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新疆游大部分已完成,在新疆最后一站是哈密。</p><p class="ql-block"> 哈密市,古称昆莫、昆吾、伊州、伊吾、哈密卫,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东西相距约404千米,南北相距约440千米,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42100km2,有长达587.6千米的国界线,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口岸之一。</p><p class="ql-block"> 哈密市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重要,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讨论远在古代,哈密市就是汉代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要塞。哈密市历史悠久,自汉代之后,即是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p><p class="ql-block"> 2024年,哈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其核心历史贡献包括力排众议收复新疆、推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与教育体系,以及实施边疆治理与生态建设,捍卫了国家主权完整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p><p class="ql-block"> 军事与边疆治理</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最突出的贡献是收复新疆。1875年,他力主“塞防与海防并重”,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于1876—1878年率清军驱逐阿古柏势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粉碎英俄分裂阴谋,为1881年《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奠定基础。他严明军纪、尊重当地习俗,赢得民心支持,并推动1884年新疆建省,强化中央管辖。</p><p class="ql-block">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p><p class="ql-block"> 作为洋务先驱,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年)及其附属船政学堂,培养邓世昌等人才,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在西北设立兰州机器制造局,引进西方技术,并倡导“官办开其先,商办承其后”,支持民族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教育、民生与生态</p><p class="ql-block"> 教育革新:在西北广设义学(超300所),推动甘肃分闱科考;福州船政学堂首创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培育严复等人才。</p><p class="ql-block"> 民生改善:推广秦王川砂田技术,引进江南工匠传授纺织,以棉桑替代罂粟种植,著有《棉书》指导农业。</p><p class="ql-block"> 生态建设:西征途中令军队种植柳树,形成“左公柳”绿色长廊,改善西北环境。</p> <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也称为五堡魔鬼城(雅尔当风景旅游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距哈密市约90千米,为雅丹地貌,是中国较为著名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哈密的雅丹地貌东起烟墩外的骆驼峰,经雅满苏铁矿,大南湖煤矿,到五堡沙尔湖十三间房等长约400千米,宽约5—10千米,在哈密属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的风蚀自然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以艾斯开霞尔古驿站为中心的9座小魔鬼城组成,占地面积30多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城内有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的景观和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玛瑙、硅化木、植物化石,鱼类化石、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风声),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由于它神秘莫测,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风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哈密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了歌、舞、乐、戏剧等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p><p class="ql-block">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每套包含穹乃额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歌)和麦西热甫(歌舞曲)三部分,完整演唱需20多小时。 </p><p class="ql-block"> 哈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结构与演出方式独具特色,其歌词以民间文学为主,反映维吾尔族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常在民间聚会或家庭场合表演。 </p><p class="ql-block">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哈密十二木卡姆面临传承危机,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进行保护。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老演员六十八岁了,跳舞舞步灵活,表情和肢体动作滑稽可笑,他是十二卡姆剧演出的灵魂人物。</p> <p class="ql-block"> 十二卡姆演出最后一幕,击鼓传花,花落到男观众时,这个男观众就要上台娶媳妇。</p><p class="ql-block"> 击鼓传花开始了,我就坐在第一排。鼓声雷鸣,花儿在传递。我心里想,千万别到我手里停。咦!还好,花儿传到我们三团的一位老先生那儿,鼓声停了。主持人请我们团这位七十六岁大哥上台。主持人让大哥挑媳妇,大哥看了圈儿,找了一岁数最大,最丑的女人当媳妇。大家在台下喊:找年轻漂亮的! 他说:不!就找这老的、丑的,这样放心。不然,我找一个太年轻又漂亮的女孩子,老伴儿该翻脸了。主持人主持了婚礼仪式,我们在台下被逗的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新疆十二卡姆演出最后,击鼓传花,男游客上台‘娶媳妇,真的引发误会,有一次,真媳妇要离婚”。</p><p class="ql-block"> 事件可能的情况分析</p><p class="ql-block"> 1. 文化表演的互动环节</p><p class="ql-block"> 新疆十二木卡姆演出中,有时会设计互动环节(如击鼓传花)来增强游客体验。部分互动可能包含模拟当地民俗的情节(如“婚礼”场景),但若未明确说明是“表演”,容易让参与者或观众产生误解。</p><p class="ql-block"> 2. 男游客的参与动机</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能因现场氛围热情、出于娱乐心态参与互动,并未意识到行为可能被家人或他人误解。尤其是“娶媳妇”这类带有象征意义的环节,若缺乏文化背景了解,可能引发误会。</p><p class="ql-block"> 3. 真媳妇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妻子因丈夫在公开场合参与“娶亲”表演而感到尴尬、不被尊重,甚至怀疑丈夫的诚意,这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密木卡姆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外形突出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理念。建筑顶部外形似维吾尔族达甫(手鼓),下方由4个夸张放大的乐器支撑。顶部以圆心点向周围辐射出 12根轴线,代表哈密麦西热甫独有的车轮舞和维吾尔木卡姆的十二个套曲。用浮雕展示哈密木卡姆发展过程。建筑外围四周巧妙结合维吾尔族传统回廊建筑形式,建筑正面用6根绿色柱子支撑,“六”代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吉祥数字,绿色代表了和平、希望和安定。</p><p class="ql-block"> 整个舞蹈表演只有一段木卡姆“手鼓”,由80多岁的传承人拉琴,两男一女演唱;其他舞蹈由几个少数民族表演,很好很精彩很有代表性。最后演员们邀请大家上台共舞同欢。</p><p class="ql-block"> 初次听见哈密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像是被一阵裹挟着沙枣花香的风,轻轻揉进了西域的时光褶皱里。那不是简单的音符流淌,而是千年岁月沉淀的呼吸,是绿洲与戈壁对话的密码,在冬不拉的琴弦上、手鼓的节奏里,悠悠铺开一幅活色生香的人文长卷。</p><p class="ql-block"> 十二木卡姆,十二套大曲,像十二颗串在时光丝线上的明珠,颗颗都凝着不同的故事:《琼都尔木卡姆》里有绿洲春耕的热闹,手鼓“达甫”敲出土地的脉搏;《乌夏克木卡姆》的拖腔里,藏着驼队穿越戈壁时的孤烟与星辰,旋律忽高忽低,似沙丘的明暗光影在跃动。</p><p class="ql-block"> 若说琴弦是木卡姆的骨,那歌舞便是它的魂。在哈密的乡村婚礼上,总能遇见一场酣畅的木卡姆盛宴。男人们弹起弹布尔,琴弦如流水般清亮;女人们甩动长辫,艾德莱斯裙摆扬起时,露出脚踝上银铃的闪光。领唱者的嗓音忽而高亢,像天山雪水砸落岩石,忽而低沉,似沙枣花落在沙丘上簌簌作响。最动人的是“麦西热甫”的段落——老老少少手拉手围成圈,脚步踩着“赛乃姆”的节奏,踏过青石板路,踏过葡萄藤蔓投下的阴影,踏过岁月里的悲喜。有人唱着爱情:“你的眼睛是赛里木湖的水,我愿做水里的鱼,游不出你的波心”。</p><p class="ql-block"> 哈密十二木卡姆,是时光酿成的酒,是土地长出的歌。它藏在老艺人掌心的茧里,落在舞者裙摆的褶皱里,飘在哈密的每一缕风中。当冬不拉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你会发现,那些旋律早已悄悄渗进心里,变成了对一片土地的牵挂——牵挂那弦歌里的绿洲,牵挂那歌舞里的人间,牵挂这穿越千年仍未褪色的,活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没完全弄懂“十二木卡姆”,只知道它表现的是历史、文化、生活等等。但到一个地方就必须去欣赏当地的文化一样,这也是我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立和 笔名:然趣 </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在互联网上,找《然趣美篇》。</p><p class="ql-block"> 您也可以,下载《美篇》软件,找《然趣美篇文章》,目前有386万人,在这个平台上,阅读我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推荐:您上《荔枝网》,找《女兵晨读》,听李卫老师,在网上广播电台,讲述动听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