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节日》

文联社

<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悄然洗尽了盛夏的余热,秋山如洗,澄澈宁静。桂树枝头花蕾点点,暗香浮动,与清冽的秋风交织成季节独有的气息,沁人心脾。仰望天际,国庆与中秋的时光列车正缓缓驶来,双节相拥,八日长假,举国欢腾,人心欢畅。然而,这八天假期背后,实则蕴藏着深意。其中,国庆三日、中秋一日为法定节日,另有两个公休日与两天调借假日,构成四重时间结构。节日与公休不同:节日承载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是祖先留下的精神印记,法定节假日加班须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报酬,且不得以调休替代;公休日则源于现代工时制度,属每周休息范畴,加班可补休或支付200%报酬;而“假日”之“假”,本义为“借”,借来的日子终须归还,故节前节后常有调班之举。许多人不解其别,实则节日关乎传承,公休关乎制度,假日关乎调度。这八天,不只是闲暇,更是文化与制度交织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党、军队与国家的节日,是民族记忆的脊梁。七一建党节,源于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的首次提出,自此成为铭记初心、砥砺前行的重要时刻。每年此时,入党宣誓、表彰先进、组织培训等活动庄严而热烈,凝聚着信仰的力量。八一建军节,则铭刻着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是人民军队诞生的起点。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确立这一纪念日,使“八一”成为钢铁长城的精神图腾。而十月一日国庆节,是新中国的诞辰,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自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决议设立以来,每逢此日,山河披锦,城乡共庆,红旗猎猎,龙腾狮跃。逢五逢十,更有盛大的阅兵仪式,铁流滚滚,气贯长虹,激荡着民族的自豪与复兴的豪情。</p><p class="ql-block"> 国家法定节日,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元旦、除夕、春节、端午、中秋,这些名字如星辰般镶嵌在岁月的天幕上。然而今人过节,或流于形式,或沉溺旅游,将庄重的传统轻描淡写,实乃对文化根脉的漠视。除夕之夜,应是笔墨写春联、灯笼映门庭、糍粑香满屋、祭祖敬神的庄严时刻;春节则应爆竹声声、烟花绚烂、团拜亲朋、除旧布新,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投江,演变为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民俗盛典,亦承载着古人驱邪避疫的智慧——插艾草、挂菖蒲、饮雄黄、禳五毒,皆是对生命安康的深切祈愿。中秋节,古称“月夕”“团圆节”,源自《周礼》帝王祭月之礼,三秋之半,月圆人圆。赏月、吃饼、遥想嫦娥玉兔、吴刚伐桂,寄托着人们对圆满与思念的无限遐想。然而如今,仪式渐淡,情味渐薄,令人唏嘘。元旦,作为阳历新年,虽为现代历法所定,却也承载“三元之始”的古老寓意——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象征新生与希望。扫尘、守岁、吃饺子、互道祝福,皆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 纪念人物与重大事件的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回响。从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到三八妇女节、植树节、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再到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每一个节日都铭刻着一段历史、一种价值。八月十五日本投降日、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警示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这些日子以血与火的记忆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教师节尊师重道,重阳节敬老孝亲,母亲节与父亲节传递亲情,皆体现社会温情与伦理传承。其中,2021年设立的中国人民警察节最为年轻,却同样承载着守护平安的使命。而五一、六一、母亲节、父亲节等,则已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成为全球共通的情感符号。这些节日,或为文化传承,或为社会动员,或为历史铭记,无不是文明延续的钥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坠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祭祀神灵与祖先的节日,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回音。自远古以来,祭祀便是人与天地、生死对话的仪式,绵延八千余年而不绝。三元节——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分别对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构成完整的宇宙观与伦理秩序。上元灯彩辉煌,中元祭祖超度,下元祈福解厄,皆体现古人对自然与灵魂的敬畏。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是自然节气与人文情感的完美融合。每年4月4日至6日,气清景明,万物生长,正是祭扫先人、缅怀逝者之时。古人云:“清明不扫,一年光搞。”可见其在民间之重。扫墓、献花、焚香、踏青、插柳,既是对祖先的追思,也是对生命的礼赞。这一节日,既是中华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体表达。