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结束了秦皇岛9天的战友聚会,我们一行11人于9月14日坐高铁前往天津。一出站,这座城市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既有北方的爽朗,又带着海河畔独有的温润。大家放下行李,顾不上疲惫,便跟着导游的脚步,一头扎进了五彩斑斓的五大道街区。夜色中,灯光勾勒出老建筑的轮廓,像翻开一本泛黄的旧相册。那一晚,我们还吃了正宗的狗不理包子,皮薄馅香,咬一口汁水四溢,至今回想起来还忍不住咂嘴。</p> <p class="ql-block">天津站的钟楼在晴空下显得格外庄重,蓝天下那座高耸的塔楼仿佛在向每一位来客致意。我们从这里启程,走进城市的脉络。火车站不仅是旅途的中转站,更像是这座城市的门面,现代与历史在这里交汇,让人还未深入,便已心生期待。</p> <p class="ql-block">五大道果然名不虚传。这里曾是清末英租界,后来成了军政要人、社会名流的聚居地,如今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园”。走在林荫道上,一栋栋小洋楼静静伫立,红砖灰瓦、尖脊高窗,曲径通幽处,仿佛能听见旧时光的脚步声。每一座建筑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讲述着民国风云里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当然,来天津怎能错过狗不理?在一家挂着“张食总店狗不理他铺”招牌的老店前,我们停下脚步。蓝裙女士站在门前,盆栽点缀着窗台,红砖墙映衬着绿框窗,古朴而亲切。几笼热腾腾的包子端上桌,大家顾不上说话,只听见一片满足的咀嚼声。那一刻,味蕾比眼睛更早记住了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意式风情区更是别具一格。137栋意大利风格的洋楼错落有致,拱廊、红砖、阳光洒在石板路上,连空气都弥漫着浪漫的味道。我们穿梭其间,仿佛走进了欧洲小镇,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明信片。有人笑着说:“这哪是天津,分明是地中海吹来的一阵风。”</p> <p class="ql-block">瓷房子更是让我震撼。这栋20世纪20年代的法式小洋楼,曾是外交家黄荣良的故居,后来被收藏家张连志改造成一座“瓷文化博物馆”。整栋楼外墙镶嵌着数万件瓷片、瓷瓶,蓝白相间,层层叠叠,在暮色中微微发亮,宛如一座被月光浸透的巨型窑变釉。走近看,连屋檐、门框、柱子都被瓷器包裹,连石狮子都披上了五彩外衣,华丽得近乎梦幻。</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故居藏在和平区赤峰道78号,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藏着一段风云往事。他曾在这里居住多年,如今作为博物馆开放。走进院内,复古的家具、老式电话、泛黄的照片,仿佛将时光定格在那个动荡年代。站在他曾经站过的地方,望着窗外的街景,忽然觉得历史并不遥远。</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在南开区水上公园旁,是全国唯一以夫妻身份共同命名的伟人纪念馆。园内幽静肃穆,楹联上写着“厚德重千古,优良世代存”,字字千钧。馆内陈列着他们生前的衣物、书信和用过的物品,朴素得令人动容。看着那些泛黄的手稿和旧照片,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来天津不听一场相声,真是白来。庆芳园相声茶馆里,红金招牌高挂,门口贴着演员合影,一进门就听见台上逗得满堂喝彩。我们挤在人群中,听着地道的天津话抖包袱,笑得前仰后合。那种市井里的热闹与智慧,是任何舞台剧都无法替代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离开市区,我们去了西青区的杨柳青。这里是杨柳青年画的发源地,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保存完好,雕梁画栋,庭院深深。民俗风情街上,灯笼高挂,游人如织,孩子们举着年画风筝奔跑,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一派安宁祥和。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了年画里的世界。</p> 海河夜景也很美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晚,我们再次走上河畔,拍下合影。身后是“天津”两个大字在夜空中闪耀,前方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流动的光影。大家笑着、闹着,把这段旅程的点滴都装进了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三天太短,还没看够,便到了分别的时刻。大部分战友踏上了返程的列车,而我们则继续北上北京。送别时,彼此拥抱,互道珍重。再见了,亲爱的战友;再见了,美丽的天津。有缘,我们明年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老树根</p><p class="ql-block"> 2025.9.26于天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