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追寻两航父辈人生轨迹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回顾抗战中的两航点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陈安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滴二)中航开拓驼峰航线</p><p class="ql-block">中航于1941年初探索、年底开通的加尔各答—汀江—昆明—重庆客货运航班,其中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航段后来成为二战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汀江至昆明的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飞机所经过的山峦起伏连绵,形似骆驼峰背,因此被称为“驼峰”航线。中航对这些国际货运航线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及成功的运营,为日后开拓“驼峰”航线、开展“驼峰”空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美政府的财政保障下,中航着手在缅甸寻找更北地点修建机场,以远离日军袭击;并为中航的重庆—昆明—腊戍—仰光航线中的昆明经腊戍至仰光航段寻找更安全的航路。1940年11月,邦德实地调研相中了缅北重镇密支那。他坐车从曼德勒向北到腊戍,然后坐火车到密支那,与英缅当局和英国驻军司令商讨建造机场,得到给予支持的保证。后来由英缅当局使用上述美国贷款修建了密支那机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初,邦德与中航美籍机长吴士一起驾驶DC-3飞机对航路进行空中考察,他们从重庆起飞经昆明至缅甸腊戍,之后沿伊洛瓦底江逆水而上飞到密支那进行勘察飞行,选中密支那以西、伊洛瓦底江畔一块平坦的荒地作为机场场址;之后向北飞到缅甸北部的葡萄(地名),爬升到14800英尺(换算并取整数4500米),然后向东飞越那加山以确定未探明地域的高度(在不明高度地域飞行充满危险性,更无法来探明高度);继续飞行到丽江和大理苍山,确定其确切位置和高度;再继续飞往芷江和宜宾,最终到达重庆。这是首次“驼峰”航线飞行。这次航线的大部分地区是前人从未飞过的,该充满艰险的探索飞行为日后开通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图)2-1 中航机航组主任、美籍机长吴士</p> <p class="ql-block">(图)2-2 密支那机场鸟瞰图</p><p class="ql-block">1941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有限援助发展为全面援助。当年3月11日,美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将援助力度加至最大。4月13日,苏联因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停止援华。为让中国能继续发挥牵制日本作用,罗斯福终于在5月6日宣布《租借法案》亦适用于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在抗战期间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物资援助,总计超过8亿美元,加上其它性质的战时美元贷款,租借援助总额合计约16亿美元,相当于苏联援华贷款实际动用额的5倍,为中国战时获得的最大外援。中国则以“逆租借”方式偿还,提供的主要是法币现金(如以法币为驻华美军采购补给)、战略物资(如对美输出钨矿、猪鬃等)、人力劳务(如为美军修筑机场、房舍)及其它实物。中国透过租借法案得到的援助物资大都为当时中国稀缺的军需品和战略物资,包括航空油料、武器装备、航空器材、汽车及其零件、医疗器械、药品、机器设备、布匹、军服、印刷材料等等,对中国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作为“驼峰”空运重要力量的中航,在“驼峰”空运三年多时间里,靠《租借法案》划拨,美国向中航提供了C-53、C-47和C-46型飞机共90架左右。</p> <p class="ql-block">(图) 2-3 《租借法案》宣传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初,中国政府与中航、泛美开始拟订更加雄心勃勃的空运方案,同年3月,宋子文向罗斯福正式提出通过中印“驼峰”航线进行军事物资空运的计划,力陈:“中国远东形势之严重;至盼在援助抗战国家新法案之下,能得着大量之实质援助,并提出使用中航在1941年初由邦德与吴士勘察的经密支那的航线。同年5月,宋子文与邦德在美国华盛顿游说美国政府支持空运计划,就在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后两天,5月8日,邦德代表中航提交了长篇调研报告——《进入中国的空运物资服务》备忘录,此备忘录根据中航对多条航路的调查试飞所获得的经验和作出的选择,提出了详细的“驼峰”空运计划,该备忘录作为中国政府的游说文件曾在美国政府、军方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秋,中航还敦促中、英两国政府解决货运航班所需的地面设备,监督密支那机场。彼时已建成的密支那机场是中航从昆明飞往印度重要的中转机场,中航在该机场驻有许多地勤人员。当年11月22日,中航美籍机长夏普执飞了汀江至昆明“驼峰”航线的首次货运飞行,邦德与若干中、英官员同行。他们从腊戍起飞,经密支那到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在部分完工的汀江机场着陆,次日经缅甸最北端的赫兹堡、中国云南中甸,并在丽江短暂停留后飞回昆明,这是首次完整地飞行“驼峰”航线。中航参加此次飞行的中国人有飞行员聂开一、飞行报务员张启荣。</p> <p class="ql-block">(图) 2-4 1941年11月22日“驼峰”航线货运首航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 2-5 美籍机长夏普</p> <p class="ql-block">(图) 2-6 中航C-46在汀江机场待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8日,印度汀江—密支那航线开通,同月18日中航在汀江设立办事处。