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型烧陶壁画“元杰风采”,位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大都鼎盛景区主体组雕塑群东侧。与位于组雕大台地正南侧的“大都鼎盛”壁画遥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刻画出元代开国和江山稳固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盛景。</p><p class="ql-block">该图为从西向东拍下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从东向西拍下的壁画。</p><p class="ql-block">“元杰风采”壁画作者--楼家本,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神话学会副主席、中国旅游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楼家本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人文艺术景观总策划、创制,任艺术总监。创作了北京最大的石雕群和陶瓷壁画墙,“元杰风采”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壁画从西向东,依次展现了黄道婆,贯云石、马致远、关汉卿、黄公望、吴镇、赵孟頫、倪瓒、王蒙等9位元杰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又名黄婆,黄母。</p><p class="ql-block">黄道婆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生于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其出身贫苦,十二三岁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到非人虐待。后来趁夜在锁她的柴房顶掏洞逃了出来,躲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随船流落到了崖州(今海南岛崖县),受到黎族同胞帮助,安排她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黄道婆聪明勤奋,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p><p class="ql-block">她在黎族地区生活了近30年,因怀念故乡,于元代元贞年间(约1295—1296)重返故里。当时,长江流域纺织技术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p><p class="ql-block">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她不仅教人制棉,还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并尽心传授和推广新式“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她的辛勤劳作,推动当地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当地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淞江布匹赢得了“衣被天下”的赞誉,这伟大的成就得益于黄道婆的技术突破,其中自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p><p class="ql-block">黄道婆于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p><p class="ql-block">黄道婆纪念馆与清幽古朴的黄道婆墓相邻相伴。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院内矗立着高达2.2米的黄道婆塑像,门柱上写着“两手织就云裳,一梭穿行宇宙”的对联,横批是“衣被天下”。</p><p class="ql-block">纪念馆设三个展馆,主展厅展示黄道婆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中国纺织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其他两个展厅分别展示不同时期的纺织工具和棉纺织品。纺织工具展厅里,弹花机、纺纱机、织布机样式各异,共有30多台(件)。在棉纺织品展厅里,各种花色的棉土布、蓝印花布、棉织衣裤、围裙肚兜、床单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贯云石(1286-1324),元朝著名的散曲家、诗人,原名小云石海涯,因为父亲叫贯只哥,就以贯为氏,叫贯云石,字浮岑,有酸斋、成斋、疏仙、芦花道人、石屏等号,其祖籍北庭(新疆吉木萨尔)的畏兀儿人,即今天的维吾尔族人。贯云石出生在当时大都维吾尔族人聚居的畏吾村,也就是今北京魏公村,幼年一直生活在大都。</p><p class="ql-block">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高官贵胄,母系也不差,贯云石的母亲廉氏是畏兀儿名儒廉希闵的女儿,叔叔是人称廉孟子的廉希宪,还有一个叔叔则是书法家廉希贡。武官世家与文学世家的联姻又生出文武双全的翩翩佳公子贯云石。</p><p class="ql-block">贯云石二十左右时承袭父亲的职务,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二十二岁就把世袭的官职让给弟弟忽都海涯,自己北上去拜姚燧为师,姚燧看了他的文,“大奇其才”,收为门下。</p><p class="ql-block">元仁宗继位后,拜贯云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随即在次年,延祐元年(1314年),二十八岁的贯云石再次称疾辞官,彻底结束官场生涯。贯云石取“芦花道人”的别号,并写道:“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宣布了自己和名利场的决绝,开始了十年浪迹江湖、专心创作的新生活。云游归来,他定居钱塘正阳门外,即今日之杭州,隐姓埋名,易服晦迹,靠卖回回药为生,无人知道他姓什名谁,只知他叫“芦花道人”,他一边卖药,一边作曲以自娱。</p><p class="ql-block">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才俊,姚燧不说了,他师傅,许有壬、杨朝英、李孟、赵孟、张养浩等等,都是政坛名人、文坛泰斗。辞官归隐后,和汉人学者更是交往甚密,像徐再思、邓文原、欧阳玄、张可久、杨梓等等,他们交流文学,互相唱和。</p><p class="ql-block">贯云石在散曲,诗,词,古文,书法,声乐,曲评上均有建树,兼之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作品融合南北方的特点,有北方的刚健质朴,也有南方的清新秀丽。他又推崇李白、陶渊明、苏轼、辛弃疾等豪迈派,还有各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让他不拘一格,吸收各家之长,又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出身贵族的贯云石,从儒家子弟到参禅慕道的隐士,其实还是政治上的失意造成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只能通过避世来独善其身,这也是元代多数有风骨文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做为元代的传奇人物贯云石,人称翩翩公子,为人洒脱,多才多艺,也是文学史上能够用汉语进行创作、还有很高知名度的少数民族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自然豪放,也有清新淡雅,他笔下荡漾的诗情,在西子湖畔是创话散曲最旺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然而,天妒英才,正值壮年之时,贯云石病逝于杭州,年仅38岁。