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了 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净六根法,修为经此寻。</p><p class="ql-block"> 眼观尘色寂,耳入梵音深。</p><p class="ql-block"> 鼻息通元炁,舌禅玄相喑。</p><p class="ql-block"> 身如明月映,意似古潭沉。</p><p class="ql-block"> 诸相归空处,澄然万籁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喑(yīn):在此诗中是一个极具匠心与深度的“诗眼”。其含义远不止于简单的“沉默”。其承载着三重递进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第一重:修行之法,止语持戒。这是最表层的含义。在修行中,“禁语”或“止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修行,旨在减少由口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带来的散乱与烦恼。诗中意为修行者通过舌根修习禅定,止息言语(喑),向内观照。</p><p class="ql-block"> 第二重:禅定之境,心行处灭。当禅定深入,不仅外在的语言要停止,内在的“心语”——即纷繁的念头、思虑、分别心——也将自然止息。在诗中“喑”的状态从“舌”蔓延至“意”。当意根也进入“古潭沉”的境地时,整个内心世界是“喑”的,万念俱寂。此时的“喑”,描绘的是一种超越思维、言语道断的深定境界,正如《楞伽经》所言“言语心行灭,如虚空无相”。</p><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悟道之果,真空妙有(最高妙义)。这是“喑”字与尾联结合后产生的哲学飞跃,也是此诗最精妙之处。看似矛盾:前面说“喑”(无声),后面却说“万籁音”(一切声音),这正是“了空”的体现。 此处的“喑”,并非指外在声音的消失,而是指内心对声音的分别、执著与评判的止息。当心彻底“澄然”(清明无染)时,她就像一面明镜,能照见“万籁”(一切声音)的本来面貌,但心本身如如不动,不迎不拒。此时的“万籁音”不再是扰人的“噪音”,而是和谐共存的“法音”。从“喑”(内心的绝对寂静)到“音”(万物的生动显现),完美诠释了“真空生妙有”的至高禅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不二。</p><p class="ql-block"> 2025.9.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