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八日快乐游

宇宙

<p class="ql-block">  乙已初秋,五同学相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天府之国快乐游。这次旅行采取自驾游,吉夫开车,起初预计七天,在阆中临时调整旅游攻略,增加一天去剑门关,变成八曰行。这次八日之行,我们的足迹遍及了合川钓鱼城、仪陇朱德故里、阆中古城、剑阁剑门关、广汉三星堆、都江堰、乐山大佛、宜宾李庄、古蔺太平古镇等景区,行程19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江阔城险 独钓中原</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走进合川钓鱼城</span></p><p class="ql-block"> 从遵义出发,大家一路歌声一路笑,30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就结束,约10点半,我们到达了首站合川钓鱼城。</p><p class="ql-block"> 钓鱼城原名钓鱼山,因三面环水(嘉陵江、涪江、渠江),地势险要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说到合川钓鱼城,就不得不提到我们遵义的二冉。这是我们遵义人的骄傲,更是绥阳县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冉琎,南宋播州绥阳(今贵州遵义市绥阳)人。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积极准备抵御蒙古军南侵。冉氏兄弟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便去重庆拜谒他,向他献保西南之计:余采纳了冉氏兄弟计策,密奏朝廷,任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当理合州通判。二人齐心齐力,鸠工庀材,在钓鱼山修筑抗蒙攻势,于1243年基本建成,并将合州治所迁于钓鱼山,改名为钓鱼城。之后,又历经近十年的加固和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钓鱼城军事防御体系在阻挡蒙军南下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尤其是蒙哥大汗亲率大军围攻钓鱼城半年未果,反被守军炮石击中身亡。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蒙古西征军放弃进军埃及,缓解了欧亚战局,南宋得以延续。后,此地被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帝折鞭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后来的</span>36年坚守中,守将王坚、张珏等率军民采取“耕战结合”策略,击退蒙元军队200余次进攻,直至南宋灭亡(1279)后,因大势已去才降元,创下中外战争史坚守纪录。 </p><p class="ql-block"> 我们行走在城中,仍能看见长长的古城垣、城门、炮台及水军码头等设施,这些遗址足可见证当年二冉利用“山、水、城合一”的军事智慧;仍能读到历代的文人骚客们题写的赞颂钓鱼城的石刻和对联,如“独钓中原”、“上帝之鞭”以及很多诗、词、赋等。 ‌</p><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万同学写下《钓鱼城》一城硝烟风云尽,二冉良策山水间。问计于民大智慧,上下齐心勇折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功勋卓著 朴实无华</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瞻仰革命的老英雄朱德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往阆中必经仪陇县,仪陇县的马鞍镇大湾路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军队创始人之一朱德元帅的故乡。过去,我们每次出游,凡遇红色景点,只要顺路,都要前往参观。为此,大家一致决定调整攻略,按照路标指示前往,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县级和乡村公路行程后,在11点过到达朱德故里。</p><p class="ql-block"> 朱德故里包含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和兵器馆。</p><p class="ql-block">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纪念馆前共有‌206步台阶。这一数字源于2006年为庆祝朱德诞辰120周年而修建的军功道。我们沿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还原朱德慈祥坚毅的汉白玉造像。进入纪念馆是便是展示朱德同志从佃农之子成长为开国元勋的革命历程,大家认真观看了馆藏中涵盖朱德同志从青年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平事迹的资料、文物等。 ‌</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纪念馆的参观,我们来到朱德故居。走进这座很是普通的农家小院,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小院虽不大,却承载着朱德青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朱德旧居,简朴中见伟大;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他一生不凡的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 结束对朱德故居的参观已快三点钟,我们匆忙找点吃的便继续下一站。</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钟灵毓秀 碧血千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游览阆中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9月9月中午,瞻仰完朱德元帅故里后,驾车朝第三站阆中赶。到达阆中已是黄昏。在入住古戏台民宿时,我没有注意房间里有两步台阶,导致脚被扭伤,幸好不很严重,否则,这趟旅游肯定会因我受到影响。民宿老板见此状,也及时送来贴的和擦的扭伤药。