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当清明雨落时,常有身影穿梭于郊野茔地——或是一人持镰除草,或是两人并肩贴纸,没有鼓乐喧天,没有宴席铺张,只在轻拂的风里藏着对先人的惦念。这是大多数人熟悉的清明扫墓,朴素得如同大地的纹路,却承载着最本真的追思。与之相对的祠堂祭祀,本是宗族凝聚的盛事,却在部分地方异化成谋私的工具,一正一邪之间,更需我们辨明祭祀的初心,匡正祭拜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祭祀的内核,从来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敬”与“诚”二字。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载体,本应是联结血脉、传承家风的场所:发达的子孙牵头操办,族人量力自愿捐出经费,理事组公开透明统筹,严格管理开销,把钱花到刀刃上,一场祭祀下来,不仅是对先祖的告慰,更是让分散的族人重拾亲情、共话家风。曾有粤东某村落时隔二十年重启祠堂祭祀,在外经商的族人主动承担大部分费用,留守的长辈负责筹备祭品,年轻人则用镜头记录全过程,事后账目收支明细统统张贴在祠堂外墙,人人看得明白、心里敞亮。这样的祭祀,才是对“敦睦孝敬”的最好诠释,让宗族精神在庄重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如今,有些地方的祠堂祭祀却变了味。个别主事人将“宗族事务”当成“生意经”,借“缅怀先祖”之名行谋私之实:动员捐款时夸大开支,采购祭品时以次充好,甚至把族人的捐款挪作他用,一场本该庄重的祭祀,成了个人敛财的幌子。有的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显排场、赚噱头,强行要求族人按辈分人头“摊派”费用,家境拮据者若有迟疑,便被扣上“不孝不敬”的帽子。</p><p class="ql-block">更甚者,把祠堂祭祀的祭拜位置当作特殊商品叫卖,如陪祭每位起价多少钱,午餐每位起价多少钱(如粤东美德汪氏宗祠),这样的行为,不仅寒了族人的心,更玷污了祠堂的神圣——先祖若泉下有知,岂能容忍后人借自己的名义搞经营、谋私利?这种借公济私的歪风,若不及时遏制,只会让宗族文化的根基逐渐腐朽,让祭祀失去原本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清明扫墓的朴素,恰恰照见了祭祀的本真。它无需宏大的场面,也没有复杂的流程,一把扫帚、一束鲜花,甚至只是在墓碑前静静站一会儿,说说心里话,便足以传递思念。笔者曾见一位客家老人,每年清明都独自去给老伴扫墓,带的不是昂贵的祭品,只是老伴生前爱吃的一块“碗子粄”,她会蹲在墓前,一边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灰尘,一边絮絮叨叨讲家里的琐事:“孙子考上高中了”“家里的龙眼树又长高了”,没有声嘶力竭的悲恸,却满是细水长流的牵挂。这样的扫墓,无关排场,只关心意;无关形式,只关真情。它提醒我们,祭祀的本质是“念旧”,是记住那些逝去的亲人,传承他们的优良品德,而非用物质堆砌出“面子工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匡正祭祀风气,既要“祛邪”,更要“扶正”。对于祠堂祭祀中的歪风,族人当有“较真”的勇气:经费使用要公开透明,钱账管理要规范,主事人选要民主协商,一旦发现谋私行为,便要及时制止、公开问责,不让“蛀虫”毁了宗族的凝聚力。而对于清明扫墓这类家庭祭祀,我们不妨倡导文明新风,如可用鲜花代替烧纸,用鞠躬代替燃放鞭炮,既减少了火灾隐患,又让追思多了一份清雅。无论是祠堂祭祀还是清明扫墓,核心都应是“诚念”——对先祖的诚念,对亲情的诚念,对传统的诚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祭祀不是一场“表演”,更不是一笔“生意”。它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血脉与精神的传承。当我们在祠堂里摒弃谋私的杂念,在茔地里放下排场的执念,用真心去缅怀、用诚意去传承,才能让祭祀真正回归“敬祖、追思、敦睦、育人”的初心,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依然散发温暖的光芒。(文/汪岭·2025/9/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