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之危(15)-【蓝鵐】

悦鸟鸣娴

<h3> 晨雾如纱,轻笼着婆娑竹影,一缕若有若无的金属音从绿意深处漫出,那是蓝鹀的私语,藏在晨光未醒的静谧里。当阳光终于穿透薄雾,这抹娇小的身影才从竹林间翩然飞出 —— 体长不过十三厘米的生灵,没有斑斓羽色的张扬,却凭着一身素净风骨,在天地间写下独特的篇章。</h3> <h3> 雄鸟的石板灰蓝,是山雾染就的沉稳;雌鸟的棕褐羽衣,是大地馈赠的内敛。最外侧尾羽那道细长的白斑,是自然为它做的隐秘标记,不同于其他鹀类的寻常,恰似它藏在平凡中的独特。圆锥形的细喙虽不锋利,却能精准啄取杂草种子与鞘翅目昆虫;娇小的身躯虽不雄壮,却能在秦岭 500 至 1800 米的高山灌丛、大巴山近三千米的针叶林间安身立命。它从不是引人注目的焦点,却用一身素朴羽衣,将自己与高山密林的底色完美相融。</h3> 这份低调里,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作为中国特有种,蓝鹀生于斯、长于斯,从不艳羡外界的浮华。繁殖期,它在灌丛间筑一碗状巢,将生命的希望藏于枝叶深处;非繁殖季,或独自行走于地面岩间,或结三五小群栖于电线幼枝,即便靠近村落竹丛,也始终守着与自然的约定。那重复的尖声 “zick” 与多变的金属鸣唱,不是炫耀的欢歌,而是对栖息地最深情的告白 —— 从甘肃到陕西,从四川到安徽,它的足迹遍布数省保护区,却从未逾越属于自己的生态疆界。 世人或许不解,这般看似平凡的小鸟,为何能跻身国家二级保护名录。答案恰在它的 “不变” 之中:在栖息地日渐碎片化的当下,它始终坚守着高山次生林与灌丛的家园,维系着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中国独有的鸣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注脚,为鸟类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样本。它的珍贵,从不是源于外表的出彩,而是源于对故土的忠诚,对生存节律的坚守。<br><br>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它纯白的腹羽,蓝鹀振翅飞回竹林深处,身影再次隐入竹影晨雾。它或许依旧不为人熟知,却用这份静默的坚守,成为高山密林间最动人的生命符号 —— 平凡,却足以被时光铭记。 <font color="#ed2308"> 蓝鹀</font>(学名:Latoucheornis siemsseni)体长约13厘米,属小型鸣禽,为中国特有种。高山森林鸟类,栖于次生林及灌丛。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南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