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景新游说艺圃

常熟李军

<p class="ql-block">阊门内有条小巷叫文衙弄,巷里有座不大的园林,自道光十九年(1839)到1958年的120年里它一直是苏州绸缎同业会馆“七襄公所”,但或许有人更偏爱早先在此居住过的明朝遗老姜埰,所以又叫回了当年姜氏园的名字——艺圃</p> <p class="ql-block">最早在其地建园的是嘉靖二十年进士、被黜的浙江按察司副使袁祖庚。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袁氏父子在此筑 “醉颖堂”并生活了30年。万历末年(1620)园归文震孟,改名“药圃”但“未尝拓地一弓、建屋一椽”,两年后文蟾宫折桂,但只过了几个月新科状元就遭午门廷杖打烂了屁股。崇祯九年(1636),宦海沉浮十几年的文震孟终被夺官并于同年在园中去世。因为有过药圃,门前的小巷就叫文衙弄了</p> <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1660),又一位几乎被廷杖打死的崇祯四年进士、前礼科给事中姜埰入主药圃,先后名敬亭山房和颐圃,姜埰去世后次子姜实节再改“艺圃“,亦称”苏州姜氏念祖堂“,这时的姜园已是“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长洲汪琬作《姜氏艺圃记》、《艺圃后记》,常熟王石谷作《艺圃图》,朋友圈里黄宗羲、归庄、施闰章、吴绮、魏禧、王士慎、宋荦、吴雯一众网红或撰记或赋诗且多有传世</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五年(1696) 艺圃易主,此后默默无闻。道光十九年(1839)绸缎同业有感于苏州“绸缎肆尤甲于天下,独会馆阙然未备”,遂集资购下艺圃营办“七襄公所”。光绪十二年(1886)包天笑家迁居文衙弄,正好与七襄公所贴邻,他写道:房子都是新修葺的,里面有座小花园,有亭台花木,有一个不小的荷花池,还有一座华丽的四面厅。荷花池里的是一色白荷花,据说是最好的种,不知是哪个时候留下的,每年常常开几朵并头莲。十岁小男孩眼中的四面厅、白荷花、关帝殿和热闹的六月里打醮与七夕祭织女早已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艺圃仍是东宅西园,亮点在园。一池居中,乳鱼亭和响月廊东西呼应,石峰与水榭南北对景,花木参差、藤蔓纠缠、荷浮水面、鱼翔浅底,可谓小而不简、精而不繁。传园中博雅堂、乳鱼亭为姜园旧构,夔龙纹彩绘的乳鱼亭是江南地区现存古亭孤例;道光年建的水榭在苏州园林的众多水榭中体量最大;西南角上浴鸥小院“入门见水”也为苏州园林中仅见。至于匾额楹联之属则几乎都是新配暂且略过</p> <p class="ql-block">从文园“庭前大池五亩许”,到姜园“方池二亩许”,再到后来水池一亩多,几百年间小园的变化已难尽述。当年七襄公所东临文衙弄、南至平安弄、西达十间廊屋、北抵天库前,现在依旧还有一大片散为民居,如有兴趣,游完艺圃后不妨去旁边的老宅里转转</p> <p class="ql-block">注:艺圃属“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