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这么在意跟同学的关系?

彭佩珍

<p class="ql-block">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会第114期主持词</p><p class="ql-block">撰稿人:郭菲</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分享嘉宾,各位云端相聚的蜜友以及默默为读书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来自河南的郭菲老师。这个充满感恩与敬意的教师节周,我们又一次在云端相聚,共同开启第114期《奶蜜盐》共读分享会。“孩子的成长,父母更需要成长;孩子改变,父母更应该改变。”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雕刻孩子,而是修炼我们自己。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次的学习和反思,都是朝着更好的亲子关系迈进的一步。通过读书共享,变得更能理解,更懂方法,更有耐心,从而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优质的“奶”、“蜜”与“盐”。本周精读部分《奶蜜盐2》第五章——“从人性出发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在意与同学的关系”。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个曾经什么都愿意跟你分享的小宝贝,进入初中后,突然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手机信息响个不停,却不再轻易向你吐露心声;你苦口婆心的叮嘱,可能抵不过同学随口的一句话;他会为了朋友的生日礼物精心准备,却可能忘了对你说一声“生日快乐”。我们可能会失落,会不解,甚至会有些生气地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在意与同学的关系?难道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还不如他的同学重要吗?”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焦虑的普遍话题。从个体到同伴,是孩子渴望被同龄人认可、接纳的深层心理需求,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他们开始从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小心翼翼地驶向更广阔的同辈海洋,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坐标和价值感。今晚,四位嘉宾将带来他们的理解与分享,从彼此的故事里一起分享一场关于“理解”与“成长”的对话。学习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这段既敏感又重要的成长旅程</p><p class="ql-block">第一位分享嘉宾:池新琴(福建三明),福建省三明市贵溪洋中学,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被听见,老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朵花开放的时间,以温柔,以理智,以等待去唤醒他们身上潜伏的智慧和动力,激发他们内在的自觉意识,培植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分享主题:《允许一切发生》 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做点什么”去纠正、去引导。但有时,比“行动”更先行、也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允许一切发生”可以说是我们应对孩子青春期所有问题的“心法”总纲。“允许”,不是消极的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深刻的接纳和信任。它意味着父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允许他经历这个年龄段必然要经历的情感波动和社交烦恼,允许他成为一个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社会化的个体。张老师在《奶蜜盐》中说:“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你对儿童的成长规律没有基本的了解,你凭什么理解你跟他的对话?” 当我们内心不允许孩子脱离我们的“掌控”,我们其实是在对抗他的成长规律,必然会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只有我们先做到了“允许”,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被接纳的家庭氛围,这是所有有效沟通和引导的前提。父母才能以一种更平和、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当我们学会了允许,我们就从与孩子成长规律的对抗中解脱出来,转而成为他成长的观察者、理解者和支持者。这份内心的从容,是我们能给予青春期孩子最宝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分享嘉宾:莫英丽(广西百色)第八期奶蜜盐共读指导师,第十届教育行走学员。分享主题:《理解比说教更重要--父母如何陪初中生走好同伴交往路》感谢莫英丽老师细致入微的分享。恰似一张清晰、温暖的“陪跑”地图,父母的角色不是裁判或指挥官,而是温暖的港湾和人生的教练。“帮助一定是建立在对生命最基本的常识的理解之上的。”莫老师的分享,正是将这种“常识的理解”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当孩子遭遇同伴冲突或排斥时, 我们是急于出面解决,还是先共情他的感受,引导他自己思考解决方案?成长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榜样价值观渗透。陪伴不是监视,引导不是干涉。我们提供无条件的爱作为后盾,同时教授他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智慧,然后鼓励他自己去探索和体验。