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浙江中部的武义县,青山环抱,绿水潺绕。东晋末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后代阮孚,因厌倦朝廷权斗,远离京城建康(南京),自我放逐去广州。途中听说东晋朝廷已灭亡,便在武义的阳招山下定居下来,过起了宁静的隐逸生活。</p> <p class="ql-block">今天,被高温天气困扰两个多月的姐妹们,终于可以出来走走了。我们首先来到了武义的俞源古村。</p> <p class="ql-block">村口种植有一片古梓树,树龄为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传说南宋时期,杭州人俞义的父亲在松阳县做官,父亲去世后,俞义扶棺回杭州,路过这里时歇息一宿,谁知第二天父亲的棺木竟被紫藤紧紧缠绕。俞义便将父亲安葬在此,自己也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迅速繁衍,取名为俞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俞源古村全貌的模型。</p><p class="ql-block">据说明代以前,俞源村经常受到洪水冲袭。明代初年,俞源村的名士俞沫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刘基(伯温)是同学。刘伯温回故乡青田(今划归文成)时路过俞源,经过勘察,建议将村口河道改直为弯,形成太极图形状。</p> <p class="ql-block">然后将村中的房屋按照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理论进行改建。使俞源成为一座太极星象村。六百多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灾害。</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刘伯温设计太极星象村的事迹,村口路旁建有“伯温草堂”。门前的古树刚好与刘伯温同龄。</p> <p class="ql-block">伯温草堂前还建有一座“寻柳亭”,因为刘伯温曾有“寻五柳于人间”的说法,希望过五柳先生陶渊明般的隐逸生活。</p> <p class="ql-block">太极、星象学说对我们来说比较神秘,一般都说不清楚。有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这些神秘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恐吓学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用来吓唬权贵的。在我们江浙地区,很多神秘的传说都与刘伯温扯上关系。实际上那些胆大妄为的君主,如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照例一个个诛杀功臣,最后刘伯温自己也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俞源宗祠,是俞源村的总祠堂,五开间三进,规模巨大,大门匾上写着:“婺处第一祠”,号称是金华、处州两府最大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的雕花戏台。</p> <p class="ql-block">宽敞的祠堂内无燕雀之窉,也没有蚊子、蜘蛛。</p> <p class="ql-block">俞源古村内现存有三百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村内的河道虽然有人洗涤,但还算干净。</p> <p class="ql-block">经过武义县城时,我们游览了位于城中心的熟溪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长140米,宽4.8米,有49间廊屋的廊桥。始建于南宋,现在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桥梁,过去是金华通往处州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我们参观了位于汤村的汤恩伯故居。</p> <p class="ql-block">汤恩伯年轻时曾经在我老家兰溪的浙江省体育专科学校当老师。这座学校的校址就是我上中学时的校址。后来他去黄埔军校学习,北伐时又曾率部队经过兰溪。所以我们对汤恩伯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汤恩伯故居的中堂。“功在旂(音:q ¡ )常”是蒋介石在汤恩伯去世后的题词,旂常是古时王侯的战旗。</p> <p class="ql-block">人们印象中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国共内战时曾任京沪杭警备司令。但是他同时又是抗日名将。抗战初期他在南口战役中阻击日军二十多天,立过大功。台儿庄大战中也立过功。抗战后期在阻止日军进攻重庆的独山战役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经被日军称为“劲敌”。</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汤恩伯担任京沪地区受降主官。</p> <p class="ql-block">在汤恩伯故居前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