今存其小令七十九首,套数八篇。</p><p class="ql-block">贯云石在当时享有盛名,时人称赞他是“武有戡定之策,文有经济之才“其人品之高,岂可浅近量哉!”而明后七子领袖,著名文士王世贞更是将他列为“擅一代之长”的元曲代表作家之首。</p><p class="ql-block">贯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且传唱甚广;贯云石的作品,通过他的生活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各兄弟民族作家之间互相学习、亲密融治的深厚友情,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p><p class="ql-block">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 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p><p class="ql-block">马致远寄情创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 (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 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p><p class="ql-block">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辞官归隐,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2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莹。</p><p class="ql-block">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虽其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但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p><p class="ql-block">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 其散曲题材领域广、艺术意境高、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p><p class="ql-block">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与他的小令《秋思》和套曲《秋思》构成了马致远艺术创作的三座高峰。</p><p class="ql-block">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通常只能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等中找到,对马致远的记载也不多,有迹可循的只有其故居。</p><p class="ql-block">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据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影壁后是院子,院子很大,但因长久没有人居住而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p><p class="ql-block">《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可能就是西落坡村。</p><p class="ql-block">另外,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建有马致远纪念馆。朱红色的大门两侧,黑色的高高门柱上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朱惠民,撰联并书写的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对联把马致远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风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时光恍若一瞬,翻开的历史画页中,新时代祖国日新月日的大好河山静然呈现眼前,怀想与沉思中,马致远向我们静静走来。</p> <p class="ql-block">关汉卿(约1219年-1301年),原名不详,字仲明、汉卿,号月江、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p><p class="ql-block">关汉卿出生于元代初期的大都,具体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尚无确切记载。关于他的早年生活,史料记载相对较少,然而可以推测,他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教育。关汉卿的生平经历与元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元代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关汉卿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p><p class="ql-block">关汉卿在年轻时便开始了他的文艺创作,初期以诗词为主,后逐渐转向杂剧。杂剧是元代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兼具音乐、舞蹈和表演,深受民众喜爱。关汉卿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逐渐在杂剧界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p><p class="ql-block">关汉卿生得高大魁梧,风流潇洒,聪明过人,他滑稽的表演常常让人捧腹大笑。由于出生低微,由于时代局限性,仕途无望,成名后,他也不屑于升官发财,一生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由于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本大多散佚。关汉卿所作杂剧今知67部,现存18部,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此外,有剧目流传的尚有45种。</p><p class="ql-block">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曲圣”。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享有 “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1958年还被誉为与达芬奇拥有同样地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早在一百多年前,他的《窦娥冤》等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被后世戏剧家视为经典之作。无论是从艺术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关汉卿的杂剧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更是启迪人心、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在今河北省安国市关汉卿故里伍仁村东北500米处,有关汉卿陵墓。坟墓原长4米,宽3米,高1.5米,东南--西北向。相传村西北角为关宅遗址,俗称"关家园”,面积九亩九分。另有关家渡、关家桥、普救寺等遗址,现存"蒲水威观"石匾,传为关汉卿手迹。其轶事传闻在故里世代相传,老幼引以自豪。