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南宋官窑的技艺巅峰与美学典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抹粉青,千年雅韵。在杭州凤凰山麓,一段被遗忘的辉煌在1996年的一场大雨后重见天日,揭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美谜团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这样记载修内司官窑。这座南宋建立的第一座官窑,代表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 1996年,杭州一场大雨冲刷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溪沟中的大量黑胎瓷片和窑具,考古爱好者发现后报告有关部门,随之进行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这个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的窑址,最终被多数专家认定为寻觅已久的修内司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宋室南渡与官窑重建</p><p class="ql-block">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为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需要,南宋王朝“袭故京遗制”,在临安设官窑,专门生产宫廷用瓷。</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官窑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由邵成章提举后苑时设立。修内司为官署,隶属于将作监,北宋始置,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程,修内司兼统宫廷窑务烧造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朝廷设立了礼器局,负责制造郊庙祭器、乐器。这成为官窑在南宋得以重设的起点。两年后,修内司官窑根据《宣和博古图》和《三礼图》烧造出了让皇室满意的陶瓷礼器。</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的建立,标志着南宋官方制瓷活动的正式恢复。其产品不仅用于日常宫廷生活,更是国家礼制活动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工艺技术:薄胎厚釉与紫口铁足</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在工艺上继承了北宋末期汝窑和官窑的特点,同时借鉴了龙泉窑青瓷烧造技艺。其最突出的工艺成就体现在胎釉配制和装烧技术方面。</p><p class="ql-block"> 胎釉工艺上,修内司窑采用澄泥制胎与支钉托烧技术。胎土多为紫褐色,含铁量高,烧成后呈深灰或黑褐色。釉色以粉青为主,其次为月白,还有灰青、米黄等。</p> <p class="ql-block"> 为达到“薄胎厚釉”的效果,修内司窑采用了多次施釉法。瓷器需要经过三四次烧成和上釉的复杂工艺,釉层厚度可达2毫米以上,瓷片断面可见3-4层釉层。</p><p class="ql-block"> 装烧技术上,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为支钉烧,后者多为垫烧。支钉数量多为五至七枚。这种精细的装烧工艺确保了高端产品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紫口铁足是修内司窑的典型特征。由于胎土色彩多为黑褐色,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称“紫口”;器之底足未施釉而露胎,足沿部位多数施较薄釉层,烧成泛铁红色,称“铁足”。</p> <p class="ql-block">器型与美学:宋代极简主义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的器物造型兼具日用器具与仿古礼器造型。其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用器皿,如葵口盘、圆洗等;另一类是仿商周青铜器形制的礼器,如弦纹壶、贯耳瓶等。</p><p class="ql-block"> 在装饰技法上,修内司窑器物普遍采用素面装饰,仅以凸棱或弦纹修饰器身。这种简约风格体现了宋代审美趣味的影响。釉面开片形成疏密有致的网状纹路,原本是工艺缺陷,却被宋人转化为一种无意而为的天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的美学价值在于其简约而深远的艺术境界。相比元人的狂野、明人的精细、清人的华丽,南宋官窑瓷器摒弃了所有繁复,无视了所有斑斓,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p><p class="ql-block"> 这种审美取向与宋代社会文化风尚密切相关。宋代是以尚文为特色的政治文化国家,赵宋皇帝抑武重文,这一国策对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遗址发现:解开千年谜团</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的位置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直到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1996年6月30日,杭州突发大水,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山岙西侧一条长约700米的溪沟被大水冲刷出了大量黑胎瓷片和窑具。</p><p class="ql-block"> 考古爱好者发现这些碎片后迅速报告有关部门。随后的考古作业相继发现了窑炉和作坊遗址。1996年至2001年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老虎洞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p> <p class="ql-block"> 窑址中出土了一件带有 “匠师记修内司窑置”字样的瓷荡箍,为窑口身份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一发现解开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一大悬案。</p><p class="ql-block"> 遗址地层显示其烧造时间集中于南宋早期至中期,考古发现证实该窑元代仍有延续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与影响:青瓷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修内司官窑代表了南宋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从技术传承看,修内司窑是宋代制瓷技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既继承了北宋汝窑的技术精髓,又开启了南宋官窑的新风格。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载:“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浅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p> <p class="ql-block"> 修内司窑的工艺精美程度远远高于之后建立的郊坛下官窑。传世修内司官窑器和宋哥窑器在胎质及呈色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说。</p><p class="ql-block"> 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御窑厂持续仿烧官窑器,清雍正时期制品胎釉相似度达90%以上。现代考古研究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揭示其釉料配方中氧化铁含量较高,为后世仿制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建立在郊坛下官窑遗址之上,成为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桥梁。而像金益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依然在尝试复现那种如玉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烧南宋官窑瓷,形似容易,神韵难复,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匠人的内心是否足够纯净。”金益荣道出了修内司窑的真正遗产——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那些深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修内司窑瓷器,至今仍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时代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