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2025年9月26日,50名教师汇聚长春国贸大饭店,继续“国培计划(202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研修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两场心理健康培训相继开启。康成老师聚焦“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夏斌老师深耕“教师压力调节”,二者从不同维度出发,为我们呈现了既有理论厚度、又富实践温情的学习盛宴。</p>  沐心以课    育心同行  <p class="ql-block">  上午8时30分,康成老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研修课温情开讲。现场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唯有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迸发,在融洽的氛围里,老师们一同探寻“以课育心”的密码。</p>  框架领航:搭建育心的“四梁八柱”  <p class="ql-block">  课程开篇便清晰勾勒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蓝图:以心理健康课为核心载体,串联起心理讲座、主题班会等7种活动途径,再以家长、教师相关的4大支撑为基石,构成了立体且扎实的教育体系。从“讲授为主”到“活动加持”,再到如今的“积极体验型课堂”,课程发展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深切关注——这门课不仅为各类心理活动筑牢根基,更悄然拉近了学生与心理辅导的距离,为个体心理档案建设铺就了温暖路径。</p>  细节见心:让课堂充满成长温度  <p class="ql-block">  在康成老师的分享里,一个个扎根实践的教学设计细节,让“育心”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方法,更让国培的“赋能”意义愈发鲜明。</p>  <p class="ql-block">  工具赋能,让教学有迹可循。</p>  <p class="ql-block">  他推荐的课程进程表,不仅能清晰记录教学足迹与反思,更让心理健康课的推进有了科学抓手;偶尔安排的随心感悟卡,既藏着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也让他们在文字沉淀中收获心理成长的成就感;而自主演讲后抽取的大学书签,更是以小小心意,为学生种下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工具,是国培为老师们搭建的“育心桥梁”,让教学更精准、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  形式多元,让成长各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提出的全员互动、小组互动、自我互动三种形式,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层层递进的育人巧思。全员讨论时的热烈碰撞、小组协作时的默契配合、自我沉淀时的静心思考,能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找到表达出口——这正是国培“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帮老师们读懂每个学生的心灵需求。</p>  <p class="ql-block">  设计有道,让育人不偏方向。</p>  <p class="ql-block">  从依据学生问题现状、成长所需提炼主题,到以“热身引题—主题深化—分享升华”的思路搭建活动框架,再到反复强调“忌形式化、忌消极化、忌任务化、忌标签化”的实践底线,康老师的每一步分享,都藏着对学生心灵的敬畏——国培的价值,便在这样的细节里落地:不仅教给老师“怎么做”,更教会“为何这么做”,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扎根学生成长。</p>  共研共进:在共鸣中凝聚育心力量  <p class="ql-block">  “心理课的成功,要看学生是否触动,成长是否发生。”这句话引发了现场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大家围绕活动设计来源各抒己见,从借鉴创新到经验创编,从规则保障到效果评价,思维在交流中愈发清晰。对教师“谦卑学习、开放准备、深刻引领”的期待,更让在场者坚定了深耕心理教育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当康成老师的课程接近尾声,老师们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思路与灵感,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场研修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给,更是一场育心理念的共鸣。未来,这些精心打磨的课程设计,终将化作滋养心灵的春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心理教育中,向阳生长。</p>  释压有方     聚力向上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30分,基于前期师生心理健康调研中发现的教师压力问题,主讲人夏斌老师以“积极视角”为钥匙,带领在场教师解锁压力调节的密码,不仅旨在提升教师自身的压力应对能力,更希望大家能成为彼此的“心灵助力者”,让温暖与智慧在研修现场缓缓流淌。</p>  互动启题:听见每一份压力的声音  <p class="ql-block">  研修伊始,夏老师以两个鲜活的提问拉开序幕:“过去一年,你感到的压力如何?”“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是否有害?”简单的选择背后,是对教师压力现状的细致探寻;而“你常用的压力调节方法有哪些”的分享,更让现场瞬间热闹起来——有人提及运动解压,有人偏爱与人倾诉,不同的答案交织成教师群体真实的压力应对图景,也让后续的分享更具针对性,仿佛一场“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心灵对话。</p>  重新识压:打破认知里的“压力迷思”  <p class="ql-block">  “压力,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发的反应。”夏老师引用凯丽·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的定义,轻轻戳破了大家对压力的模糊认知——原来压力的核心,藏着“在乎”与“风险”两个关键词,它并非全然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触动的是一组实验结论: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人群,在高压状态下的死亡率反而更高。这一数据像一盏灯,照亮了认知对压力的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压力,远比压力本身更重要。夏老师还通过美国俄亥俄州十岁女孩救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压力的“积极面”:它能激发人体应激反应,帮我们应对挑战;能促使我们主动社交,在人际联结中减压;更能让我们看清自身不足,在学习与调整中实现成长。</p>  赋能调压:压力变身成长的“助推器”  <p class="ql-block">  当大家对压力有了全新认知,夏老师便带着实用的调节方法而来。他提出,压力的多数来源难以改变,“调整认知习惯”才是长期有效的根本路径,并分享了一系列可落地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  积极赋义,让焦虑转为价值。</p><p class="ql-block">        写下一件高压事件,试着从积极角度重新解读,是责任与价值的体现,在转念间消解焦虑。</p>  <p class="ql-block">  ABC理论辩论,让理性打破执念。</p><p class="ql-block">        针对“学生不听话就是自己不合格”这类不合理信念,用反问拆解消极思维,以理性视角寻找其他可能性,帮自己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执念。</p>  <p class="ql-block">  积极体验强化,让美好滋养心灵。</p><p class="ql-block">        坚持记录“重登讲台的兴奋”这类小美好,以3:1的积极率积攒温暖,既能为日常疲惫的心灵充电,也能慢慢培养发现美好的习惯,让心态更向阳。</p>  <p class="ql-block">  夏老师还特别提醒,当压力让人“完全无法应对、孤立无援、违背意愿”时,需警惕其危害;而直面恐惧、帮助他人、联结有意义的目标,都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好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两场培训虽各有侧重,却有着共同的内核——“以积极视角守护心灵”。康成老师教我们如何用专业课程守护学生心灵,夏斌老师教我们如何用科学方法守护自身与同伴心灵。未来,我会将这份学习收获转化为行动:在课堂上,用精心设计的活动滋养学生成长;在生活中,用积极的认知调节自身压力,更主动地为身边有需要的同事伸出援手。相信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心灵的守护者”,教育之路定会满是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陈丹丹</p><p class="ql-block">审        核:孙    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