣子,并将对方的砣子击出三脚的距离,就算赢,对方就输给你一个髀石。打不准,或打准击不出三脚的距离,就轮到对方还击了。有的同学虽然打髀石手法好,可砣子不厉害也不行。所以我们经常盼着家里宰羊,尤其盼着宰个大的羯羊,羯羊的髀石大。为了增加砣子的重量,有些同学将自己的砣子缠上铁丝或铜丝,有的同学甚至在自己的砣子上钻一个小孔,冶炼铅丝化成铅水灌进小孔来增加重量。当然,打髀石也有规则,光板砣子对光板砣子,缠丝砣子对缠丝砣子,灌铅砣子也一样。 </p><p class="ql-block"> 打弹壳、打铁头可谓和静县城学生的独有玩法。城东戈壁滩上有一个打靶场,部队经常组织连队战士在那里打靶。一听到枪声,我们就结伴跑去打靶场捡弹壳,捡铁头。眼巴巴地等解放军叔叔打完靶一走,我们就蜂拥跑到打靶场捡弹壳,捡铁头。所谓“铁头”,就是子弹头里的钢芯,我们只捡半匝长的弹头钢芯。不过,弹壳好捡,弹芯难捡。打弹壳、打铁头方法基本一致,在地上抛出弹壳或铁头互击,击准为赢。有时我到靶场意外捡上两裤兜弹壳,兴奋得晚上觉都睡不着。 </p><p class="ql-block"> 最刺激的游戏属骑马。骑马五六个同学可玩,七八个同学也可玩,人数不限。玩时分两拨,一拨同学当马,一拨同学骑马。马头,一般选一位身高体壮的同学站在那里当“马头”,紧随其后,其他同学一个抱住一个的腰,低头、弯身当马身。骑马一方的同学在十米开外排成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马”屁股上,一个接一个跳到马背上骑马,当骑马的同学全部骑上,“马儿”就开始摇晃,将骑在马背上的同学全部摇下来,就轮到当马的一拨同学骑马。玩骑马游戏时,往往玩得人仰马翻,别提有多开心、多尽兴啦。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我们一旦沉浸在游戏当中,就感觉天宽地阔,而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无穷的。游戏伴随我们读完小学学业。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园是快乐的,在上下学路上也是快乐的。校园后面是沙渠。许多同学就住在沙渠东边的村落里。我和同村的同学都喜欢沿着沙渠上下学。 </p><p class="ql-block"> 夏天,沙渠清澈的渠水里鱼儿可多啦,中午放学,我们就赤脚顺着沙渠渠水摸鱼回家。摸鱼特别兴奋,每摸一条鱼,都激动得心脏“怦怦”直跳。我们将摸的鱼用一根柳条一个个穿起。等回到家,就可摸一串鱼。鱼吃不完,就晒干,晒干的鱼便成了冬天餐桌上的美味啦。我们忘情地摸鱼,常常将衣袖、裤腿弄得湿湿的,遭父母的打是常有的事。 </p><p class="ql-block"> 冬天上学,我们喜欢在路上烧土豆吃。早上出门,我们就在书包里装几个土豆。走到半途,我们就在荒地上挖一个小坑,然后在坑的周边用大小不一的土块垒砌一层一层的尖状垒子。然后用野柴草或枯树枝将垒起来的土块烧红,等火烧完了,我们就将书包里的土豆一个一个从垒子上面的洞口扔进去,接着用石头或砖块将绕红的土块一层一层打进坑内,将坑里的土豆埋得严严实实后就去上学了。等放学后,埋的土豆就烧熟了。挖出来吃,沙沙的,可香了,吃一个土豆还想再吃一个土豆。当沙渠渠水结冰后,我们每天就滑冰上下学,滑冰又能享受一种快活。 </p><p class="ql-block"> “六一”儿童节是同学们最盼望的节日。那一天,全校师生都穿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庆祝“六一”儿童节。在“六一”节的日子里,让我最难忘的是给优秀学生佩戴鲜艳红领巾的一幕。各班每年都要在“六一”儿童节前选出四五名优秀学生。在隆重的儿童节庆祝大会上,优秀学生在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迈步走上主席台,由老师当着台下全体师生的面,亲自给每位优秀学生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然后由佩戴上红领巾的同学,抬头、挺胸,举起右臂给全校师生行少先队员礼。那一刻,无比庄严,令人羡慕。记得我到四年级才佩戴上渴望已久的红领巾。从成为少先队员那天起,我每天早晨都要佩戴红领巾去上学。放学后,我怕弄脏弄破红领巾,一进家门,就赶紧解下红领巾,挂在门后的铁丝上,以便第二天出门上学时佩戴。 </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最怕过“六一”儿童节。因家里穷,买不起白衬衣,白球鞋,只好称病请假待在家里。等学校开完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我第二天才去学校。到了三年级,我终于穿上二哥穿小的白衬衣和白球鞋,才第一次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那一天我兴高采烈,仿佛迎着朝阳,心里装满了阳光。 </p><p class="ql-block"> 在一小读书的五个春秋里,让人难忘的还有,每年三月,学校都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在老师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排队到郊外五公里的烈士陵园去扫墓;农忙时节,老师还带领我们到农村参加劳动;放好电影,学校有时组织全校师生到对面的电影院看电影。 </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五十多年转瞬即逝。如今我们都已迈入花甲之年,可在一小度过的快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一起上学、玩耍的小伙伴们,不知现在都在何方,可好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