关汉卿纪念馆设在药王庙(在今安国市南关),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题写馆名。展出关氏文物、历史资料和国内外研究关氏作品文章及名人题词。1958年,全国剧协主席田汉视察后,国家拨款修成砖墓。</p><p class="ql-block">1986年县政府拨款重修。现为直径10米,高3米的砖基大墓,四周遍植松柏,墓前树碑,碑阳为"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家境贫困,至元十六年(1279年)父母相继去世,10岁的陆坚过继绐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家境阔绰却膝下无子的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p><p class="ql-block">时年黄老爷已经90多岁,见陆坚大喜,说道“黄公望子久矣”。遂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养父对其寄予厚望,不吝重金聘请老师教他。他勤勉好学,加上天资聪颖,不仅习诵经作诗赋,还通晓儒家经典。除此之外,他手握丹青,落笔即成,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情。</p><p class="ql-block">然而,黄公望年轻时命运多舛,重重坎坷、种种失意纷至沓来。他在大约四十岁后,担任浙西宪吏,旋任中台察使院椽,受他的上司贪官张闾连累,被逮入狱,险丧性命,经此黄公望心灰意懒,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生活,将自已整个身心融汇在大自然中,逐心而行。</p><p class="ql-block">出狱后的黄公望经他人推荐,加入了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生活无着之际,他漫游四方,一边摆摊卖卜,一边寻山问水。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丹青妙手,经常与他们一起切磋琢。慢慢地他画画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后来就索性专攻绘画。黄公望50岁时,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介绍,成为当时画坛名宿赵孟頫的关门弟子,在赵孟頫门下整整学了三年,绘画技艺大有精进。在他60岁后,和大画家倪瓒同时参加了新道教,受到道学精深的大师金月岩的指导。在他66岁时,与张三丰等道友交往,在苏州开设三教堂传道。</p><p class="ql-block">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七十九岁,他从松江到富阳,偕无用师一起去富春山,领略江山钓滩之胜。80岁时,于南楼开始画《富春山居图》。久而久之,富春江两岸,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85岁,《富春山居图》完稿。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这位“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的一代艺术巨匠,在常熟逝世,时年86岁,葬在小山南麓,</p><p class="ql-block">黄公望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江山胜览图》、《秋山幽居图》、《两岩仙观图》、《快雪时晴图》等名作,代表着元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富春山居图》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p><p class="ql-block">黄公望的后世纪念包括:</p><p class="ql-block">1、常熟黄公望墓:黄公望的墓地在常熟,经过多次修缮和维护。墓以砖砌筑,直径3.5米,高约1.4米。黄石砌的罗城内立墓碑,碑高1.3米,宽0.36米,并刻有画像、传略。</p><p class="ql-block">2、常熟黄公望纪念馆: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景区,是常熟市建成开放的名人纪念馆之一。纪念馆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前厅介绍纪念馆概况和黄公望生平,后厅摆放黄公望塑像并展出其经典作品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3、黄公望森林公园:因黄公望在此结庐隐居并创作《富春山居图》而得名。公园面积333公顷,森林覆盖率96.5%,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4、富阳黄公望纪念馆:位于富阳“十里庙山坞”的中段,展示主题和空间围绕三幅长卷“画”富春展开。第一卷“神画”表现富春传奇,第二卷“原画”表现《富春山居图》,第三卷“动画”表现富春灵动山水。纪念馆内还陈设了黄公望生平传略、《富春山居图》及相关评论以及黄公望的绘画理论及部分传世作品。</p><p class="ql-block">这些纪念地不仅保存了黄公望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这位元代巨匠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吴镇年少时喜欢剑术,成年后又与哥哥起拜毗陵柳天骥为师,在其门下学习易经。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天人性命之学,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名。</p><p class="ql-block">吴镇年少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至嘉兴,从此就定居在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吴镇为人孤结,一生清贫,且不喜与达官贵人结交。曾经在村子里的私塾教过书,还在钱塘等地算卦占卜。画家吴镇开始学习画画的时间有些晚,他正式开始学习已经是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当时吴镇四处游历,途径杭州、吴兴等地。这些地区的自然风景使吴镇大开眼界,并且从中得到了创作灵感,作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画作。吴镇主要擅长水墨山水画,其中又以墨竹、人物为主。尤其是老年时期,吴镇几乎只专攻于墨竹的创作,留有许多佳作于世。吴镇每次作完画还会题写诗文于画上。吴镇的诗文接近陶渊明的风格,常用比兴手法来吐露自己心中的郁愤之情。</p><p class="ql-block">吴镇的书法也非常的出色,结合了王義之和怀素的长处,又创造出了一种属于吴镇特有的风格。吴镇的画作上诗书画相映成趣,被当时人称为“三绝”。吴镇作为元代时期著名的画家,其水墨山水画的风格对明清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吴镇还与黄公望、王蒙和倪瓒并称元代绘画“四大家”,他们引领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具有“直破古人”自的创造精神,以山水寄情借竹木言志,抒写胸中之逸气,充分发挥题诗在绘画中的作用,使诗、书、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吴镇又以有别于其他三大家的艺术特色,给文人画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笔.墨韵味。</p><p class="ql-block">吴镇墨迹今存世的有《双桧平远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卷(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长松图》轴(南京博物院藏)、《草书心经》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目前流传于世的年代最久远的吴镇作品应该是《双松图轴》。