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兴旺的九江港客运

延伸

一、开埠与水上命脉的形成 <p class="ql-block">公元1861年九江开埠,万里长江途经九江152公里,成为江西唯一通江达海口岸。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九江港客运物流兴旺。</p><p class="ql-block">1、客运盛况:南下茶商、北上粮贩汇聚,码头“日泊千帆”,客船一票难求,日均发送旅客超5000人次(据九江港史资料)。</p><p class="ql-block">2、客运枢纽地位:水运是南北贸易线关键节点(北京-运河-扬州-九江-赣江-广州),旅客中转量冠绝赣北。</p><p class="ql-block">3、经济支撑: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地位,吸引汉口、上海等航线客轮密集停靠,客运收入占港口总收入70%以上。</p><p class="ql-block">4、城市格局与水运共生</p><p class="ql-block"> 商业中心沿江生长:滨兴洲因码头繁荣成“销金之地”,大码头区域取代老城成为核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码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p> <p class="ql-block">以下基于历史资料与九江港客运鼎盛时期的记录,整理其高峰时期的典型场景,结合港口运作、旅客活动及城市互动三个维度呈现。</p> <p class="ql-block">(一)码头作业</p><p class="ql-block">千帆竞渡与昼夜不息</p><p class="ql-block">1. 船舶密集靠泊</p><p class="ql-block"> 班次密集:每日十余班客轮往返汉口、上海等航线,高峰期九江港需协调泊位调度,常出现客轮排队进港场景。</p><p class="ql-block"> 大型客轮云集:如“江申号”“江汉号”等可载千人的客轮同时停靠,1975年扩建的客运站可容纳6艘大型客轮,旅客登离船时码头人潮涌动。</p><p class="ql-block">2. 装卸与调度高压</p><p class="ql-block"> 旅客行李、货邮混装:客轮兼具货运功能,码头工人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旅客上下船与货物装卸,挑夫、板车穿梭如织。</p><p class="ql-block"> 夜间作业常态:为避开白天航道拥堵,部分航班夜间抵港,码头灯火通明,汽笛声彻夜不息。</p> <p class="ql-block">(二)旅客活动</p><p class="ql-block">南北商旅与市井百态</p><p class="ql-block">1. 客流构成多元</p><p class="ql-block"> 商贾主导:南下茶商、北上粮贩占主流,随身携带货款或样品箱,催生码头“代看行李”“临时寄存”服务。</p><p class="ql-block"> 中转枢纽功能:南北贸易线旅客(如北京-九江-广州)在此换乘,候船厅常现方言混杂、地图铺展的问路场景。</p><p class="ql-block">2. 码头商业生态</p><p class="ql-block"> 即时消费热潮:武汉抵港客船清晨靠岸,旅客涌入四码头“过早”,萝卜粑、小笼包摊点排队长达数十米。</p><p class="ql-block"> 流动摊贩经济:报童叫卖《浔阳晚报》,擦鞋匠、茶水摊沿滨江路分布,卖胶卷、九江地图的小贩追着旅客跑,甚至有算命先生瞄准商旅焦虑心理。</p> <p class="ql-block">(三)城市互动</p><p class="ql-block">港口与街区的共生</p><p class="ql-block">1. 交通接驳压力</p><p class="ql-block"> 三轮车争夺战:抵港旅客需转乘火车或短途汽车,三轮车司机在出口高声揽客,常因抢客发生争执。</p><p class="ql-block"> 跨城巴士联动:开往南昌、景德镇的巴士在码头外设临时站点,售票员手持喇叭喊班次,旅客奔跑赶车成常态。</p><p class="ql-block">2. 治安与市容挑战</p><p class="ql-block"> 扒窃高发区:人流密集处小偷团伙活动频繁,民警需在码头设固定岗亭并便衣巡逻。</p><p class="ql-block"> “江湖”冲突:地域性商帮(如武汉板儿)因生意纠纷在码头斗殴,迫使安保增配防暴器械。</p> <p class="ql-block">(四)感官印记</p><p class="ql-block">声景与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1.汽笛交响曲:不同航线客轮鸣笛音色各异(如长途船低沉浑厚、短途船清脆急促),构成九江独特的城市背景音,居民“闻笛辨船”。</p><p class="ql-block">2.气味拼图:柴油烟味、沿街小吃油烟、挑夫汗味与江风腥气混杂,形成码头专属气息。</p><p class="ql-block">场景缩影:
“傍晚的滨江路,旅客拖着藤箱奔向码头,小贩油锅滋滋作响,江汉号鸣笛进港的轰鸣盖过人声——这是八十年代九江人习以为常,而今只能在口述史中重温的烟火长卷。”</p> 三、港务局老人回忆 <p class="ql-block">我是老九江人,生于1950年代,见证了九江港客运最辉煌的岁月。每当闭眼回想,脑海里总浮现出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日午后:长江岸边,九江港客运码头人声鼎沸。几艘客轮像巨鲸般泊在江心,等待靠岸的号角。江风带着水汽和汗味,吹过攒动的人群——挑担的商贩、返乡的游子、送别的亲友,还有吆喝着的“茶鸡蛋!热包子!清汤!”小贩。那时,一票难求是常事,买到一张船票,仿佛握住了通往世界的钥匙。 九江作为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自古就是七省通衢的物流枢纽,这客运的兴旺,正是百年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根基,要追溯到1861年的开埠。九江因《中英天津条约》成为通商口岸,英国参赞巴夏礼与清廷官员划定了租界,从此打开了长江门户。 开埠后,九江从一个小城跃升为江西进出口的唯一基地,吴城、樟树等老商埠迅速衰落,这里成了全省的“北大门”。 到20世纪中叶,这份遗产化作客运的黄金时代:长江与京九铁路在此交汇,九江港成为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年客运量稳居全国前列。 