既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又能在他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引导。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专业的“导师”和最温暖的“伙伴”。</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分享嘉宾:孙美霞(河北张家口)文质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新父母成长学院读书会金牌志愿者。张家口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张家口市关爱妇女儿童先进个人,《理想父母》课程导师。中华诗教课题组组长,亲子财商教育教练。《宝藏妈妈》社群联合创始人,致力打造对话孩子,唤醒女性内在自觉的学习社群,让每个人活出自我的精彩。分享主题:《扩大动机培养孩子》一个内心丰盈的孩子,才不会在人际关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场合、不同方式的“赋能”,就像加油站一样,随时帮助孩子构建一个更稳固、更丰富的内在自我。要帮助孩子看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来源是多元的、广阔的,不仅仅局限于同伴圈子里的认可。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知识的探索、兴趣爱好的发展、为家庭社区做贡献、实现个人小目标等各个方面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之所以极度渴望同伴认可,有时是因为他的价值感来源过于单一。正如书中所说,孩子希望“被认可”。如果我们能帮助他在更广阔的领域建立自信,那么他就不会把所有的情感鸡蛋都放在“同学认可”这一个篮子里,他会变得更加从容、坚韧和独立。让我们用心聆听,如何为扩大孩子的动机,就是在为孩子的人生动机“扩容”,帮助他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无论外面的风雨如何,他都能在其中找到安宁和力量。这是抵御同伴压力、培养健康人格的治本之策。</p><p class="ql-block">第四位分享嘉宾:伍小梅(广东河源)体育教师,曾荣获河源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最受欢迎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参与第十七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第十届教育教育行走。分享主题:《帮助家长理解孩子重朋友的行为》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貌和打扮,而且越来越在意自己给同学和朋友留下的印象,这些行为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自我,相反,他们正在努力融入社会,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他们很在意自己和同龄人的关系,因为同龄人的认可是他们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交友不慎,干涉孩子的朋友圈,从而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觉得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理解是爱的同义词,唯有真正的理解,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接纳和智慧的爱。与其给孩子讲道理,不如将“道理”转化为“情理”,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和成长需求,我们看他的眼光会变得柔软,我们的言语会充满力量。我们不再是站在他对面的审判官,而是与他并肩同行的伙伴。当我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将之前所有的“允许”、“陪伴”、“扩大动机”都内化为我们自然而然的行为。孩子的世界变大了,不是家的分量变轻了。 当我们能欣慰地说:"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精彩社交圈",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爱?珍惜和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同时坦然面对他们越来越独立的未来——这就是父母最智慧的成长。</p><p class="ql-block">第二项:颁奖环节每一段故事都让我们动容,每一句感悟都让我们深思。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我们的读书会才真正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彼此,照亮前路。愿我们都能从今晚的分享中,汲取到那份平静的力量,将焦虑转化为耐心,将期望转化为守望。因为坚持,才有声声不息的力量。每一次分享都是思维的拾阶而上,每一次倾听都是收获的满载而归。感谢长久以来坚持在群里读书分享的蜜友们,感谢热心热情一路推动的最美志愿者们,让能量从一开始复制,让你我万千受益。只要参与其中,您就是最闪耀的那颗星。感谢守候,下期再会。</p> <p class="ql-block">《允许一切发生》</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池新琴</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是个特别操心的家长,孩子作业写不好、考试考砸了,我比他还着急。 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家孩子做作业有抵触情绪,完成度不好,上课没精神。慢慢我才发现:我们家长越着急,孩子压力越大。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家长能完全控制的,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允许”?孩子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永远“完美”‌举个例子:谁小时候没摔过跤?摔倒了爬起来,下次就知道怎么走稳了。