这幅作品创作于1328年的2月份。整个画面就是两棵松直立在平地上,挺拔茂盛、形势奇古,仅仅两棵松就占据了整个画幅,颇具顶天立地之感。还有一副创作于公元1344年的《洞庭渔隐图》,这幅画作也算是吴镇渔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了画上的两棵松与远方归来的渔父相呼应,很好的表达了元代士人宁守孤独的个性写照。</p><p class="ql-block">吴镇的画风,与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有明显不同,黄、王、倪二家重笔,干笔皴擦较多。而吴镇重墨,多用湿笔。在构图方面,三家都趋平稳,吴则追求奇险,有时危峰突起,有时长松倒挂,有时平远,有时高远。画面题款,三家皆用楷书,吴镇独用草书,从书写内容到奔放不羁的书风中,使人感到蓄积征画家胸中的不平之气。董其昌评说:“吴仲圭大有神气”。其画气势磅礴,元气淋漓而不入野。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王原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术是非常人所能学到的。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徽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多师法吴镇。</p><p class="ql-block">后世在浙江嘉善魏塘镇建有吴镇纪念馆。吴镇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梅花庵山门外,有新建的吴镇陈列室、林泉居等仿古建筑,主要景点有吴镇陈列室、吴镇雕塑像、彩笔轩、寒碧亭、扇亭、林泉居、渔父图碑廊、竹谱碑廊、滴水假山、石桥小景等。第二部分梅花庵古迹区,内有梅花庵、吴镇墓、梅花亭、八竹碑、草书心经碑、梅花泉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元杰:赵孟頫、倪瓒与王蒙。</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自幼便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家中丰富的藏书和与宋朝文人士大夫的频繁往来,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五岁开始启蒙,便勤勉地阅读家中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每日坚持写文、写字、绘画,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p><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南宋灭亡时,赵孟頫年25岁,隐居在家,虽醉心于书画创作,但内心仍有出仕为官的愿望。元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决定任用宋代官员,赵孟頫因此受到举荐,开启了他在元朝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被推荐绐元世祖忽必烈。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顺便借病乞归。</p><p class="ql-block">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对他发生了兴趣,仁宗即位后,便召其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p><p class="ql-block">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p><p class="ql-block">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p><p class="ql-block">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名满天下。当时赵孟頫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的赏识 。然而,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使他在仕途上处处掣肘,报国之心难以完全施展,这种欲仕欲隐的矛盾心态贯穿了他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夫人管道升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至治二年(1322年)春,元英宗硕德八剌遣使趋吴兴问候赵孟頫,并赐礼物。六月十六日(7月30日),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p><p class="ql-block">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绘画方面,赵孟頫同样成就斐然,是元代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从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来看,赵孟頫的绘画注重笔墨情趣和意境营造,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强调 “书画同源”,将书法的用笔融入绘画之中。</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后世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在书法上,后世众多书法家如沈度、文徵明、唐伯虎、董其昌等都深受其影响,他们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和理解,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绘画领域,他开创的元代新画风直接影响了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后世画家,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四家”注重笔墨情趣和意境表达的创作风格,正是对赵孟頫绘画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p><p class="ql-block">他的 “书画同源” 理论,更是将书法和绘画紧密联系在一起,启发了后世画家在绘画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书法韵味的体现,使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东西头东衡山南麓“阳林堂”别业东南侧。此墓穴为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赵孟頫墓穴距地下约1.5米,长3米,宽2.6米,墓为石棺双室墓,墓前有石马一匹,石朝官二尊。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墓周边又进行了绿化,墓前石人石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铺成了大理石。</p><p class="ql-block">赵孟頫故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所前街月河桥西侧孙衙河头(甘棠桥南)。1994年被湖州市政府以“赵孟頫故居”之名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3年更名为“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保护性改建,至2011年上半年完成,2012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赵孟頫艺术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内,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廊楼院皆为仿古式建筑。