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地:芮城一日游

葡萄

<p class="ql-block">  没到芮城旅行,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有这么一座宝藏地。要知道,早在243万年前芮城的西侯度这里就有人类燃起来第一把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60万年前,匼河先民也曾在这里刀耕火种、渔猎生息。伏羲画卦、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等历史典故也和芮城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它曾经还是六大雄城之一,可见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很是繁华。</p><p class="ql-block"> 如今芮城看起来就像是一座低调的小县城,但和很多山西小县城一样,这里也是保存下丰富的古代遗存,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12处国保文物单位。芮城的国宝不仅数量多,且大部分古建筑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并且是山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可以集齐唐、宋、元、明、清五朝古建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拜访三处国保。</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之一。与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鄠邑区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宫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整个建筑布局显明,主次有序。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法宝就是壁画,它被誉为是“东方艺术画廊”。三座元代建筑中,布满了960平方米的壁画,无极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中云集了286个人物,数量虽多却井然有序,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纯阳殿和重阳殿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了吕洞宾和王重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大殿为保护国保,现在全部不开灯,不允许拍照,需要穿鞋套进入,要求颇为严格。</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永乐宫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时就引起轰动,震惊学术界。当时专家勘察后认为:永乐宫是现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观,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范例,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其中三清殿《朝元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制,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p> <p class="ql-block"> 王重阳的重阳宫(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  吕洞宾的纯阳宫(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  “无极之门”是永乐宫内唯一一块保存完整的元代原木匾额。这里有世界级艺术瑰宝—大型壁画《朝元图》(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  吕洞宾的“一笔九转”寿字</p> <p class="ql-block">  广仁王庙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p> <p class="ql-block">  正殿是一座唐代的木构建筑,凭借着唐大和五年的年代,让他一跃成为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构建筑,仅仅晚于五台山台外的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  芮城城隍庙这是芮城木构建筑第二大看点的建筑群,整个城隍庙规模比广仁王庙要大上不少。清代的献殿、明代的琉璃瓦、元代的享亭以及宋代的大殿,集齐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很是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芮城城隍庙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维修。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通,为珍贵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