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铁血丹心映河山——《续范亭将军》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麻淑平 </p><p class="ql-block"> 有幸跟随编剧韩玉光先生来平遥电影节上,观礼《续范亭将军》首映式,又一次被原平家乡的这位铁血男儿精神所震撼,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银幕上,续范亭将军的身影在战火中愈发清晰,这位来自原平的铁血男儿,用一生诠释了“爱国”二字最沉重也最滚烫的分量。当山河破碎、倭寇铁蹄踏遍华北大地时,他没有选择退缩,在特殊的抗战岁月里,书写下一位中国军人的气节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身上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影片开篇</p><p class="ql-block">面对国难当头的绝望,续范亭将军以剖腹之壮烈,撕开麻木者的沉梦,用自己的鲜血呐喊“抗日”,唤醒无数国人沉睡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他的壮举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以生命为炬的警醒——是对侵略者的怒斥,更是对同胞“莫忘国耻、共赴国难”的泣血召唤。</p><p class="ql-block"> 在山河飘摇的年代,续范亭将军的脚步始终追随着“救国”二字,他的心路历程,是一部在黑暗中不断探寻光明的跋涉。</p><p class="ql-block"> 最初,他怀揣着传统军人的忠勇,试图以武力抵御外侮,可当旧势力的腐朽与妥协一次次击碎希望,他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战场拼杀,救不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于是,他转向奔走呼号,以笔为刃揭露时弊,渴望唤醒民众的觉醒,可面对麻木的现实与复杂的政局,这条“文醒”之路同样布满荆棘。</p><p class="ql-block"> 直到抗日烽火燎原,他才真正找到方向——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存亡紧紧捆绑,不再纠结于单一的救国方式,而是以“只要能抗日,何惧赴汤蹈火”的信念,整合力量、坚守阵地。从最初的迷茫探索,到中期的痛苦反思,再到最终坚定投身抗日洪流,续范亭将军的心路,是一代爱国志士在乱世中“找路、问路、定路”的缩影,每一步都浸透着对家国最深沉的眷恋与担当。</p><p class="ql-block">他的每一次抉择都紧扣着国家的命运。作为原平走出的将军,他身上不仅有北方汉子的刚毅,更有文人的忧思——他的诗文里藏着对故土的眷恋,他的行动中满是对同胞的守护,这种“文武兼备”的爱国情怀,让英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惨烈,却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了将军的赤子之心:是他凝视山河地图时紧锁的眉头,是他与旧军阀不抗日的愤怒言辞,更是他在困境中仍坚信“抗战必胜”的坚定眼神。这份信念穿越了银幕,让今天的我们读懂:所谓爱国,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风雨飘摇中始终不变的坚守。</p><p class="ql-block">所以才有了被阎锡山骂“抬着棺材去抗日的疯子”</p><p class="ql-block"> 影片结尾,夕阳西下,续范亭将军因病倒在了夫人的怀里,享年54岁。</p><p class="ql-block"> 走出影院,脑海中仍回荡着将军的誓言。在和平年代回望续范亭将军的一生,我们不仅是在缅怀一位英雄,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那种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不惜奉献一切的担当,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精神火炬。身为将军之乡后人,如今每次驻足范亭中学门前,续范亭将军的身影便浮现眼前,滚烫的爱国情怀也随之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9月25日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