</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天地运行的节拍,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许多人误以为节气非节日,实则大谬。节气不仅指导农事,更深刻影响天文、历法、五行、养生与生活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中,饮食亦应顺应天时:春食绿芽,夏食红果,秋食白根,冬食黑物。谷雨润物,大寒封藏,皆具文化与自然双重意涵;芒种、大暑、大雪、冬至,属传统岁时之列;立春、雨水、夏至、秋分、寒露、小雪、小寒,则源于天文观测,属自然科学范畴;小暑之名,专为描述气候现象而设。其余节气,皆根植于民俗与农事,构成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顺天应时,方得安康;逆时而动,疾病丛生。反季蔬果虽丰,却常致体虚疾扰,此乃违背节气之道的代价。节气之妙,正在于“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p><p class="ql-block">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节日,宛如文化星火,散落四方。湖广四月初八乌饭节,又称牛生日,以乌米饭祭牛神,感恩耕作之劳;广西三月三歌圩节,又名歌婆节,壮族儿女对歌择偶、祭祖祈福,抢花炮、抛绣球,热闹非凡,现已成为广西法定假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源于天象与农耕,象征春耕开启、万物复苏,民间有剃龙头、吃龙食、引钱龙、驱虫害等习俗,寓意祛邪纳吉;每年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五谷丰登,弘扬农耕文明,促进城乡融合;七夕节,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爱情节日,源自“牛郎织女”传说,古时女子于此日乞巧、拜织女、赛女红,寄托美好姻缘。这些节日虽非全国通行,却如星辰点缀夜空,提醒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数十载,国门洞开,如春风拂面,亦如洪流奔涌。新鲜空气涌入的同时,难免裹挟着蚊蝇纷至沓来。正如一位领导人所言:“打开门窗,既迎清风,也难免飞进几只苍蝇。”这“苍蝇”之中,便包括西方节日的悄然登陆——情人节的玫瑰、愚人节的戏谑、感恩节的火鸡、万圣节的鬼魅、平安夜的钟声、圣诞节的彩灯……这些洋节如潮水般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渐成风尚,甚至在某些城市喧宾夺主,反客为主。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喧嚣中日渐黯淡,只能望其项背。这究竟是文明交融的进步,还是文化自信的沦陷?是精神的开放,还是根脉的断裂?我心中困惑难解。这些“洋节”究竟该以何种姿态面对?接纳与否,如何取舍,已成横亘于民族心灵前的一道考题。节日之殇中华文明五千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今日之安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祖先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与天争命、与地搏斗换来的太平岁月。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浸透着先民的汗水与泪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信仰。清明祭祖,是对血脉的追思;端午竞渡,是对忠魂的礼赞;中秋月圆,是对团圆的守望;春节爆竹,是对新生的祈愿。可如今,多少人对这些节日轻慢以待,视若儿戏,甚至振振有词:“我就想过洋节,怎么了?”如此理直气壮的漠视,近乎无耻的媚外,若先祖有灵,岂不痛心疾首?传统节日,根植于漫长的农耕文明。那时,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春播秋收,仰赖天时。节日,是人们对天地的感恩,是对劳作的庆贺,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亲情的凝聚。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人们以仪式定规矩,以庆典传情感,以禁忌守敬畏,以美食寄情思,以游艺添欢愉。从腊八粥到年糕,从龙舟竞渡到中秋赏月,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这些节日,不是简单的假日,而是民族精神的年轮,是文明传承的血脉。一旦断裂,便是历史的倒退。今日社会中高铁霸座、老人跌倒无人扶、毒奶粉、假疫苗等乱象频发,其背后,正是信仰的坍塌、良知的失守、文化的断层——金钱至上,道德沦丧,根源正在于此。面对节日的式微,我们该如何自处?其一,必须重拾节日的精神内核。在传统节日中注入共同的理想、朴素的愿望与审美的追求,让节日不只是放假,更是心灵的归途。可以创新形式,但不可背离根本。因为这些节日,正是中华民族集体情感与精神信仰的最高表达。其二,重建仪式感。通过集体祭祀、民俗展演、家庭共庆等方式,重现节日的历史氛围,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厚重与传承的责任。尤其是少年儿童,若不及时唤醒他们的文化记忆,再过几十年,许多节日或将彻底湮灭于时间长河。其三,善用科技之力。以大数据、数字化传播、人工智能等手段,赋予节日新的生命力——让清明的追思可触可感,让端午的龙舟跃然屏上,让中秋的明月照亮云端。唯有让传统节日既庄严神圣,又生动有趣,才能真正唤起国人的认同与热爱。总而言之,这些节日曾照亮过无数个黑夜,温暖过无数颗心灵,它们是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纵然时代变迁,部分节日已不再适应现代节奏,但我们仍应如护火种般珍视它们。因为,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节日本身,更是那份血脉相连的情愫,是人性深处对善与美的向往。一旦失守,我们将失去的,不仅是记忆,更是灵魂的归处。传统节日正在瓦解,历史回响正在消逝。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沉的——节日之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