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的木麻黄

水果冻

旧日的三中,静静地隐匿在海口边缘的白沙坊东北角,与南渡江分流处的新埠岛、海甸岛隔水相望。<div><br> 1958年,三中在此建校。校门朝西,校道不足百米,北侧是办公室,南边是四栋坐北朝南的平房,呈矩形分布(即如今u美兰实验小学教学楼所在位置)。每栋三间教室,从初一到初三,共十二个班级。教室前方是一片300米跑道的操场,操场西边有一排更为低矮的平房是教工宿舍与食堂,西北角有一间厕所。校舍简陋至极。学生来自周边地区,多是渔家、农家和城市打工者的的子女。来自博爱南以东的学子,常常赤脚走三公里来上学;而新埠岛与海甸岛的学子,则需渡江而来。</div><div><br> 校园不大,举目所见,除了木麻黄还是木麻黄,单调至极。木麻黄,海口边缘地带的植物,海边的防风林,常绿乔木。远望,层层叠叠一片墨绿;近看,灰褐色的树干上枝条竞发,层层叠叠,节节紧连的细小枝条隐约可见早已退化的鳞片,好似一幅随意涂抹的水墨画。正是这一片片长在海边的木麻黄,棵棵相连,根根相系,牢牢抓住松软的沙土,稳固住植被的根基;它们密密匝匝、交叠成墙,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海岸线。木麻黄挺拔向上,刚直不媚,素面朝天,在肆虐的狂风面前宁折不弯。<br></div> 这单调的木麻黄,为三中铺上了一层朴素的底色。四边形的白墙,矩形的球场,横平竖直的足球门。在树影婆娑,落叶轻柔的广场上,学生们乖顺地聆听校长的讲话。教室里,English单词与方程式、简谱与哼鸣声、素描与色彩,组成丰富的音乐织体,运动场上少年的活跃身影如同动感的旋律。曾几何时,红色标语与墨汁挥洒的檄文任性地覆盖这朴素的底色。被时代边缘的教工,与边缘之树木麻黄,恰似命运与共的患难知己,以坚贞不屈、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信,终于熬过长夜,<div>迎来曙光。</div><div><br> 这,便是木麻黄的气质,也是三中的气质。如今三中虽已不复存在,但矗立在校园里那仅存的三棵木麻黄,仍是最好的见证。</div><div><br> 当今,地产崛起,城市森林以推枯拉朽之势雄起蓝海之滨,一改防风林带本色,木麻黄悄然淡出生态圈。然而,木麻黄的魂,依旧萦回盘绕。<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