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学院 刘冬艳】【定安中学】实验与思维的结合,迸发科学的魅力

io晓得

<p class="ql-block">实习第二周:9月22日至9月28日</p> <p class="ql-block">9月22日周一,初三物化生组教研会如期开展。</p><p class="ql-block">‍年轻教师聚焦“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智能备课、个性化作业设计到课堂互动优化,全方位分享了AI工具如何为理科教学提质增效。</p><p class="ql-block">‍老师们专注聆听、热烈探讨,在为打造更具活力与实效的课堂丰富技能。</p> <p class="ql-block">这周的初三物化生的理科课堂。</p><p class="ql-block">‍每一堂课都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理科思维,师生间的互动积极性非常高。</p><p class="ql-block">‍理科学科课堂的日常,记录这段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实习经历。</p> <p class="ql-block">初三化学课堂上,两位老师以“氧气制取”为目标,分别解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氧的原理与装置。</p> <p class="ql-block">‍初三1班化学课</p><p class="ql-block">‍多媒体课件清晰呈现实验细节,学生们专注聆听,实验的每一步骤。</p> <p class="ql-block">初三4班化学课</p><p class="ql-block">‍这是初三化学“分子运动”实验。老师以氨水使酚酞变色的实验为载体,将抽象的分子运动具象化。开始培养学生们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p> <p class="ql-block">对于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试剂——氨水,让学生们非常好奇,争先恐后地想“冲击”一下鼻腔。</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嗅闻、观察中,亲身体验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p> <p class="ql-block">初二1班,初中物理教研组党员一师一课。</p><p class="ql-block">‍在实验中聆听“振动”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物理课堂上,老师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带领学生开展音叉振动实验。</p><p class="ql-block">‍学生们亲手敲击音叉并将其放入水中,直观观察水花飞溅的现象,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原理。课堂上的每一次实验探索,让我看到理科教学中的“做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换法”将抽象物理现象具象化</span></p><p class="ql-block">‍老师借助“音叉振动弹开乒乓球”实验,巧妙运用转换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本肉眼难察的音叉振动,通过乒乓球的明显弹开被“可视化”,学生们在观察中清晰理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通过“手机密封袋入水”实验,老师带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介质。将播放音乐的手机装入密封袋并浸入水槽,学生们在清晰的声响中,直观理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原理。该小实验设计,让物理知识从抽象变得具象。</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课堂的火花、每一次师生的互动,都在我作为化学师范生的成长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