</p><p class="ql-block"> 阆中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要旅游点。办完入住手续,大家开始了夜游阆中古城。穿过华光楼城门,那古老的街巷好像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古城内的建筑古色古香,特别有韵味,游客熙熙攘攘。走在街上,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在城内我们惊奇地发现有草堂客栈和放翁别院。关于这两个小院都有它们的历史故事。草堂客栈,据传杜甫于公元763年和764年两次到访阆中,在嘉陵江畔的草堂寺附近居住过,创作了《阆山歌》《阆水歌》等六十余首诗篇。现在的草堂客栈就是将这段故事描述为“依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体现了杜甫寓居时的生活。放翁别院为南宋诗人陆游在阆中的旅居纪念地。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3年)春,陆游经阆中赴兴元府宣抚司干办公事任。游历阆中时住在东门客栈,当夜饱含激情写下《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及《阆中作二首》。入秋后诗人再游阆中,著诗《南池》。阆人为纪念诗人,将留有遗香的故地更名为“放翁别院”。</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的夜晚,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一串串灯笼,把整个古城装点得特别的美。我们从古城中走出来,沿江岸边散步,发现江岸码头人头攒动,有卖旅游产品的小商贩,有游客在码头上争相打卡的,特别是游船上轻快的音乐随风飘来,整个江岸热闹非凡。此时,嘉陵江畔的灯光也随之亮起。远处的山峦上被灯光映照的亭台楼阁倒影在泛着微微的波浪中,配上从航行在江上的游船中传出动听音乐,整个江面呈现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派和谐而美丽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9月10日)早上,古城下着中雨,民宿老板娘的兄弟开车送我们上城外的白塔山和阆苑仙境两个景点游览。在白塔山上,在阆苑仙境,雨一直伴随着我们游。景区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浸透,泛起微光,像一条蜿蜒的星河。雨滴穿过树叶的缝隙,滴落在遥池台上飞起微微的水珠,与人工造雾混在一起在亭台楼阁间漫漫飘升,这应该就是现实版的遥池仙境吧。站在观景平台眺望,远处的成八挂形的阆中古城被雾气温柔包裹,仿佛是一幅未干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塔楼上,塔窗外壮丽的阆中新城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中午,雨过天晴。大家在客栈小息后,接着游览古城南街。在南街上,有很多精致小巧的庭院,最显目的有秦家大院、侯家大院、李家大院、胡家大院和张飞庙等。这些大院融合明清建筑风格,其中秦家大院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侯家大院曾是四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我们重点参观了秦家大院和侯家大院,在这些大院里了解了1933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长达三年之久,开展了建军、建政、发展经济、兴办文卫等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取得了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等重大战斗战役的全面胜利。在阆中共有‌7790名‌红军战士在各种大小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因有四方面军在阆中活动过,现在很多大院除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旧址提供游人参观外,部分也开劈成兼具住宿功能的特色客栈,这种一院两用是阆中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中的众多院子里转,感觉氛围十分宁静而祥和,让人内心很平静,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大家也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大家还参观了阆中有名的张飞庙、状元府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偶遇售书人</span></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在阆中古阆古味就餐时,来了一位上门推销书的男子,他向我们推介他的书藉一套四册,《醉泥》、《有年》、《弦歌》、《兰藻》。当时,我以为他的书一般般,没有买。到是万力买了一本《弦歌》。后来我们在雷鸣谷留宿时,我认真阅读了《弦歌》,才知道这人叫王醴泩,高中毕业时因病放弃高考在家务农,后家庭又遇变故,独自辅养孩子。他曾做过中学代课老师,编辑过报刊。为了生计,还肩负行囊,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数年。他的人生很苦,很不幸。这位自称为民间自由撰稿人能在逆境中潜心修汉语言文学,钻研古体诗。撰写出诗文选集《醉泥》、《有年》、《弦歌》、《兰藻》等很多高品质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部分文学作品发表于省市级报刊。真是值得让人敬佩。可惜,我错过了买他书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剑门关 看三国史</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打卡天下雄关</span></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阆中古城的游览,吉夫提出干脆继续北上去剑门关参观。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于是我们再次改变行程,第二天早上剑阁。</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天气不好,一直下着大雨,我们冒雨开车到剑门关脚下的雷鸣谷,在一家民宿住下,吉夫查看天气,剑门关景区的雨要下到下午6点,第二天放晴。