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国寡民—学道德经第80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本章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老子到理想社会。</p><p class="ql-block">其一,老子的小国寡民反映了先前社会的某种具体形态。老子认为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要回到人类还没有创造文字、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家很小,人很少,像一个小村落,聚族而居,经济上自给自足,各聚落之间交通不便,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在那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欺骗和狡诈,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不会攻心斗智,也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并不是让人们重新回到过去的历史形态,而是表明他对当时欺诈、互不信任社会的反感,对远古质朴简单生活的向往,是在发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其二,老子的深意是让统治者以治理小国寡民的办法来治理大国民众。当时名诸侯国正通过兼并战争企图扩大自己的地盘,形成地区性的大国,而大国之间又争斗不已,百姓深受其害,对于那千乘万乘的大国,老子提出了治理的良方。如此才能减少争斗,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其三,小国寡民社会与大国民众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老子心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一种乌托邦,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比后来的阶级社会还要漫长。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国小民少,民风没能被文明所污染,依然纯朴敦厚,生活虽说不富裕,但没有暴政、剥削、强制、逼迫,大家相安无事,既没有失落焦虑的感觉,也没有恐惧不安的情绪。而反观国大民众的社会,相互之间摩擦很多,各竞智慧,巧伪日升,奢靡日盛,利害相荡,民风日下,犹如末世。两种社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在世界的东方,老子提出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在西方,比老子稍后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哲人治国。两位哲人提出“理想国”虽然无法实现,但他们提出的民本、正义、节制等核心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东方的“世外桃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老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元素。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美好,老子是不朽的。</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写于2025年9月26日)</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0日,环华骑游第226天,共骑行24700公里。当日,在台湾省台北市一带骑游。</p> <p class="ql-block">抄写道德经第80章</p> <p class="ql-block">《环华骑游记》第十八章 台湾段 </p><p class="ql-block">第226天 2017年12月20日 回到丹东(隶属辽宁省)</p><p class="ql-block">11、台湾省印象</p><p class="ql-block">马上就要离开台湾省了,是梳理台湾印象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我爱台湾,更爱台湾人民。台湾人真是好样的,荷兰、西班牙人侵占过你们,清政府抛弃过你们,日本人蹂躏过你们,美国人诱骗过你们,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一类的渣男渣女领导过你们。逆境历练了你们的坚强,你们硬是挺过来了,创造了台湾奇迹。台湾省人的抗击打力、抗挫折力、生命力在中国各省是很突出的。</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台湾,没有战乱,没有瘟疫,社会秩序井然,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人们遵纪守法,大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台湾的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均排在全国各省的较前的位置,生活质量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台湾的今天,主要归功于勤劳、智慧的台湾人民。</p><p class="ql-block">台湾省毕竟是弹丸之地,台湾人是在外部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因为受地域的局限和各色文化的影响,一些台湾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岛民狭隘、善变、短视、盲从、自闭、自恋、自傲等弱点。从台湾人一次次地选出歪瓜劣枣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怪现象,就不难看出台湾人性格的弱点。克服这些弱点的最好办法是与中国大陆的广泛接触与合作,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母体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p><p class="ql-block">没有来过台湾的大陆游客,更关心的是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怎么说呢?还是借助于两个比喻来了解台湾吧。</p><p class="ql-block">台湾的风景有如放在窗台上的盆景,虽说有青松、奇花、异䓍、怪石、溪流,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但它毕竟格局小,一览无余。大陆的风景有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座座都有远近高低、春夏秋冬各不同的美,即使耗尽毕生的精力,也难阅尽其美。</p><p class="ql-block">台湾的人文景观有如精致的盘子内倒入的清水,尽管漂亮、透明,难免给人以单调、内含有限的感觉。大陆的人文景观有如那遍布全国的125座历史文化名城,座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品读终身。</p><p class="ql-block">台湾的地理位置毕竟靠近大陆,台湾的文化毕竟与大陆一脉相承。在台湾所能看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大陆都能看到;而在大陆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台湾没有的有很多。</p><p class="ql-block">任何比喻都是有限的,更何况台湾省与大陆不是一个重量级,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即使拿台湾省与丹东市比,台湾也未必样样都占上峰,丹东有的东西,台湾未必有,我至少能举出几打来。</p><p class="ql-block">台湾领队老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人,他说:来过台湾的大陆游客很少有再来第二次。他说的可能就是我这样的人。台湾也好,香港也罢,虽然地方小,风光美,但值得深入品读的东西少,但它们毕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想去那里看看,我也是这样。但看过一次,不想看第二次。而拉萨我去过二次,黄山地区我去过四次、泰山我登过三次,庐山登过三次,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都登过,中国大陆的好多名山、名城、名镇、名村我都去过,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和名山,有机会我还想去,因为这些地方不但有迷人的风光,而且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需要反复地咂摸、品味、才能感悟出其间蕴含的自然和人文的真谛。</p><p class="ql-block">在我即将离别台湾省之际,我想对大陆的自行车爱好者说,环台湾省骑游虽说算不上是中国最经典的骑游线路,也应该算是一条较好的线路,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