主体部分设赵孟頫纪念厅、赵孟頫仪式厅,珍藏赵孟頫及其艺术同道等历代书画传世作品37件,书迹刻石38块。</p> <p class="ql-block">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名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p><p class="ql-block">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早亡,由同父异母的长兄抚养,生活优裕,饱读诗书,特别对历朝书法名画朝夕把玩,心摹手追。他还经常外出游览,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为他后来在绘画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元天历三年(1330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20年内,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比他年长32岁。由于倪瓒长期在寺院生活,并以僧人自居,僧人是他的重要交往群体,其交往最密切的是方厓,倪瓒向其请教画法,并称其为老师。这个时期,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p><p class="ql-block">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倪瓒晚年的精神信仰归属佛教,他选择了"逃于禅"、淡然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年)、《渔庄秋霁图》(1355年)、《怪石丛篁图》(1360年)、《汀树遥岑图》(1363年)、《江上秋色图》(1368年)、《虞山林壑图》(1371年)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七年(1374年),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北镇芙蓉山南麓),周南老撰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倪瓒墓园主要以修缮现有墓园为主,恢复倪瓒墓原有布局,补充碑亭建筑。倪瓒纪念馆主要为纪念缅怀倪瓒区域,向游人介绍倪瓒艺术成就,弘扬传统书画艺术。整个纪念馆项目占地共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约600万元。纪念馆内展示了倪瓒的40多件仿制作品,并挖掘整理出了一批名人日记和史料中记载的倪瓒生活趣事。</p><p class="ql-block">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等多种。</p><p class="ql-block">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其画法疏简,格调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倪瓒由道入禅的思想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发展的新的定位,那就是:道家所提倡的"绝对自由"在这一时期被禅宗所提倡的"精神解脱"所取代,从而迎合满足了文人们的心理诉求,因此文人士夫们的美学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结合便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倪瓒就是其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王蒙(1308—1385),字叔明,一字叔铭,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王蒙出身名门,是赵孟頫的外孙,赵孟頫的女婿王国器(德琏)之子。自幼受到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及母舅赵雍、赵奕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p><p class="ql-block">元代末年,王蒙曾一度入仕做过长史、理问(理问是元朝中书省下设立的官职,正理问为正四品,副理问为从五品)。元至正元年(1341年)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杭州市临平区星桥街道黄鹤山社区.)黄鹤山达30年。元朝灭亡后,王蒙放弃隐居生活,毅然北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政事余暇时常写诗作画。与当朝宰相胡惟庸有交往,常观画于胡惟庸府第。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之名将胡惟廉诛灭九族。此案牵连者众,朱元璋前后诛杀三万余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初十,王蒙受牵连锒铛入狱受尽折磨,冤死狱中,去世后葬在黄鹤山下,墓址现已不可寻。由于胡惟庸案在明初影响极大,王蒙的诗文被禁毁佚失,所以关于他的文献非常少。</p><p class="ql-block">王蒙自幼受受外公赵孟頫的影响,博学强记,诗文书画都有很好的功底。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画面构图繁复周密,纵逸多姿,笔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后来得到黄公望的指导,又常与倪瓒等人切磋,对山水画有独到的创新,发明了解索皴画法,善于用渴墨苔点。他的画从各种手法表现江南林木的苍郁茂盛和湿润感,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明清及近代画家几乎都学过他的画。</p><p class="ql-block">王蒙于书法造诣极深,一是家学所传,二是天赋超人。他主攻山水,但他自小十分重视书与画的关系,这是他刻苦攻书的潜在因素。流传至今的书作,风格大多似赵孟頫。倪瓒曾有诗赞其:“笔墨精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王侯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p><p class="ql-block">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p><p class="ql-block">王蒙一生画了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甚至线条中往往透露出不安的情绪。也正是由于他不能忘情止俗,所以他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对山川自然的描写,比他们更为尽心尽力。而且他的技法多样,显得艺术上更为多能。传世作品有《谷口春耕图》、《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夏日山居图》、《夏日高隐图》等。《夏日山居图》,纸本,水墨图。纵118。1厘米,横36。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2024年临平区着手打造“王蒙足迹”文化探访线路,串联起王蒙隐居地、创作灵感来源地等重要文化景点。包括王蒙故居遗址、黄鹤山自然景观及与王蒙相关的传说故事地点等,设置导览标识与解说牌,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通过实地游览的方式亲身体验王蒙文化。</p> <p class="ql-block">元代九杰组图:黄道婆、贯云石、马致远、关汉卿、黄公望、吴镇、赵孟頫、倪瓒、王蒙。