5月8日,密支那沦陷。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与美军联合光复了密支那,密支那机场重新发挥作用,成为中缅印战区最繁忙的机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 2-7 1944年9月底密支那机场实拍--跑道旁停有约100架C-47运输机和P-47战斗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美对日宣战,9日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美英政府高度重视。保持畅通的国际通道,确保援华战略物资不断运进中国,成为中国持续抗战的关键,对盟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成败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23日,中美英三国结成反法西斯军事同盟。1月30日,宋子文在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指出,中缅公路处于极危险的境地,仰光机场也已经关闭,必须开辟一条通往中国的新生命线,即从印度的铁路终点站萨地亚到中国昆明或宜宾的空中运输线;1月31日,罗斯福对此表示同意,并将其纳入分配给中国租借法案物资的计划中,此为“驼峰”空运计划的正式开始。同年2月,罗斯福致函马歇尔说,“保持通往中国的通道,实属刻不容缓的事”。同月,中航副董事长邦德和美国陆军后勤部签订临时合同,美军从当年2月至10月拨给中航10架飞机来完成这项任务。中航随即开始大展拳脚,选定从汀江经萨地亚直飞昆明的航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4日至21日,蒋介石首访印度,此行主要目的之一是协调远东战区防务,与英国驻印度总督和英军总司令魏菲尔讨论对日防御,保障援华物资的供应和交通畅通等问题。同月16日蒋介石往访英国印度军总司令哈特莱,讨论开辟中印陆路和空中交通线问题。初步决定在印度阿萨姆邦萨地亚附近的汀江修建一个大型机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日,中国与英印当局订立《中印空运协定》,正式获得了从印度至中国的通航权,锚定了驼峰航线在印度的终端。中国在印境设立物资储运网,以雷多为内运出发站。4月8日,美军飞机首次飞越昆明—汀江“驼峰”航线。4月29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表示美国一定要“打破日军的封锁,重新找到一条把飞机和军火送到中国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初,中国所有海陆国际运输线被全部切断,经过中国政府的紧急要求,罗斯福于当月5日下令“不计任何困难,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遵照罗斯福的命令,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空运部门(1942年5月至11月为第10航空队,1942年12月起至抗战胜利为美国空运总部印中联队,本文统一简称“美军空运部队”),沿着中航开拓的“驼峰”航线开始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与此同时,中航以5架C-53型飞机开始执行“驼峰”空运任务,直至1945年11月30日停航,参与了三年多的“驼峰”空运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5月上旬,以美军空运部队为主要力量、中航为重要力量,“驼峰”空运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初,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若干机场至昆明的“驼峰”航线启用的同时,缅甸密支那沦陷。考虑到日军迫近“驼峰”航线,还可能进攻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从而截断阿萨姆邦至昆明的空中通道,驻印美军和中国政府拟将中国对外通道西移至印度西北部临近的巴基斯坦卡拉奇以作后备,即分头寻找由印度西部进入中国的空中通道。中国政府拟开辟由新疆西部的莎车(今库车)前往时属印度白沙瓦的航线,布置航委会与中航从中国出发勘察。该航路要飞经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难度极大。6月23日,美军曾驾驶C-87尝试从白沙瓦由乔格里峰附近进入莎车,但却铩羽而归。7月18日,由航委会毛邦初副主任、参谋长罗机等带队,中航机长陈文宽、副驾驶潘国定和飞行报务员华祝三人机组,在加尔各答取得租借法案框架下援助中国空军的第一架C-53型飞机,从重庆出发,经成都、兰州、肃州(今酒泉)、迪化、伊犁(今伊宁)、莎车、白沙瓦、新德里至卡拉奇进行了试航。机组在没有导航、气候极为恶劣、航图非常不准确且航路上有高山峻岭等对飞行不利的条件下,从莎车出发向西南飞越乔格里峰到达印度,并于22日满载货物按专程航线模拟试航,从白沙瓦直达莎车,再于8月1日返抵重庆,历时近半月,往返飞行6600公里,成功完成了新航线的勘察和试航。经过反复比较研究,以及日军进攻英帕尔受挫,此线终未开航。</p> <p class="ql-block">(图)2-8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亚次大陆(英属印度)</p> <p class="ql-block">(图)2-9 “驼峰”航线及另辟试航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图) 2-10 陈文宽三人机组在加尔各答租借法案C-53飞机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载《航空档案》2018年 8/9 月刊, 2025年9月18日略有修改上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编辑/维恒、百川)</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80周年丨"两航起义"征文组</p><p class="ql-block">陈安琪、徐国基、沈爱娟、沈爱英、罗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