我年少时,父亲总说:“没坐过九江的客轮,不算见过世面。”这话不假——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湖北的棉花、安徽的茶叶、江西的瓷器,都在人潮中流转。</p><p class="ql-block">客运高峰期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每天清晨,码头就活了过来:四五艘客轮在江心排队,汽笛声此起彼伏,像在催促时间的脚步。岸上,旅客们挤成一片,行李堆得像小山——藤箱、麻袋、竹筐,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和商贩的叫卖。“让一让!去汉口的船快开了!”戴红袖章的调度员吼着,人群却纹丝不动。等轮渡靠岸,跳板一放,下船的人潮如开闸洪水,上船的则你推我搡,唯恐错过班次。 最热闹的是节假日:春节前后,码头彻夜灯火通明,回乡的工人、探亲的学生,把这里变成沸腾的集市。我记忆中,1970年中秋,送在武宁凤口㘭头坪插队的上海知青回沪,码头上人山人海,我们挤了半小时才近到船边。知青朋友挥手上船时,小贩的“九江茶饼、酥糖”叫卖声淹没在引擎轰鸣中——那滋味,成了离别的注脚。</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兴旺,是时代馈赠的礼物。客运码头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九江的生机:周边茶馆、客栈林立,码头工人和船员的吆喝成了城市交响曲。但最动人的是人间烟火:我见过老农卖掉一担米,就为买张票去见外孙;也遇过上海商人,在等船时分享“洋货”故事,引得众人围观。 然而,80年代末,随着铁路和公路兴起,客轮渐少。如今,九江港已转型为集装箱枢纽,作业依旧繁忙——如 所述,它升级为区域性航运中心,但客运的喧哗已成追忆。</p><p class="ql-block">回望那段岁月,九江港的客运兴旺不仅是交通的盛景,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离别,映照着这座“江西北大门”的韧性与变迁。或许,正如老话所说:“水流千年,人聚一时。”那些熙攘声,永远刻在长江的波涛里。</p> <p class="ql-block">四、客运站售票值班长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九江港在客运高峰时段的旅客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p><p class="ql-block">1学生流:在特定时期如暑假、寒假期间,学生群体会成为九江港客运的一部分,如解放军企业干校、船舶工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暑运期间,学生流与旅游流、探亲流共同构成了主要的客流成分。</p><p class="ql-block">2、上海知青流:1969年3月以后,上海市安置在九江专区各县及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约有三万人,过年过节都会乘大轮往返上海九江。</p><p class="ql-block">3、旅游流:九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以及节假日,吸引了大量游客。例如,在春节期间,九江市水路客运迎来了客流高峰,旅游流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在五一假期期间,九江水路客运市场也迎来了旅游客流的高峰。</p><p class="ql-block">4、探亲流: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探亲访友的需求增加,这部分人群也会成为九江港客运高峰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5、商务流:尽管在节假日商务出行可能不如学生流和旅游流显著,但在非假期时段,商务人士的出行也是九江港客运服务的对象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些不同的旅客群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九江港的客运服务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九江港及相关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客运高峰,确保旅客的安全、便捷出行。例如,在高峰期增加运力、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努力。</p> <p class="ql-block">高峰期间,客流密集,船票供不应求,一些倒票黄牛党,以住宿、吃饭等理由,倒票加价时有发生。</p> 五、九江港客运冲击与转型 <p class="ql-block">(一)交通革命的“三重挤压”
</p><p class="ql-block">1、铁路 ,京九铁路(1996年)全线贯通 南北干线旅客流失超80% 。</p><p class="ql-block">2、公路 昌九高速(1996年)开通 ,2小时直达替代8小时船程 。</p><p class="ql-block">
3、航空 庐山机场(1996年)投运 ,高端旅客转向空运 。</p><p class="ql-block">(二)客运港的衰退轨迹</p><p class="ql-block">1985年:客运量腰斩,航线缩减至武汉、南京等少数班次;</p><p class="ql-block">1998年:长江洪水重创码头设施,加速衰败;</p><p class="ql-block">2001年:九江港全面停航长途客运,仅保留轮渡业务,百年客运史画上句点。</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启示与结语</p><p class="ql-block">1、历史启示:九江因水而兴,因综合交通而变,港口客运的衰落本质是城市升级的阵痛,亦是多元交通体系的必然代价。</p><p class="ql-block">2、结语(代后记)
“西城门外的帆影终成史册插图,但大码头的涛声仍回荡在长江文旅带的规划蓝图中。当‘客运’二字从港口功能栏抹去,它却在城市基因里刻下更深的烙印——那段千帆竞渡的岁月,永远是九江作为‘七省通衢’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与图片源于网络公众平台,得到人工智能Al助手的支持与帮助,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