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承五载·文聚浙东——第五届家谱文化研讨会宁波启幕》

乐亭

<p class="ql-block">第五届家谱编修研讨会圆满召开‌</p><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主要来自浙江各县市。还有广州、深圳、福建、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与家谱文化爱好者齐聚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共同参与浙江省第五届家谱编修研讨会。本次会议以“家谱为根,文化为存”为主题,后家谱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变迁,聚焦家谱编修的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人才困境与职业化破局‌</p><p class="ql-block">浙江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黄金宝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人是世界之主,人是做事之人。”家谱编修作为一项承载家族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事业,亟需专业人才推动史料搜集、考证整理和规范编撰。然而,当前家谱编修技术尚未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导致行业普遍面临“人才荒”。许多从业者虽怀揣热忱,却缺乏系统理论和技术规范,使得家谱编修质量参差不齐,珍贵史料面临流失风险。</p><p class="ql-block">‌学术引领与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李乐院长表示:“今日,我们以‘家谱为根,文化为存’相聚于此,共溯家族血脉,共承历史薪火。”宁波大学公众史学团队在钱茂伟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推动“普通人的历史书写学科化”,其多项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为家谱编修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钱教授还是数字家谱的推行者。</p><p class="ql-block">‌多方协作共促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浙江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全行指出,家谱文化的传承既需经济支撑,更需精神共鸣。未来两天,会议将围绕“现代家谱的变革”展开深入研讨,通过专题授课、分组交流等形式,探索家谱编修的新方法与新路径。</p><p class="ql-block">三代传承家谱师倪毓佩分享道:“家谱不仅是纸张上的名字,更是民族记忆的活态延续。”他呼吁当代修谱者应注重家谱的多样性与广泛传播,通过多印多藏的方式,确保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第五届百姓家谱修编培训研讨会场地</p><p class="ql-block">宁波大学———天唯文博酒店</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百姓家谱修编培训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谱系千年,志愿同行——第五届家谱文化研讨会宁波会场欢迎您</span></p> <p class="ql-block">来自浙江和省外家谱爱好者齐聚宁波大学</p> <p class="ql-block">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地会员和家谱热爱者报名热情很高,参会率百分之八十</span></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第五届家谱研讨会开幕式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这期研讨会培训班,可以讲来之不易,一是省百姓家谱研究会领导重视,二是学员踊跃报名参加,来自全省各地。实践证明:盛世修谱、研学风潮的意识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王华老师说</p> <p class="ql-block">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外景一侧</p> <p class="ql-block">摄影的最佳角度</p> <p class="ql-block">会场重要一角</p> <p class="ql-block">一位广东陈姓朋友带来160米长,0.36米宽的卷轴家谱,他说:等成熟申报世界吉尼斯家谱最长记录。</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站好角度</p> <p class="ql-block">李乐</p><p class="ql-block">宁波大学人文历史与传播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黄金宝</p><p class="ql-block">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p><p class="ql-block">宁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周全行</p><p class="ql-block">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茂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杜建海</p><p class="ql-block">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研室前主任,大学中文、政教专业毕业。他的经历十分丰富,从事中学语文教师、公务员等职业,先后担任区级机关和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二十多年。他曾自喻,为人做事主要两样事情:一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与研究。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独立或合作编著出版多部著作。在家谱领域,编著出版《鄞邑现存家谱总目提要》,尝试主编或合作编纂不同体例家谱多部,指导修编家谱几十种。加入省、市、区相关学会为骨干会员、理事,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高级师。</p> <p class="ql-block">《现代家谱丛谈》作者杜建海先生</p> <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是一种温暖的当代实践!