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湖南博物院

海边老街

<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我们自驾来到湖南长沙市旅游,来到湖南博物院参观,正好遇到是周日,游览很多。</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据2020年4月博物馆官网显示,湖南博物院有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馆藏精品</p><p class="ql-block">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通幅印,绘20组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及叶子彩绘而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禾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皿而全”铜方罍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沙窑精品展</p><p class="ql-block">长沙窑即《全唐诗》中李群玉“石渚”诗中的石渚窑。为唐代著名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故又俗称铜官窑。窑址于1956年调查发现,1978年曾经进行过试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比较完整的瓷器近万件。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衰败于五代。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个省、国外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特别是“黑石号”沉船上五万余件长沙窑的惊世发现,说明该窑既烧制当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白石艺术精品展</p><p class="ql-block">齐白石,原名纯芝,号渭青,后改名璜,号白石、木居士等,男,1864年生,湖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少时学雕花木工。1888年始学画。并任龙守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7年间“五出五归”出游于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7年二次入京。1919年定居北京,开始变法。1926至1936年应聘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37年自加两岁。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年周年作品展览。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军中兴四大名臣手迹</p><p class="ql-block">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地主武装的统称。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湘军的领军人物绝大部分皆饱读诗书,浸润理学,很大一部分还身负清朝科举功名,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挥笔从戎,建不世之奇功,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湖南博物院历来重视与湖湘文化有关的实物与文献的征集与保护,使之成为湖南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湘军及其领军人物的实物与手迹在我馆收藏库中遂蔚为大观。为此,我们推出主题收藏——《湘军人物手迹》,分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中兴名将”、“湘军中的著名幕僚”等三大专题,展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的手迹及释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朱流韵——楚汉漆器之美</p><p class="ql-block">湖南地区出土楚汉时期的漆器数以千计,仅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器就有500多件。漆器造型可大可小,可方可圆,既有日常生活娱乐用品,也有丧葬用具。漆匠们因材施纹,利用挥洒自如的毛笔和油彩使各种纹样自由施展,利用红漆和黑漆最耐久、对比最鲜明、色调最典雅的特性,描绘出琳琅满目、浪漫飞动的漆器纹饰。这种漆绘艺术中红、黑二色为基调的色彩主题,使楚漆器具有惊彩鲜艳的视觉较果。在斑斓纹饰铺陈的背后,却是楚汉漆器历史的凝结,是一个逝去时代的不朽精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