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庆前夕,为打破教室围墙的束缚,将地理知识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我为五个班级陆续开展了“庆国庆·绘疆域·识中华”主题室外复习课。这既是对“疆域与地形”知识的系统复盘,更是一次以地理视角感知家国的生动实践,虽历经忙碌与挑战,却因孩子们的笑脸倍感值得。</p> <p class="ql-block">一、课前筹备:让空白地图“承载”知识与情怀</p><p class="ql-block">室外课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前期的精细筹备。我提前定制了一张超大尺寸的空白中国疆域轮廓图,将复习内容拆解为六大任务模块:陆上14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四个边缘海及领土四端、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确保每个模块对应第一章“疆域和行政区划”与第二章“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核心考点。同时,准备好手摇国旗、300余面小国旗及彩色卡纸,既为活动环节铺垫,也让“国庆”元素贯穿始终。</p> <p class="ql-block">二、课堂实践:在协作与互动中“触摸”地理</p><p class="ql-block">(一)分组绘疆域:让知识“落”在地图上</p><p class="ql-block">课程伊始,我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每组认领一项任务,围绕空白疆域图展开协作。有的小组对照笔记回忆陆上邻国的分布,从朝鲜到越南逐一标注;有的小组争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还有的小组边查教材边定位“青藏高原”“秦岭”等地形区,原本空白的地图渐渐被清晰的地理要素填满。</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梳理知识逻辑——比如在标注省级行政区域时,会自然联想到“东北三省”“西南五省”的区位关联;在填写山脉时,能说出“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培养,就在笔尖与地图的碰撞中悄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二)传旗答知识:让记忆“活”在互动里</p><p class="ql-block">绘完疆域图后,孩子们围成一圈团坐,手摇国旗在手中依次传递。暂停时,持旗的同学需快速回答“省级行政区域简称及行政中心”,答对即可继续传递,答错则由小组同伴补充。从“鲁”对应济南到“滇”对应昆明,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争议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中心确认,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原本枯燥的记忆题变成了紧张又有趣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三)合影留纪念:让笑脸“映”在红旗下</p><p class="ql-block"> 课程尾声,我为每个孩子分发了小国旗。大家举着国旗围在共同完成的疆域图前合影,有的孩子认真地扶正国旗,有的指着地图上自己标注的“领土四端”向同伴介绍。镜头里,鲜红的国旗与灿烂的笑脸相映,成为这节室外课最温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三、复盘反思:在挑战与收获中“沉淀”成长</p><p class="ql-block"> 五节室外课下来,身体的疲惫显而易见,但孩子们的变化更让我动容:原本对地理兴趣不高的学生,在分组协作中主动参与;记不住简称的孩子,通过传旗游戏熟练掌握。这种“走出教室、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确实实现了地理课的创新与突破——它让知识从课本“走”出来,让情怀从口号“实”起来。</p> <p class="ql-block"> 当然,课程也存在遗憾:室外环境难免有秩序混乱的时候,部分小组因分工不清导致进度滞后;传旗环节偶尔出现争论,需要及时引导。这些问题也为后续室外课提供了改进方向:课前需明确小组分工,课中要预设秩序引导方案。</p> <p class="ql-block"> 但无论如何,当看到孩子们举着国旗、指着地图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时,我深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节室外课,不仅复习了地理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知疆域、爱中华”的种子——而这,正是地理教育最珍贵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