每一本家谱,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其核心始终是——对根的追溯、对脉的接续、对爱的传承!</p><p class="ql-block">让不懂家谱的人读懂家谱,让想修家谱的人圆了心愿,让没有家谱的家庭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谱——这是我们每一位参加浙江省百姓家谱修编培训研讨会成员肩头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如今修谱,绝非为了复活或强化封建家族势力,更不是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主义那套封建余弊。我们所求的,是通过修谱敬宗睦族,铭记先祖德行与功绩;是将家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血脉妥善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光大;更是以先人的智慧教育启迪后人,激励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倪毓佩</p><p class="ql-block">杭州修谱师</p><p class="ql-block">三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会员聚精会神的听几位老师的家谱课</p> <p class="ql-block">会员聚精会神的听几位老师的家谱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员聚精会神的听几位老师的家谱课</span></p> <p class="ql-block">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中交流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倪毓佩</p><p class="ql-block">杭州修谱大师</p><p class="ql-block">三代传承修谱传承</p><p class="ql-block">让不懂家谱的人读懂家谱,让想修家谱的人圆了心愿,让没有家谱的家庭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谱——这是我们每一位参加浙江省百姓家谱修编培训研讨会成员肩头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如今修谱,绝非为了复活或强化封建家族势力,更不是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主义那套封建余弊。我们所求的,是通过修谱敬宗睦族,铭记先祖德行与功绩;是将家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血脉妥善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光大;更是以先人的智慧教育启迪后人,激励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中交流中</p> <p class="ql-block">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交流中</p><p class="ql-block">左陈武耀和右车红日二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邵宏国和陈武耀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乐为宁大人文历史与传播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交流中</p><p class="ql-block">来自湖州长兴台州路桥的吴氏代表</p><p class="ql-block">其中湖州吴老今年88岁,依然健康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交流中</span></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隙时间大家休闲交流中</span></p> <p class="ql-block">杜建海教授的精彩讲课后家谱时代的家谱编修</p> <p class="ql-block">缙云的家谱大师新形势下的几个重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下课后和周会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浙江新闻摄影团体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诞生于周,经汉代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至唐代中国宗谱学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氏族志》《姓氏录》等官修谱牒,私修家谱也发展迅猛。宋代家谱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并延及元代,这一时期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进入家谱图谱之法的新阶段,南宋以后续修家谱风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家谱获得新的发展并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至清代和民国时期家谱编修普及全国,家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堪称为中国家谱的高峰时期。</p><p class="ql-block">家谱作为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人物与事迹的历史图籍,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正史提供了宏观历史叙事,方志补充了地域细节,家谱则聚焦家族微观层面,三者各有侧重,又互为参照、相互补充。因此,家谱的价值历来为史家所认同,至今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尤其在基层民众中流传甚广,成为今天乡村振兴、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家谱大师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中国之现存家谱,多以清末、民国时期为主。民国动乱时代,民间为增强族人团结,各地政权也大力支持,很多族谱上都出现了蒋介石、宋子文、阎锡山等当权派的题词。那时社会交通不便,学术交流不广,修谱多以老谱为依照,以欧式、苏式为主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后又经历文化风波,以致文化断层严重。