大家只好留宿民宿,烤了一天雨班。</p><p class="ql-block"> 雷鸣谷因山势险峻、水流湍急而形成的轰鸣声。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雷鸣谷,并留有“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诗句。我们住在民宿里,确实感受到溪流湍急,回声轰鸣。万力被水声吵得难以入眠,在凌晨写下诗《留宿雷呜谷》“大雨执着伴我行,群峰浓雾难观景。无奈留宿农家店,山涧奔腾似雷鸣”。</p> <p class="ql-block">  9月12日7点半,我们告别民宿老板,驱车朝剑门关景区进发。“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来到景区时也有零星的游客在我们之前了。</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时代,我们便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读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白居易《长恨歌》中也读到“云栈萦纡登剑阁”等古代诗人们对剑门关雄伟难越的情景描述。</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终于登上剑门关,最先迎接我们的竟是长在山崖里的巨型石像。大自然的刻刀把这天然巨石削出凹陷的眼窝、高挺的鼻梁。干年风雨又给石像镶上青苔织就的绿氅。因姜维曾在此守关,文人们将石像说成是姜维,也是有趣的,后人谁也没有见过姜维,说巨石像是姜维也不牵强附会。</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剑门关景区,一路赏析诗人李白、陆游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剑门关的诗句赏析各种石刻。</p><p class="ql-block"> 剑门关最早修建于蜀汉建兴年间(223-237年),诸葛亮主持修建剑阁道三十里,并依险设立关隘,此为剑门关建制之始。‌‌唐代正式设剑门关,隶属剑州,成为中央政权控扼西南的核心屏障。‌‌宋代剑门关一度直隶京师,元明时期多次废关复建,清代改置驿站。‌‌民国时期关楼因修筑川陕公路被拆毁,1992年原址重建仿明代风格关楼,2008年汶川地震后再次修复。‌‌</p><p class="ql-block"> 来到剑门关,登上关楼,抬头仰望大小剑山壁立千仞,高耸入云。两山间仅容一条蜀道穿过,李白所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点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的关隘,走在被岁月磨得光滑并被马蹄踩踏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凹痕的石板上。仿佛听到姜维在此安营扎塞的操练声、号角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弱势兵力抵御钟会、邓艾大军的撕杀声,</span>关隘上刀光剑影声还在关谷中回荡。正是眼前的这一雄关,见证了姜维以弱势兵力抵御钟会大军的悲壮战事,让蜀道的险峻与英雄的气概在此交织成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从关楼下来,我们来到姜维祠参观。姜维曾为曹魏政权的‌中郎将,降蜀后,心诚汉室。姜维在蜀汉灭亡前退守剑门关,旨在利用其地形优势,以3万兵力奋力抵抗钟会10万大军,为蜀汉争取时间,等待援军或寻找反击机会。姜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和对蜀汉的忠诚与执着在当代尤为珍贵,他可激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保持信念 。在祠堂的左右墙上分别书写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大家高声读在来。朗诵中,深深的感觉到剑门关不仅仅是一座关隘,更是永远挺立的精神脊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神密莫测 震惊中外</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欣赏三星堆博物馆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结束对剑门关的参观,我们驱车直奔成都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到达三星堆博物馆已是下午2点,跟随众多游客我们从博物馆的一楼参观到二楼。</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馆内有文物文物展出数量有1500余件(套),涵盖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类别。‌‌这些文物尤以青铜艺术为最大看点,如神树、面具、立人像以夸张造型和精湛工艺著称,体现了古蜀人对宇宙、神灵的独特认知。特别是那棵青铜神树高约4米,枝干流转间暗含十日神话;还有纵目面具,它双目突出,可能象征对天地的观察能力。‌‌‌‌更有高大的青铜立人和做工精细的黄金杖,这些应该是祭祀神灵吧祭品吧。 </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以肃穆姿态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物,‌它高度的文明水平,和其来源与消失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不仅给人以神秘之感。同时,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物已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每一件都散发着古代文明的韵味,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看到它们,</span>“仿佛就听见了古蜀工匠的铸造声”“触摸到远古文明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到成都附近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过,从两个博物馆的文物看,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以商代晚期青铜文明为核心,三星堆文物以其独特的青铜器和面具为主,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物震撼。