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退隐意难平(1182-1202)之借酒消愁愁更愁,探山访水寻慰藉

皓月惊鸿

<h3>1181年冬,辛弃疾被罢免了所有的职位,于是他来到带湖新居,开始了投闲置散的生活。尽管心有不甘,尽管踌躇满怀,但豁达的辛弃疾还是从山水田园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这个铁骨铮铮的山东汉子,被迫放下他深爱的宝剑,拿起了纸和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恬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画卷。<br>在历史的浩瀚星河里,总有一些奇妙的组合,让人为之神往。被誉为“词中之龙 ”的南 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与江西上饶广丰区洋口镇的博山,便是这样一段令人称道的传奇。博山,这座原本在尘世中默默无名的山峦,因辛弃疾的到来,绽放出了璀璨光芒;而辛弃疾,也在博山的青山绿水间,寻得了心灵的栖息之所,汲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辛弃疾在博山的创作数量尚无定论,不同辛词研究者的收录记载各有差异,词作数量大致在24至45首之间(含与广丰名要酬和3首)。我们首先来看看他博山创作系列中的几首词。</h3> <h3>雨岩是带湖附近博山的一处山崖胜景,词人在博山有书舍距此不远,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经常去此赏玩。<br>念奴娇·赋雨岩<br>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这首词的上片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于情绪波动的淡然态度,接着托出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凄伤情感,然后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下片先表达对过往的释怀与对当下的珍惜,再写醉后“不知谁是我”的迷离状态,而“非月非云非鹤”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离与超脱,这句诗实际上反映了辛弃疾在政治失意后的复杂心境。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却被现实所困,壮志难酬。于是,他借酒消愁,试图在醉意中忘却烦恼,但醉醒交织间,他依然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这首词一改词人曾经的豪迈,词中增添了些许的忧愁与凄凉,道出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抱负难以施展的悲凉、忧愁的心境。</h3> <h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br>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r>此词堪称经典,辛弃疾回忆少年时涉世未深,为创作新词勉强说愁,如今历经磨难挫折,心中忧愁深沉到难以言说。在博山小道上,他或许再次想起曾经的壮志豪情与如今的落寞境遇,那种无奈、悲愤与深沉的忧愁,通过简单而意味深长的词句,表达得淋漓尽致。</h3> <h3>鹧鸪天·博山寺作<br>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br>上阕中,表明辛弃疾不愿追求名利,宁可选择在山寺中度过时光的心志。“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作者虽然有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的想法,但对他而言纯粹是一种无奈。下阕表明了作者宁愿做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去追求所谓的地位和名誉的独立自主意识。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作者将松树、竹子、山鸟、山花看作是好朋友和兄弟,这也表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词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作者隐逸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在世俗之外寻找内心宁静的追求。</h3> <h3>《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br>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br>这首词通过描写独宿荒庵的所见所感,将个人身世的凄凉与家国天下的情怀交织在一起,既倾诉了英雄失路、 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展现了辛弃疾终身不渝的爱国热忱。全词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尽了乱世中志士的孤独与坚守,读来令人扼腕叹息。</h3> <h3>《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br>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br>《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现实却是残酷的,少年时的理想与抱负都已破灭。老僧半夜的钟声惊醒了作者的美梦,使他无法再入眠,而此时只有卷地的西风呼啸,更增添了凄凉之感。尽管表面上辛弃疾似乎想要逃避现实,有遁入空门做隐逸之士的想法,但实际上他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报效国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h3> <h3>《清平乐・博山道中(茅檐低小)》<br>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br>  此篇原无题,后加署“村居”,中华书局出版、杨牧之著的《辛弃疾》59 页称: “他在博山道中(上饶西)写过一首《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故将其归为稼轩博山词,词题改为“博山道中”。虽未直接描绘博山景色,但体现出博山地区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温馨。辛弃疾在博山的生活经历,使他能深入观察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并融入诗词创作。那低矮茅屋、溪边青草、操着吴音互相打趣的老夫妻以及忙碌快乐的孩子们,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展现出博山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也从侧面反映出辛弃疾在博山所感受到的人间温情。此词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词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h3> <h3>辛弃疾在博山的词作,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却又饱含深情与沧桑的画卷。这些词作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熠熠生辉,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辛弃疾那颗炽热且复杂的心,感受到博山山水间蕴含的慷慨悲歌。</h3> <h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r>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br>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词中通过对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与富饶。深刻表达了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全词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以动衬静,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优美。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对仗、互文等修辞手法,使得词句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生动逼真的乡村夜景图。</h3> <h3>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br>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br>这首《鹊桥仙》写于己酉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这年辛弃疾50岁。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词,写山行所见山乡景色及农家嫁娶风情,展现了一幅安谧宁静、喜悦的农村生活画面,意境和谐优美,语言朴素简洁,生动明快,读来倍感亲切。词作紧扣“山行”着笔,景随人移,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对山村朴素祥和生活的热爱,“闲去闲来几度?”也流露了词人志不能伸、报国无门的抑郁感伤之情。<br></h3> <h3>辛弃疾在江西带湖闲居期间,常有“山行”“夜行”一类的经历,所以他可以纵情领略和欣赏到一般文人在台阁、官衙和书斋中难以见到的优美而又奇特的山乡风景人情。一天,辛弃疾从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一份祭肉,又恰自家的白酒刚刚酿成。于是,他写下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br>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br>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br>整首词首先描写了山园周围幽静的生活环境,云遮雾绕,松竹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接着,又对人文环境做了补充说明,烘托静谧和谐的人居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邻里之间相处的和谐。 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词人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颇得“简淡”之妙。被罢官后,辛弃疾已经将近五十岁了,如果不出意外,人生就这样在落寞中结束。可辛弃疾不甘命运的嘲弄,反而利用自己的文采在词坛上开出一片精彩纷呈的天地。生活尽管不如意,但并不是索然无味。“万事从今足”,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不懂知足,拥有再多都是痛苦;如果懂得知足,再难的困境也能苦中作乐。</h3> <h3>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br>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br>“春入平原荠菜花”,在很早以前,野菜就已经走进了文学殿堂,成为其中的主角,在古人的笔端浅吟低唱。追溯其源可到《诗经》,曾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43篇25种,在其之后的许多诗词曲赋中平凡的野菜绽放出了不平凡的灵性和野趣。<br>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写的是词人游鹅湖,面对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及人们闲适与古朴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苦闷之情便油然而生。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辛弃疾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有句云:“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梦寐不忘的祖国万里江山,才是词人真正关心的大事业,而如今,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所以,他不是不喜爱农村,但农村太恬静、安闲,远离抗金第一线;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却不能给他的政治生活带来勃勃生机、带来新的希望。</h3> <h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br>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br>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作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反映了词人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