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动是生活的底色,艺术是劳动的升华。2025年9月26日上午,林婧老师带领三(3)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以“我们爱劳动”为主题的美术课,用彩泥为笔,勾勒劳动者的鲜活形象,让劳动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伊始,林婧老师以一段汇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视频影像拉开序幕。镜头里,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医生专注问诊、教师伏案备课、建筑工人搭建高楼……丰富的画面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视频结束后,林老师邀请同学们上台模仿自己印象最深的劳动者动作——有的同学弯腰模拟扫地,有的同学比出“听诊”手势,还有的同学做出“握笔批改”的姿态,课堂氛围在生动的模仿中迅速升温,也让“劳动者”的形象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进入“猜猜劳动者”互动环节,林老师将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普及巧妙结合。第一部分,她展示出钳子、听诊器、粉笔等劳动工具,同学们争相举手抢答:“是修理工!”“是医生!”“是老师!”;第二部分,她呈现出“教室讲台前”“医院病房里”“建筑工地”等场景图片,同学们凭借生活经验快速匹配对应的劳动者职业,在问答间加深了对不同劳动岗位的认知,也为后续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提升同学们的艺术审美,林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艺术家笔下的劳动者”世界。从画作《父亲》中农民的质朴脸庞,到雕塑《开荒牛》里劳动者的坚毅力量,她细致讲解作品的色彩运用、造型特点与情感表达,让同学们明白:劳动者不仅是生活中的平凡人,更是艺术创作中值得致敬的主角,也让大家对“如何用艺术展现劳动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期待的“彩泥创作”环节到来时,林老师采用“分步骤教学”,降低创作难度,保障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第一步,她示范用铁丝捏出劳动者的骨架——弯曲铁丝确定人物站立、劳作的动态,比如“持工具的手臂”“弯腰的腰背”;第二步,指导同学们选取合适颜色的彩泥,包裹骨架塑造身体轮廓,再用小工具细致刻画细节:给厨师捏出白色的厨师帽,给消防员做出红色的消防服,给园丁加上小小的水壶……同学们专注地揉、捏、粘、刻,原本普通的彩泥,在手中渐渐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劳动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作结束后,课程进入“作品展评”环节。林老师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示在班级展示区,邀请作者分享自己创作的“劳动者故事”——“这是我的妈妈,她是护士,每天都在照顾病人”“我做的是警察叔叔,他在指挥交通”。其他同学则用掌声和“我喜欢这个细节”“这个动态很像”等评价,互相肯定、学习,课堂里满是成就感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最后,美术科组的老师们围绕本节课展开教研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林婧老师的课堂设计层层递进,从“感知劳动者”到“了解劳动者”,再到“创作劳动者”,既落实了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目标,又融入了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实现了“美育”与“劳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老师们也针对“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劳动者细节”“如何丰富彩泥创作的材料搭配”等问题提出建议,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我们爱劳动”美术课,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用彩泥创作的技巧,更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懂得尊重劳动、致敬劳动者。而科组教研的深度交流,也为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美育+”融合教学,让美术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阵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