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桑榆情满长安城/长青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哪里还是我记忆中那位伏案批阅文件的老同学呢?照片上的他,脸上涂着浓重的油彩,蟒袍玉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正扬着手,仿佛一声高亢的拖腔就要破开这静止的画面,直冲云霄而去。我的手指轻轻拂过手机屏幕,心潮,竟像被那无形的秦韵狠狠撞了一下,澎湃得不能自已。鸿章啊鸿章,我的老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拽回到几十年前的新池中学。那时,我们都是毛头小伙子,都任语文教师,我们在一个单位共事多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余,他总能露一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后来,他调任县里,从教育界到老干局,担任局长,挑起了大梁,人也越发稳重。我只当他那些才情,终究要被琐碎的行政事务磨平了棱角。及至退休,他去西安含饴弄孙,我想,这大约便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了——在儿孙绕膝的安稳里,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我万万没想到,他的“天年”,竟是这样一番如火如荼的光景!他把生命的舞台,从办公室搬到了这千年古都的广厦之下,搬到了这游人如织的不夜城畔。那熟悉的鼓点,不再是青春年少的余兴,而成了他桑榆岁月里最昂扬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在我的想象里,昨日下午曲江池畔的景象便分外地鲜活起来。大雁塔的慈影,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俯瞰着这片自古便流淌着诗酒风流的土地。不夜城的喧嚣是现代的,潮流的,而那自乐班临时圈出的一方天地,却仿佛用一声裂帛的秦音,划开了一片属于历史与乡愁的时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场演出的灵魂,无疑便是屈鸿章老同学了。我看不见他,却分明能“听”见他。当他司鼓时,那鼓槌起落,疾如暴风骤雨,缓如清泉滴石,指挥着整个乐队的呼吸。那鼓点,不是敲在鼓面上,而是敲在每一位听客的心尖上。当他开腔演唱时,嗓音或许不如专业演员那般洪钟大吕,却另有一股沧桑历练后的醇厚与真诚。那声音里,有渭北高原上的黄土味儿,有历经人世沉浮后的通透劲儿。他一开口,便不是屈局长了,而是戏文里那位忧国忧民的忠臣,或是那个诙谐耿直的老汉。几十个唱段,折子戏,他信手拈来,那不是表演,那是他生命情感的酣畅宣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这个自乐班,真真是个了不得的团体。一周两次,风雨无阻,不为名利,只为心头那一份滚烫的热爱。他们给市民演,给游客演,将秦腔这“百戏之祖”的粗犷与豪迈,撒进这现代化都市的脉搏里。他们还把戏送到西安周边的村落,红白喜事,他们有请必到,只图个热闹,图个情分。主办者只需接送、管一顿家常饭,他们便心满意足。这哪里是演出,这分明是一场场带着体温的文化接力,是这些白发学子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最深沉、最质朴的回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桑榆”二字,常伴着“晚景”的凄凉,但在鸿章先生和他的伙伴们身上,我看到的却是“情满”。这情,是对秦腔艺术的痴情,是对故土家园的深情,更是对生命本身无限热爱的豪情。这情愫,如曲江池水,丰盈荡漾;如大雁塔影,坚定绵长。它将岁月的薄暮,映照成了满天绚烂的云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同学,我的挚友!请接受我这份发自心底的赞赏与祝贺。我在这遥远的故乡,仿佛也已听见那响彻长安的秦音了。那声音,穿过历史的烟云,拂去功名的尘埃,如此鲜活,如此年轻。它告诉我:生命的精彩,从不在于身在何处,官居何职,而在于心是否始终燃烧。而你,鸿章,正用你的鼓槌与唱腔,将你的晚年,敲打得锣鼓喧天,唱活得地动山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号.于故园.合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