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往事(51)《少年急行军》

大千视界

<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春夏之交,我正在杨屯小学读书,当时的班主任是敖玉杰老师,学校忽然宣布,明天组织学生要搞“急行军”,说是响应伟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开始准备背包,一眼瞅见了父亲从赵屯公社下乡蹲点常用的那根绿色背包带,在当时,这可是比花布还稀罕的物件。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家里的毯子把枕头裹上,然后叠成方方正正的块,用绿带子一圈圈勒紧,背上身时还特意挺了挺腰,觉得自己像极了电影里的战士,心里头满是兴高采烈。</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学校,我看见有的同学用麻绳将被单背了过来,有的背着枕头,五花八门,还是同学王飞最有创意不知从哪淘弄的柳树条子,弄个圆圈帽子,像个侦察兵似的,队伍从杨屯小学出发,我们班打头的是刘国海,我们都喊他绰号"二猴",他个子高,走在最前面,班主任敖玉杰断后,队伍先往铁路南大桥方向走,那时候我也没去过什么地方,看着铁轨延伸向远方,大桥下的河水泛着光,脚步都轻快得很。可没走多久,背上的包就像灌了铅似的,一点点沉了下来。后来队伍拐上黑鱼沟河东侧大坝,热风刮在脸上,我却只剩喘粗气的劲儿,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擦都擦不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头的同学越走越远,我攥着背包带的手都泛了白,腿像灌了水泥似的,每走一步都觉得累。直到从钮屯道口下来,往家的方向拐,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落下,最后总算挪回了家,一卸下背包,肩膀上就印出了两道红印子。后来才理解,不怪别的同学背的都是小被单裹的轻便行李,只有我傻乎乎地背了沉甸甸的毯子和枕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那根绿色背包带早不见了踪影,可1975年春夏之交的汗水、沉得压肩的背包,还有咬着牙坚持的每一步,却一直记在心里。那是我第一次懂“坚持”两个字的分量,也是属于那个年代,独一份的少年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