它</span>揭示了古蜀文化的神秘与深邃格调宏大神秘。金沙遗址文物以其丰富且精致细腻的金器和玉器著称,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繁荣与辉煌。金沙遗址应是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且都保留了完整的祭祀现场。他们应该都属于古巴蜀文化,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源头,这充分证明中华文明是多样性的。 </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你沉睡数千年,梦醒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因势利导 泽被后世</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游览都江堰</span></p><p class="ql-block"> 从三星堆博物馆出来,由于时间还早,大家决定继续往下一站都江堰进发。三星堆到都江堰只有70多公里,在下午6点左右我们到达都江堰,我们下榻景区附近的锦尚云庭酒店。</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大家沿着河道散步到景区门口,只见都江堰的河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朝下游奔去,我们已感觉到这奔流的岷江水蕴含着千年治水智慧。待我们来到仰天窝水闸(廊桥)和南桥时,已经是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本以为这段时间是旅游淡季,人不多,我们可以好好游览,但眼前的情况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廊桥上,游客摩肩擦踵,大家只好在流光溢彩的廊桥上,在拥挤的人流中欣赏都江堰南桥公园灯光璀璨的夜景。</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正式进入都江堰参观。</p><p class="ql-block"> 大家走过堰功道,左右两边塑有从秦汉到明清各个时期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重大贡献的治水先贤铜像,有李冰、翁文、诸葛亮包括我们贵州的丁宝桢等十二位治水功臣。对他们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上作出的功绩表示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中国乃至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由李冰父子在战国时期领导修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都江堰绝妙之处是李冰父子利用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深窄)与外江(宽浅),通过河道深浅差异实现枯水期“内六外四”、洪水期“外六内四”的自动分水。‌‌同时。采用飞沙堰排沙,巧妙地实现洪水期80%泥沙通过外江排出,堰顶与河床20厘米落差构成自动泄洪阀。‌‌最后利用人工开凿的20米宽宝瓶峡口形成天然“流量调节器”,精确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防止过量洪水涌入。‌‌</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一跃成为秦国的超级粮仓,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在使用,在为民造福。李冰父子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应用在工程之中,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依旧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完毕,万力同学赋诗一首:《都江堰》远峰江水奔腾来,飞沙魚嘴巧分开。奇伟工程李冰创,造福黎民千百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仰之弥高 巧夺天工</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参观乐山大佛</span></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是本次行程的第六天,我们来到第六站乐山大佛参观。</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世界古代石刻佛像之最。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乐山地区(今四川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水流湍急,频繁引发船只事故。当地传说水中有“水怪”作祟。来自我们遵义(播州)名叫海通的禅师看到三江水肆虐,时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他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海通不辞辛苦,他走遍大江南北、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可惜还未凿完,海通就圆寂了。他的继承者继续他的事业,历时90年(713年—803年),到唐贞元年间才完成这宏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作为海通的老乡的我们,为他组织凿造如此巨大的佛像而感到骄傲,为他点赞。</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北门乘交通车直达大佛的头项边的观景台,依栏平视大佛头部,他一头排列整齐的发髻据说有1000多个,他的面部鼻梁挺直,眉毛修长,嘴角微扬,神态慈祥。大家从上沿栈道往下走,来到大佛的脚前仰头望去,只见大佛依山危坐,神势肃穆,佛头仿佛直插云霄,71米的高度让人的视线与佛眼交汇时,瞬间感受到渺小与震撼。再看面前大佛的脚,仅脚趾盖宽度就有近2米,真让人叹为观止。要在大佛前不大的平台上与大佛合影不找准角度,所照的相很难满意。我们反复尝试,最后给大家在大佛前留下了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你是信仰与艺术的结晶。 </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乐山大佛中,又给我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即,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苏东坡游历乐山大佛时,在岩壁上留下一个大大“佛”字和相关诗句。在一百年前,乐山诞生了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他为故乡乐山大佛题有“乐山大佛”匾额悬挂于景区入口。在乐山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千年苏轼,百年沫若‌”。</p><p class="ql-block"> 万力参观完乐山大佛,赋诗一首:《观乐山大佛》水患无情庶民惨,巨佛镇江佑平安,如织游人叹奇迹,多少言行向慈善?</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功奠山河 人文荟萃</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游览李庄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14日,我们来到第七站宜宾李庄古镇。李庄古镇始建于梁代,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旋螺殿、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东嶽庙、张家祠、奎星阁等景点,还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将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今年5月份,我才来李庄古镇,仅隔4个月,又与窗友们再次游。李庄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惊喜,一两次是看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景区,我们购买了交通车票坐车游。这次我们主要是参观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李庄抗战文化、李庄抗战新闻社等几个陈列馆以及李庄抗日战争纪念馆等。</p><p class="ql-block"> 在这几个馆中,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原国立中央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工程)教育工作者以及原中国营造学社学者及众多建筑师与工程师们,尤其是以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傅斯年为代表的,他们在抗日烽火中,坚守文化传承与专业探索的韧性壮举,挖掘并呈现“文化抗战”与“工程救国”深层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我们还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中,国立中央博物院师生为保护国宝,将珍贵文物辗转西迁,经皖、赣、鄂、 陕、湘、桂、滇、黔、川数省,于1940年冬落脚李庄。李庄六年,中博人高擎文化抗战旗帜, 在艰难时局中创造了事业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李庄的石板街上,穿梭在各种博物馆之间,总能感觉到李庄的宁静与厚重,总能读到时光沉淀的诗篇。万力的一首《宜宾李庄》倭寇铁蹄践神州,大师云集若星斗。艰难治学图报国,中华文脉江水流。正是对李庄古镇在抗战庇佑中国文化的最好总结。</p><p class="ql-block"> 在李庄,大家品尝了非遗美食李庄白肉。当服务员端出一盘白肉时,大家都感叹到,李庄白肉以切得“薄如纸、透如纱”闻名,尤其是那碟蘸水蒜香浓郁,真是诱人。吃起来肥而不腻,加上配有豆花,一顿可口的中餐在大家的谈笑中享用完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红色教育 吾辈在行</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参观古蔺太平渡红军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是我们天府之国快乐8日游的最后一天。顺道打卡完土城时,万力同学提议去古蔺太平渡红军二渡赤水地参观。</p><p class="ql-block"> 万力同学退休后,又在遵义市长征学会发挥余热,因此对红军长征这一块有较深的研究。我们每次游行只要行程上有关于红军长征的景点,他都会认真参观并作记录,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约在上午十点钟到达在太平镇,由于去古镇的路标有些问题,加之导航只能导个大概范围,在镇上绕了两圈也没能找到太平古镇,最后还是寻问路人才终于找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地。大家走进纪念馆认真参观,有时万力还给大家讲解。通过参观加强了我们对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了解,特别是在太平渡二渡赤水的三个特殊性,即,战略转折的特殊性,战术执行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的了解,因为有这三个特殊性,为红军取得娄山关战斗,二进遵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结束参观,已到饭点时间,大家在红军街的红军食堂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价廉可口的腊猪脚豆花饭,圆满结束了本次旅行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  结伴旅游,不仅是看风景,了解人文历史,更是通过旅游增进和庚续我们的同学情谊,让我们同学之友谊永远常青!</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陈志宇</p><p class="ql-block">诗文提供 :万 力</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陈志宇、万 力</p><p class="ql-block">吉 夫 、张 伟、孙 健</p><p class="ql-block">时 间 :2025.9.30.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