</p><p class="ql-block">规纳起来九杰可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一是元代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其改革、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先进的织造技术。使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广传于大江南北,呈现出空前盛况。</p><p class="ql-block">二是戏剧家、杂剧家、散曲家,包括贯云石、马致远、关汉卿等。</p><p class="ql-block">① 贯云石是元代维吾尔族散曲家、诗人。他精通汉文,曾任元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后弃官隐居。贯云石在散曲,诗,词,古文,书法,声乐,曲评上均有建树,兼之他有各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使之不拘一格,吸收各家之长,又自成一家,位列元曲代表作家之首。今存小令79首,套数8篇。贯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且传唱甚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②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剧家、杂剧家、散曲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历史上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马致远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其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他的杂剧《汉宫秋》与他的小令《秋思》和套曲《秋思》构成了马致远艺术创作的三座高峰。其《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被载入中学课本。</p><p class="ql-block">③ 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他擅长歌舞,精通音律,编写大量剧本,并亲自出台演出。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关汉卿这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为“曲圣”。195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三是画家、书法家、诗人,包括元初书画界的领袖人物赵孟頫和元代中后期深受赵孟頫影响,在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把山水画创作等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等。</p><p class="ql-block">① 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赵孟頫出身显赫,为宋太祖赵匡胤子秦王赵德芳之后。曾祖、祖父、父亲亦皆仕于南宋,官衔颇高。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奉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承指、荣祿大夫,用一品例,推恩三代。其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了元代新画风,其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吴镇、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p><p class="ql-block">②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山水画风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p><p class="ql-block">③吴镇是元朝著名画家,为“元四家”之一,浙江嘉兴魏塘人氏,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元至元十七年,吴镇出生,其父吴禾,叔父吴森,与书法大家赵孟頫为至交。</p><p class="ql-block">吴镇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很少与达官贵人来往。这一点和“元四家”的其他三位(黄公望、倪瓒、王蒙)大有不同。其早年生活贫寒,在私塾教过学,在嘉兴卖过卜,就是没有想过出仕为官。《历代画家姓氏便览》说吴镇“村居教学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p><p class="ql-block">吴镇于大德初(1297—1307),大约十八九岁的时候开始习画,早年常摹仿董源、巨然、李成、郭熙等北宋诸家的山水,五十岁以後,画风渐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吴镇性情孤峭,尝隐居自适,少与文士缙绅往来,当时鲜有知者。他博学多识,工草书,能诗,擅善水墨山水。他的作品较多,有《渔父图》(故宫博物院藏),《清江春晓图》,《秋江渔隐图》,《双松平远图》(在台湾)。《嘉禾八景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诗书画相映成趣,被世人称之为“三绝”,对明清时期的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徽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p><p class="ql-block">④ 倪瓒是元末咱初著名画家、诗人。江苏无锡人,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p><p class="ql-block">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擅楷书,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p><p class="ql-block">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⑤王蒙是元代著名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徽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而自成面目。</p><p class="ql-block">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其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而且技法多样,在艺术上更为多能。是元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松山山书屋》、《溪山逸趣图》以及《雪霁图》,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湘湘江风雨图》绝。留传至今的还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等。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p> <p class="ql-block">感谢楼家本先生创作的传世力作《元杰风采》,您如果感兴趣,不妨也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大都鼎盛景区走一走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