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六日游之十四《走进山西博物馆》

红山老付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原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迎泽区上官巷东,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约 50 万件文物,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以青铜器、瓷器、佛教艺术、晋商遗存等为主。其镇馆之宝包括晋国文物、北朝壁画等,如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有 8 件,珍贵文物数量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p> <p class="ql-block">穿过现代的光影,步步走入了远古。山谷、岩石、秋色,还有那三位坐在石上的古人,他们或许正用粗糙的石器敲打出文明最初的火花。所谓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从这样朴素的日常中,一锤一凿地垒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罐静静伫立。它们形态各异,表面刻着粗粝却富有韵律的纹路,像是远古的歌谣,被封存在泥土之中。沉睡千年的匠人——他们用双手捏出生活的容器,也捏出了文化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玉器展区像一片静谧的湖。深色背景中,玉璧、玉环、玉璜悬于空中,泛着温润的光。它们不再只是礼器,更像是古人与天地对话的语言。灯光下,每一道弧线都透出虔诚,每一寸光泽都承载着信仰。</p> <p class="ql-block">一面巨大的浮雕墙赫然眼前,“晋国霸业”四个金字如雷贯耳。战车奔腾,旌旗猎猎,士兵列阵,刀光剑影仿佛仍在空气中回响。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段被凝固的史诗,讲述着权力、征伐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叔虞方鼎静静立于展台中央,青铜的色泽幽深如夜。鼎身纹饰繁复,似龙非龙,似云非云,像是在讲述一个早已失传的神话。旁边的介绍牌写着它的来历,我读着,仿佛看见那位诸侯在宗庙前焚香祭天,钟鼎齐鸣,礼乐大作——那一刻,礼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一排青铜器列阵而立,有带环耳的大鼎,有带盖的尊,也有精致的礼器。它们形态各异,却都透着一种共同的气息——那是属于礼乐时代的秩序与美感。这些器物不只是用来盛酒装粮的,更是古人用来安顿心灵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柜像一扇扇时光之窗。金属手镯泛着微光,水壶的把手还留着匠人的指纹,刀具的刃口虽已钝化,却仍能想象它曾割开多少生活的日常。壁画上的人物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走出来。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语:我们曾真实地活过。</p> <p class="ql-block">一段泛黄的文字讲述着戏曲的源头。从先秦的乐舞百戏,到隋唐的假面扮演,那些嬉笑怒骂、载歌载舞的身影,早已在历史的舞台上悄然登场。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戏剧,但那份对表演的热爱,早已在民间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宴会热闹非凡。亭台楼阁间,贵人端坐,乐师奏乐,宾客往来。有人举杯,有人低语,连风里都飘着酒香与笑语。这不仅是享乐的场景,更是一场社会关系的展演。</p> <p class="ql-block">石棺的一角雕刻着人物与楼阁,人物姿态生动,仿佛正从另一个世界走来。斑驳的色彩下,是生死之间的对话。古人用石头为灵魂建造居所,也把对来世的想象,一凿一凿刻进了永恒。</p><p class="ql-block">一幅古画铺展眼前,人物衣冠华美,建筑雕梁画栋。他们或立或行,神情各异,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仪式。画中没有喧嚣,却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墓室壁画分作四幅,像四幕剧:有人独站门洞,光影交错,神秘莫测;有人激烈交战,动作夸张,热血沸腾;有人整齐列队,似在祭祀;还有人围坐宴饮,笑语盈盈。生与死、战与和、礼与乐,在这里交织成一部完整的古代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走进盛唐”,三件唐代文物静静陈列:陶骆驼、青花瓶、深色器物。</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安坐于六边形基座上,宝冠华丽,面容宁静。头顶的莲花天花板如云般舒展,暖黄的灯光洒落,仿佛佛光普照。我站在这里,心竟也慢慢静了下来。信仰或许就是这样,在喧嚣世界里,给你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佛像端坐洞窟深处,袈裟垂落,手结禅定印,慈目低垂。身旁的小菩萨同样庄严。岩壁上布满浮雕,层层叠叠,像是无数双手在黑暗中雕刻光明。这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千人千面,皆是佛陀”。</p><p class="ql-block">一尊石雕头像静静立于展台,面容庄重,头饰繁复。背后那幅壁画上的佛像端坐莲台,目光深远。灯光柔和地打在石像上,仿佛岁月也为之驻足。</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俑列队而立,有的持物,有的静立,服饰各异,姿态生动。他们是陪葬的泥人。</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石雕头像高髻盘起,花纹细腻,神情威严而宁静。它不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我站在它面前,忽然觉得,所谓永恒,或许就是这样的凝视——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心头一震。</p> <p class="ql-block">佛像端坐红拱之下,背光如火焰升腾,头顶花纹繁复,庄严得令人屏息。这不是简单的艺术,而是一种精神的具象。</p><p class="ql-block">两尊石佛并坐,衣褶流畅,表情安详。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深褐色的痕迹,却未曾磨灭那份宁静。浅黄的墙面衬得它们更加突出,仿佛时间在这里停驻,只为守护这份来自远古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九尊佛像错落陈列,或立或坐,神态各异,却都透着同样的慈悲。灯光温柔地包裹着它们,仿佛怕惊扰了入定的灵魂。我绕行其间,像走过一片精神的森林,每一步都踏在宁静之上。</p> <p class="ql-block">从完整的全身像到仅存的头像,这些佛像以不同的残缺讲述着完整的故事。有的手持法器,威严凛然;有的合十低眉,慈悲满怀。它们不再是石头,而是信仰的化身,是古人用双手为心灵雕刻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佛祖端坐莲台,周围弟子菩萨环绕,背景火焰纹升腾如光。整雕塑层次分明,细节丰富,仿佛一场圣的集会正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