如果家长总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反而会害怕尝试,变得胆小。家长越放松,孩子越有空间‌我女儿有次把牛奶打翻了,我第一反应是生气,但后来想想:她又不是故意的,擦干净就好。如果家长整天绷着神经,孩子也会跟着紧张,反而容易出错。</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怎么“允许”才不变成放纵?分清“小事”和“大事”‌小事:比如孩子衣服穿反了、作业写错几题,别太较真。大事:比如撒谎、欺负同学,一定要严肃教育。多问“你觉得呢?”,少说“你必须</p> <p class="ql-block">理解比说教更重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母如何陪初中生走好同伴交往路</span></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莫英丽</p><p class="ql-block">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尤其是从青春期开始,都会特别在意跟同学的友情,其实这种在意的背后,还是希望自己能被认可。比如说班级有一些小团体,或者班级有某些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他总是希望自己能融进去,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到初中以后,他更在意的是同学对他的评价、同学对他的认可、同学对他的接纳,所以有些同学的话比妈妈、比老师的话都要重要。作为父母,我们怎样帮助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当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的与同学交往的烦恼时,不管孩子怎么说,我们不要试图去否定孩子对同学关系的这份“在意”,然后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灌输给他。我们应该多倾听,少说教,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接纳孩子的需求。不是谁天生就会交朋友,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父母引导掌握良好的社交能力。当孩子想要加入班级的某个小团体或者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怎样从小事做起学会拉近与同学的距离,比如帮助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了解同学常聊的话题,寻求与同学交流的切入口。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去探讨班级里的小团体是不是非要融入不可,了解孩子的感受是否舒服,让孩子知道“被喜欢”不是讨好,接纳人际交往中的不完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的待人接物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社交。比如和朋友打电话时,让孩子看到 “如何关心朋友、如何沟通”。 曾经我会把我自己的社交与孩子的社交区分开来,比如和朋友聚会我特别不想带着孩子参与,尽管朋友一再强调要带孩子一起来聚会,我还是不想带着去参加,自从看了张文质老师的书,他的观点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些场合,我们是有必要带着孩子参加,孩子跟着父母参加社交活动,是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所以周末和朋友聚会时,偶尔带孩子一起(如果他愿意),让他观察大人是怎么聊天、互动是很有必要的。青春期的孩子有其规律,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学习成长,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课题。</p> <p class="ql-block">帮助家长理解孩子“重朋友”行为</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伍小梅</p><p class="ql-block">新接手的初二,一女孩在学校吸烟被我发现,我找她聊天,我发现她其实和那些别人眼中的坏女孩不一样,她眼神透着真诚、善良。我问她吸烟的时间和第一次的情形。她告诉我她的好朋友经常吸烟,所以叫她也试一试,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个女孩子也学会了吸烟。由于是第二次我发现她在学校吸烟,因此这事我必须联系她的家长,母亲接到电话后,有些紧张,问我孩子犯了什么错。听到孩子在学校吸烟了,母亲一脸惊愕,她无法相信,她的孩子成绩虽然不优秀,但是一向乖巧听话,怎么就跟坏孩子混一起,学会了吸烟。家中的长辈轮番上阵,都无法劝说孩子,母亲鼻涕一把泪一把诉说着自己的不易,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何宁可听别人的话,也不愿意听自己的话。我告诉她,孩子并非不听她的话,而是这年龄段,孩子会更在意朋友的话。这也说明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考空间,这是孩子成长认知上的必经之路。小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话总是深信不疑,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无法摆脱“管教”的色彩。但在与朋友聊天时则没有这一份沉重的负担,所以他们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想后也更愿意与同学沟通。比如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同学、朋友可以站在他同等的角度去精准同理他的负面小情绪,但家长很难做到。家长通常因为孩子做出事而紧张甚至愤怒,但是伙伴不会。因此他们会更愿意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更在意自己在同伴眼中的形象。我在初中教学十几年,发现相当多母亲在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只想把希望寄托到老师身上,他们可能会说:“老师,你就帮我多跟他说说吧,他就听老师的话。”实际上,我知道,其实有些时候,老师的话也不一定有用。