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读《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本想探寻育儿方法,却在“人际关系”的章节里收获了直击内心的启发——原来经营关系的核心,从不是证明自己正确,而是让彼此在相处中看见价值、感到舒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中最触动我的,是两个颠覆认知的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一,“把对方放在对的位置上,比争出对错更重要”。</p><p class="ql-block">一位谈判专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在上班途中发现路被堵住了,那是一条单行道。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互不相让,把路堵得严严实实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于是谈判专家下车,敲一下出租车的窗户,说,师傅啊,我看你们两个司机里只有你是专业的,这么窄的一条路,没有点水平真的退不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你们两个只有你是专业的,应该只有你能退,他肯定退不了,所以麻烦你退一下,行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出租车司机看了一眼谈判专家,点点头,好吧,谁让我的技术好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马上打火发动车,倒了出去,道路恢复通畅。谈判专家几句话就解决了交通拥堵。</p><p class="ql-block">谈判专家的话里有一个假设,水平高的人才能让步,那个愿意改变采取行动的人是一个有水平的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司机听到这个前提,他选择了让步,因为他的技术更好。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人们总是愿意往好的方向去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让我猛然醒悟,生活中大多人际冲突,都源于我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忘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比起不停讲道理,给对方一个“更体面的选择”,反而能轻松化解矛盾——毕竟,人人都想朝着更有成就感的方向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二,“真正的平等沟通,是鼓励而非评判”。书中提到,批评是差评,表扬是好评,本质都是带有主导权的主观评判,长期如此会让人依赖外界认可、习惯讨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鼓励不同,它没有评判,只是站在平等的位置分享感受、指出贡献。比如父母对孩子,不说“你做得真好”,而是“你刚才耐心收拾玩具,帮家里保持了整洁,妈妈很需要你”,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我有能力、我有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更适用于所有相处——比起用评价定义他人,看见对方行为背后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尊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反观自己,过去总爱拿理论、话语做过度解读,无意间用评判拉开了与他人的距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今才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你好我好都好”的平衡艺术:不用委屈自己讨好,也不用技巧伤害他人;不用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保持开放、尊重不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往后,我想试着放下“争对错”的执念,把“给对方体面选择”和“真诚鼓励”变成习惯——多说能给人信心、勇气和力量的话,少做消耗关系的过度解读,让相处回归舒服、平等的本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来,无论是育儿还是日常社交,《家庭教育》里的这些人际智慧都同样适用:好的关系,从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彼此在看见与被看见中,共同变得更舒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