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热里暖相逢~51楼云端的休闲

小木屋

我们千挑万选,原想着九月底的上海,总该是秋风送爽的了。谁知天公却不作美,竟还是这般浓稠的暑气,午后的日头白晃晃的,气温执着地停在摄氏三十五度上,倒像是夏天一场不肯离去的、酣畅淋漓的告别。这热度,却也恰好应和了我们这些老友的心境——那份积攒了数年的想念,一旦见了面,便“轰”地一下燃起来,比窗外的天气更要炽热几分。<br> 上一次这般齐全的相聚,竟要追溯到几年前小马同学公子在兴国宾馆的那场婚礼了。时光真是不经念叨,一晃,便又是几度春秋。此刻,我们八个人,便围坐在外高桥喜来登大酒店五楼那间名为“樱”的日料包房里。冷气是足的,但席间的气氛,却是腾腾的热。那些藏了许久的家常话、开心事,像开了闸的河水,汩汩地向外涌,怎么也说不完。得感谢小马的周到,选了这般雅致的地方。在我的旧印象里,日本料理总是精致得有些疏离,器皿与食材的搭配,仿佛是一门静默的艺术。今日一见,才知不然。一道道佳肴,不仅色香诱人,那分量也透着一种豪爽的诚意。我们这群人放开了品尝,竟也未能“扫荡”干净。不知是这美味实在丰盛,还是大家心里都存着同一个默契:且留些余地,给五十一层楼那场云端的自助下午茶呢?<br> 乘着电梯扶摇而上,仿佛将尘世的喧嚷都踏在了脚下。五十一楼的景致,豁然开朗,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眼前铺开。隔着明净的玻璃,极目远眺,不远的复兴岛与崇明岛影影绰绰,如卧于江海的巨兽。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眼下外高桥发电厂那三根擎天的烟囱,静静地矗立着,吐着白色的蒸汽,竟有一种现代工业特有的、沉稳而恢弘的气魄。对于我们这些自诩的“老上海”,这熟悉的景致从这般高度看去,也别有一番新鲜的震撼。<br> 下午两点钟,下午茶便开始了。那些小巧精致的西点,模样是顶漂亮的,然而我们的兴趣,却似乎被另一头那些带着“小辰光”味道的点心勾了去。云片糕的软糯,桔红糕的甜津,南瓜饼的香酥,还有那脆麻花、小麻球……每一样,都是一把开启记忆的钥匙。罗宋汤的酸甜,银耳羹的清润,更是熨帖着方才饱尝日料的肠胃。大家笑着,品尝着,议论着,仿佛在这一刻,我们又变回了那些围着零食摊子、口袋里揣着几毛钱就能快乐半天的少年人。<br>  酒店的侍者们也是极好的,笑容是春风里的细雨,体贴周到,又不叫人觉得局促。他们还主动热心地为我们拍下一张张合影,将这欢愉的时光定格下来。正说笑间,一个小插曲,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小王同学举着杯,说我与小高是中学时代一直的同窗,情谊深厚。话还未落,一旁的小马同学早已按捺不住,急急地举起杯,声音洪亮地“抗议”道:“我与小高可是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在一个班里!这可轮不到你来说哩!”我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满堂的笑声。细想这缘分,真是妙不可言。小马与小王,何止是中小学的同窗,后来竟还一同参军,一同复员到同一条船上,一同回沪考学,最终又都在五星级酒店的行当里工作,更令人惊叹的是,小马与小王,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如此机缘巧合的事情竟然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这数十年的轨迹,竟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杯酒,如何能不痛痛快快地干了呢?<br>  窗外暑气未消,室内茶温语暖。看着这一张张不再年轻、却分外亲切的面容,心里忽然涌起一个最朴素也最真切的愿望:趁着我们身体还硬朗,脚步还轻便,胃口也还好,这样的相聚,就该多一些,再多一些。往后的日子,不必挑什么秋高气爽的时节了,只要心中想念,便是最好的日子。这相聚的暖,足以融化任何天气的冷与热,让我们在这幸福的晚年光阴里,慢慢地走,常常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