比如我们班两个个孩子经常上课都迟到,我会单独约谈他们,但是效果好像都不太好。后来我改变策略,通过朋辈关系去改变他们的行为。让他想象自己每一次迟时,在同学众目睽睽之下进入教室的情形,然后猜想大家会怎么想,再想一想自己在同学心目中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然后我还会找他们的好朋友沟通,让他们的朋友去跟他们聊天。这效果显然比老师说教强多了。这年龄段的孩子,他们不太听得进长辈的话,毕竟听了十几年,都是老一套的方式,家长嘴巴一张,他们就已经做好防御的准备。老师如果说话没有点艺术性的话,也可能还没开始聊天就已经被他堵在耳朵外面了,说好听点的可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说不好听的是老师的话“压根就没进耳朵”。进入青春期,孩子心理进入了新一轮的“断乳期”,他们开始把感情重心从家庭转向同龄人群,渴望有自己的好朋友,并能获得自己朋友圈的接纳,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学习社会规则的必经途径。我班里有一个男生,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每天从早读进教室就开始睡,一直睡到放学的学生,他其实就是学不进,也不想学,迫于家长压力来读书的孩子,每天就像行尸走肉,前些天因为一点小事和家长闹翻了,离家出走,在外面住了几天,连学校也没有来。等他来学校的时候,我问他,这么多天怎么不来,现在又突然来了?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惊讶,他说他的朋友劝他来学校的。我知道他所谓的朋友,也就是那些在社会上混的没有读书的那种学生,但是他的一句话居然可以让一个完全不读书的人来学校了。要知道,如果一个坐在教室里,什么也听不懂,不能吵不能闹,睡觉还要被老师评判,这是相当难受的,但是他居然可以因为朋友的一句话坚持要来教室煎熬。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同龄人的教育效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扩大动机培养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享嘉宾:孙美霞</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古老智慧真的很有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我今天也来分享三点吧。这也是文质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张三点”,我也是全是听话的学生。接下来我们开始分享:</p><p class="ql-block">扩大日常做事的动机</p><p class="ql-block">1.思考你日常都做了什么。病重复中你想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如果你自己静下来想一想,你会发现自己能帮助很多人。比如上周我就教给擅长跑步的伙伴,把他的步数捐出去。他就照着做了,结果帮助到他从事的乡村振兴事业。他很高兴的反馈我说太好了,我可以影响更多的同事去做这样的事。看,这样是不是把小事情变得很有意义了。这就是动机。想着这样做能不能帮助到更多的生命。我们为孩子做事情也可以这样复制,比如,你把你孩子做早餐。没有动机你也得做,有了动机你就会做的更开心。想想多少妈妈在完成给孩子做早餐,多少爸爸在做早餐给孩子,多少人在给孩子买早餐的路上,想想多少人在帮助我们做早餐的准备食材,等等,想起来,是不是突然觉得旷世持久的大作品画面就展开了,原来你和很多人在一起奋斗创造,瞬间心情好多了。那个笔就在看不见爱的动机就流动了起来,像滚雪球一样。好心情也会传染,瞬间会要延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是很好玩,是不是世界变得明亮了,生活变得美好了,孩子变得美好了,工作变得美好了,一起都变得美好了。你和孩子自然都好起来了!哈哈,是不是很酷,是不是就这样悄悄的改变了日常做事的动力了!找到感觉了吗?如果没有,就礼继续回听我介绍的,我相信你会找到灵感的。</p><p class="ql-block">扩大孩子的未来愿景</p><p class="ql-block">你有多久没有仔细看你的孩子的背影了?她们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却浑然不知。你知道吗?你的孩子身体藏着一个潜力无比的灵魂。他一来到世界就有天然的使命,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那是他们的天赋使命!我来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宝贝今年参加高考你去了自己心怡的大学。本来她是理科生,却选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按常理,她去理工大学会有更好的选择,可是孩子就是喜欢汉语言文学,爱的深入骨髓。这样的孩子就是真正顺着自己的天性走的。如果你也去我的一个朋友一样明智,就是在做扩大孩子的愿景的事情。你学会+吗?顺便我汇报一下,我的这朋友的孩子文字写的超级酷。我也可以稍后给大家分享孩子写的作品,简直让我们惊叹。这就是尊重孩子愿景的结果。大家也试着这样做吧。</p><p class="ql-block">扩大你自己的的格局</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到我们自身。问问自己你有实现过自己的梦想吗?如果没有,你要求孩子实现伟大的理想是不是很无力。因为你没做到,指引孩子时候是不是有点在说空话的感觉。所以,我们父母要扩大自己做的格局,真的去试试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到底要让自己抵达怎样的生命高度!你是不是每一天都紧盯自己都目标和理想的高山呢?你的高度和你的所言所行所想都会自然成为教材,植入日常孩子的生命“课堂”,大家赞同吗?就是这样,你就会看到自己该去做什么了。今天听完分享以后,你就可以行动了。</p><p class="ql-block">总之,所有的扩大和提升都是在围绕培育孩子动机。生活的大,生命的大,教育的大,不是一下子就突显出来的,需要时间!需要我们先思考,去行动,最后就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祝福大家,祝福孩子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帮助到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