虽无人修谱,但也有很多舍命护谱的忠义之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国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上一次修谱的风潮在九十年代左右,但由于当时印刷、互联网及软件技术尚不成熟,加之传统修谱技艺失传多年,族人只能凭残存资料修撰家谱,经历之艰难、缺陷之多,以致家谱质量较差且错误较多。那时修谱格式已有所改变,有些族中能人结合教科书思路,将传统的欧苏式改为现代横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文化交流已无障碍,专业排版软件、网络软件、印刷技术也都相当成熟,修家谱已非难事。这两年在网上接单为人修谱,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仅几十人、几百人的小家谱。多是家中能者自行编修,将自主意识与传统规范相结合,使得家谱格式各有特色,百家百样。对排版、印刷工作要求也及高。到底怎样修好家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有幸经钱茂伟教授同意,参加浙江省第五届百姓家谱修编研讨会,不但学习良多,更得相识诸贤,实为人生幸事。也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古城、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故乡,领略八百里皖江风情!唐初诗人在滕王阁中留下一处空白,答案谜传千古;易学从无到有,化生万物。怎样修好家谱?其实就一个字——“心”。一切都在诸位心里!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以心取道,致诚致真!借鉴他人案例,丰富自身学识,最后明确自己的方向!祝各位修好族谱,修中国好家谱!</p><p class="ql-block"> 一品谱局 任腊宝 动车上</p> <p class="ql-block">修谱见闻之427——旗杆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小金庄投身修谱工作的日子里,每一次探寻家族过往,都似开启一场神秘的时光之旅。而“旗杆弄”这个独特地名背后的故事,更是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小金庄的旗杆弄,如今静谧安然,也丝毫没有旗杆的痕迹。在封建旧制下,举人、进士方能竖旗杆,这让“旗杆弄”这个名字,天然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经深入挖掘,一段清朝光绪年间的往事,如尘封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彼时,小金庄有个名叫金珠的少年,天赋异禀,读书过目不忘,15岁便考中秀才,一时风光无限。年少成名的他,渐渐滋生出高傲之气,笃定举人功名唾手可得。于是,在参加举人考试前,他便迫不及待地筹备起竖旗杆之事,精心准备好旗杆夹、旗杆郁旗子,仿佛荣耀已然在握。</p><p class="ql-block">然而,发榜时的名落孙山,如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他的美梦。金珠深受打击,既气且急,自觉颜面扫地。在极度的愤懑与屈辱中,他没能扛过这沉重一击,年仅19岁便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金珠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他准备旗杆的这段经历,却深深烙印在小金庄的土地上,“旗杆弄”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它宛如一个沉默的见证者,伫立在时光里,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则故事,不仅是金珠个人的悲剧,更是小金庄独特的文化标识。它不同于那些辉煌荣耀的家族事迹,以一种遗憾与警醒的姿态,成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修谱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家族的记忆并非只有高光时刻,那些饱含教训的过往,同样是珍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旗杆弄,就像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提醒着后人,人生之路风云变幻,即便天赋异禀、少年有成,也应保持谦逊与坚韧。它让我们懂得,挫折并非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这份独特的历史记忆,随着家谱的修缮传承,将在岁月中熠熠生辉,以其独有的方式,滋养着小金庄后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精神指引,让他们在面对人生起伏时,多一份从容与智慧。</p><p class="ql-block">——————三代家谱传承倪毓佩</p> <p class="ql-block">听了教授專家对修编家谱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把家族内的好人好事优良传统纪缘传承。</p><p class="ql-block">————吴继光</p> <p class="ql-block">颇有同感,我想任同学说出了我们大多数学员的心声。刚退休几年,接触族谱整两年,收集到了乾隆、道光尤为民国的谱料为多,整理翻制了几十套近百卷的电子文档,但读谱中存在诸多困扰的问题,通过这次学习后很多问题豁然开朗,感谢这次组织方的诸位老师和众多幕后工作者的付出。本人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作退休,所以在这一年多探索族谱过程中摸索并借助诸多现代高科技产品得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其中最主要之一就是豆包,下午我们教授已经介绍,还有一款也非常不错,不知大家在阅谱中是否会经常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尤其是早期的手写体谱稿中的文字?其实有一款APP,其基本功能基本上完全免费,可否非常方便地帮助识别各种字,尤其手写的行、草、隶体字,这个APP名叫:以观书法,她本身为学习书法人员用,但我们完全可以借来用于识别古籍资料,尤其手写文稿,大家可以下载试试看,本人以此来奉献给诸位同学哦。</p><p class="ql-block">——————宁海冯宗晓</p> <p class="ql-block">省台视频预览,第五届浙江家谱编修研讨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祝贺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家谱理论与修编研讨培训圆满完成。老童得到赐教心得满满,表示忠心感谢!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湖州长兴吴氏——吴继光先生(88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