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志说苏州》是陈其弟著(原苏州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印刷2次可见此书还是颇受读者欢迎畅销。</p><p class="ql-block"> 秦之前的周代有一个上至周天子下至庶人的“史官”队伍,最基层组织称为“闾”,以25户人家为组建单位,不论哪家生了孩子,“闾史”都要及时记载,相当于今天到户籍所在地报户口。秦统一天下后,废封建立郡县,每郡各县都要修志。所以编史修志的源头就是周代闾史制度。换而言之地方志由此而来。地方志记录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史脉络,几乎涵盖城市发展史中的细枝末节,以清乾隆年间湖南巡抚清官陆燿校订的《分湖志》为例,内容涉及村市、河荡、人物、寓贤、贞节、烈行、贞女、孝女、文行、节孝、高僧羽士附、古迹、物产、习俗、梵寺野庙、冢墓、津梁、撰述、集诗、集文、旧事等等。如果把一个城市的发展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众多的村镇县府四级地方志就是联系树根与枝叶的经脉。苏州人对“志”的重视与保护才得以拥有如此卷帙浩繁的地方志资料。苏州城市人文底蕴之深厚,城市发展之枝繁叶茂大体也受益于此。</p><p class="ql-block"> 《志说苏州》通过苏州历代村镇县府四级地方志史料的考据、推理来为读者解读48个文史课题,以历史沿革为序,一一解读。先提出课题,然后从地方史料中抽丝剥茧寻找线索,颇有福尔摩斯探案的乐趣,作者在线索中做出合理的推理,如史料考据扎实则定论之,如史料考据不详则悬而不定之,让后人继续考证研究。从中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考据之扎实,颇有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我读此书印象最深刻是前言部分。</p><p class="ql-block"> 前言是作者对苏州概况的陈述,出于本人导游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这部分的总结足以整理出一篇优秀的苏州地接团的车上导游词。为此我做以下导游词创作与导游同行们共勉之。</p> <p class="ql-block"> 各位远道而来贵宾们,大家好!我是你们苏州之行的导游张效迅,做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欢迎各位贵宾来到我的家乡做客。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苏州。</p><p class="ql-block"> 苏州位于太湖平原中部,现辖4个县市6个区,分别是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4市以及姑苏、虎丘、相城、吴中、吴江、工业园区6区,总面积约8657平方公里,人口约1530万。苏州历史悠久,这里有1万余年的人类活动史、6000余年的稻作农业史、2500余年的建城史,素有“人间天堂”、“丝绸之乡”的美誉,它还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 接下来我想通过“六个苏州”的介绍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苏州这座城。</p><p class="ql-block"> 一、“水城苏州”——“东方水城”是苏州的城市基因。据《尚书・禹贡》记载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是记载了大禹疏导娄江、松江、东江恢复通畅,才彻底解决太湖水患。可见上古时代太湖流域就是水患频发的地方。之后随着三江汇流泥沙淤塞太湖入海口而使太湖水漫溢形成百湖千塘,苏州的祖先们圩田造地向大自然要生存空间,这才有了苏州水城的形制格局、才有了鱼米之乡、才有了丝棉之产,也因此有了水运贸易之便利,所谓“水为财”,多水成就了苏州的富庶。目前苏州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2.5%,全市共有大小河道2万余条,大小湖荡323个。古城内尤以三横四纵为框架的河道交织,形成“双棋盘格局、水陆路平行”的城市规划特征。而这一城市特征就被记录在世界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刻制最详尽的石刻城市平面图——南宋《平江图》碑上。 </p><p class="ql-block"> 二、“山水苏州”——如果用一句话概况苏州的山水特点的话,那就是“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所谓真山指的是苏州城外100余座大大小小丘陵山地,苏州的古人把15仞高的丘陵即称为山,在古代一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大致1.6米为一仞,所以15仞换算成现在的概念就24米,苏州最高的穹窿山也不过341.7米,所以各位有来自五岳名山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点高度的丘陵如何称其为山,简直不值一提。的确我们苏州山真不高,可苏州的山都是有人文历史的哦,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譬如虎丘与吴王阖闾相关,灵岩山与吴王夫差、西施相关,穹窿山与兵圣孙武有关等等枚不胜举。 真水指的是以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为首的众多湖荡在苏州城外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说完真山真水,我们再谈谈假山假水。所谓假山指的是苏州园林之中所叠之山,假山分太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土石假山三种。最著名的莫过于北宋“花石纲”遗石两处:留园的冠云峰、苏州第十中学(原江南织造署)的瑞云峰,还有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号称独步江南,是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杰作,还有狮子林中的“假山王国”等等。假水指的是苏州园林里的水池。明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长物志》用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精句描述了假山假水的意境。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是名山大川的意象,用佛教经典中的话说就是“一芥子纳须弥”,揭示了“微观含摄宏观、有限包容无限” 的深层智慧。</p><p class="ql-block"> 三、“园林苏州”——广义的苏州园林包括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苑囿、会馆园林、公共园林;狭义的苏州园林仅指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始于东晋顾氏辟疆园,明清时期是苏州私家园林鼎盛期,城内大大小小私家园林数百座之多,时至今日现存园林尚有百余座,尤其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是对苏州园林地位的高度评价,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集自然之美、人文之智、工艺之精于一体,不仅是苏州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四、“人文苏州”——清顺治年间翰林学士苏州人汪婉曾跟同僚谈家乡特产时曾调侃苏州有二样特产,一样是梨园子弟,一样是状元。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历经1300年的科举时代苏州共出现文状元45名,武状元5名,约占全国状元总数7.14%。尤其清代苏州出了26名状元,占全国状元22.81%,于是民间就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天下状元一半在江南,江南状元一半在苏州”。为何苏州状元那么多呢?这就要感谢北宋名臣范仲淹了,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本想在南园置地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所购之地是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却认为,与其自己一家富贵,不如在此建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有了苏州府学。范仲淹还聘请著名学者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甚至惊动了仁宗皇帝。庆历四年(1044 年),仁宗皇帝下诏全国各州郡都效仿苏州办府学。正因为有了苏州府学,“学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普遍认同,读书与社会地位、社会责任深度绑定,且塑造了苏州“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由此人才辈出,造就了人文苏州,</p><p class="ql-block"> 五、“天堂苏州”——提及苏州,即便从未来过苏州的人也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谓天堂原为宗教用语即极乐世界,后人逐渐用它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早在春秋时期苏州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都城,汉武帝时已是“江南一大都会”,唐代白居易称“江南诸州,苏最为大”,还说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时至宋代,民间已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说法了。而元初周卿又在元曲《双调·蟾宫曲》里第一次出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了。那为何是苏杭而不是杭苏呢?一是为了上下句的押韵,念起来顺口,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二是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苏自春秋以来显显于吴越;杭惟入宋以后繁华最盛,则苏又不可及也……若以钱粮论之,则苏十倍于杭”。时至今日,2024年苏州GDP全国排名第六,杭州排名第八,还是落后苏州2位。今天的苏州山温水软、钟灵毓秀、名园如绘、风物清嘉、民殷财阜 ,“天堂苏州”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六、“包容苏州”——介绍到这里,请大家回忆一下走出苏州火车站南广场是否看到一组群雕石像,这组群雕一共有8位先贤,他们分别是“吴地始祖”——泰伯、“南方夫子”“吴中文教之祖”——言偃、“阖闾大城总设计师”——伍子胥、“兵圣”——孙武、“数学之祖”——祖冲之、“诗王”——白居易、“‘先忧后乐’精神的开创者”——范仲淹、“清代朴学鼻祖”——顾炎武。这8位先贤,除了范仲淹、言偃、顾炎武三位是苏州本地人,其他五位都是新苏州人。这组群雕无疑就是“包容苏州”最好的注脚。苏州不排外,苏州欢迎所有喜欢这座城市的人来苏州安家落户、创业建功。</p><p class="ql-block"> 各位贵宾,我们即将抵达入住酒店,我的车上导游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我们将正式开启遇见苏州的旅行,让我慢慢为大家揭开苏州的神秘面纱,慢慢品玩苏州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张效迅</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