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苏州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四大名园,园内遍布亭台楼阁、奇石曲廊,加上满园的绿意和一汪碧水池塘,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风光景致很是秀气婉约。游客在这里可以体会一种园林山水之间的平淡气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和有机融合。</h3> <h3> 我把自己本次在留园拍摄的照片按我本人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分数次与读者诸君分享,希望您能赏鉴并不吝赐教:<br> 第一部分: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奇石妙峰;第三部分:水景荷韵;第四部分:盆景老桩;第五部分:精品展示;第六部分:庭院小品……<br> 本篇介绍的是第三部分:水景荷韵。</h3> <h3> 以精湛的建筑艺术、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精巧的山水布局著称的苏州留园巧妙地利用云墙和建筑群划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各具特色。我拍摄的水景荷韵图像主要采自中部和西部。</h3> <h3> 苏州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游客身处一个园林中就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br> 本篇所介绍的景观和文字主要发生在留园中部的水池及周边,稍微涉及一下西部的水景。<br> 让我们首先对留园中部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据说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h3> <h3> 水池是留园的中心景观,主要集中在中部景区。<br> 中心水池:开阔的水面映衬周围山石建筑,形成倒影,丰富了景观层次。池中设小蓬莱岛,象征海上仙山,以曲桥连接两岸。<br> 水口处理:西北部水涧蜿蜒,似为池水之源,源自深远。<br></h3> <h3> 游客走在留园中,大都会注意到西部水域栽种的荷花,虽然初秋了,但仍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很少有人关注水池底层生长着的多种沉水植物。而这些水草却正是保持水质清澈的“功臣”。<br> 据介绍,留园水域的浅水区以耐寒的矮生苦草、形态优美的水盾草为主,配以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形成菹草、苦草、水盾草、黑藻、金鱼藻等组成的沉水植物群落。<br> 上述水草可吸附杂质、降解氨氮、增加溶氧、抑制藻类、固定底泥,构成“水下森林”,是实现水体自净的关键。<br> 目前,留园已构建起以沉水植物为基底的水生态环境,冷季型与暖季型植物生长期衔接,生态调节功能显著。但在水草过高影响景观时,需集中打捞,高峰时单次可清理出30袋百升容量的水草。所以游客们可以发现水池旁边停泊着数只小船,这不是游船,而是打捞池中杂物和池底水草的“工作船”。</h3> <h3> 留园中部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得益于近年来成功的生态治理,水质接近Ⅲ类水标准,有时甚至能达到Ⅰ类水的部分指标,水下植物与鱼虾清晰可见,被游客形象地称为“果冻池”。<br></h3> <h3> 留园中部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模式。</h3> <h3> 留园中部1300余平方米的水池清澈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正应了明代文人所赞“清涟湛人,可鉴须发”。水面之下,水草摇曳,鱼虾嬉游,不时漾起圈圈涟漪;水面上,岸线曲折,小蓬莱岛与石板桥将水域自然分隔,藕荷与睡莲点缀其中,生意盎然。池岸四周,花木假山错落有致,亭台廊墙穿插其中,古韵与生机交融。</h3> <h3> 游客欣赏留园的水域景观,是一次沉浸式的古典美学体验。留园的水并非开阔浩荡,而是以精巧的布局和深远的意境取胜,体现了“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造园精髓。</h3> <h3>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四要素之一,水是园林的灵魂,理水也成为园林管理的核心。这一脉清水所承载的,是千年园林的生命力,亦是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正潺潺流淌,生生不息。</h3> <h3> 留园的精妙的水域设计绝非偶然,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这主要体现在:<br> 1、“水为心,山为骨”的格局。水是留园的中心和灵魂。中部水池“涵碧山房”一带是整个园林的精华和核心。所有重要的建筑和景致都围绕这一池碧水展开,形成了强烈的向心性和凝聚力。<br> 2、“小中见大”的尺度魔法。水池本身并不大,但造园家通过多种手法让它显得辽阔深远。<br> •曲折岸线:水池岸线曲折多变,绝不一眼望穿,延长了观赏路径和心理上的边界感。<br> •桥梁分隔:水上架设小桥(如“濠濮亭”旁的曲桥),看似分隔,实则连通,并将水面划分出层次,增加了景深。<br> •建筑呼应:四周的亭、台、楼、阁(如涵碧山房、明瑟楼、闻木樨香轩等)均临水而建,它们的倒影落入水中,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感。<br> 3、“移步换景”的画卷体验。留园的设计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手卷画。你永远不会在一个视角看到水的全貌。沿着廊、桥、径漫步,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窗框,都会为你献上一个精心构图的水景画面。我们观察各式各样的漏窗和洞门,它们如同天然的取景框,将水域、植物、建筑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br></h3> <h3> 我曾看到有游客这样评价留园的水域美景:“旁有荷瓣承露,鱼影穿梭叶底,鳍尖轻点涟漪,光影交错,动静相生。”这印证了古人笔下”朝旭熔金,鱼戏成诗“的优美光景。如此感慨,引发热议。评论区里,多人赞叹:“水质通透,景致迷人”“如梦似幻,美得不似人间”。</h3> <h3> 留园有几个欣赏水景的经典位置,值得游客较长时间驻足:<br> 1、涵碧山房。这是主厅,又名“荷花厅”。夏季在此凭栏,眼前是满池荷花,清香扑鼻。这里是欣赏水池主体、对岸山石建筑全景的最佳位置。<br> 2、闻木樨香轩。位于水池西侧的高处。这是俯视全景的制高点。登临此处,中部山水景观尽收眼底,能最清晰地看到建筑环抱水域的格局,是拍照的绝佳机位。<br> 3、濠濮亭。这是一个伸入水中的小亭,出自“庄子和惠子濠梁之上”的典故。这里的体验最为亲密,让你无限接近水面,可以静观游鱼、感受微风、聆听水声,体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哲学意境。<br> 4、曲折长廊。不要匆匆走过长廊。它的每一个转折都设计了观景视角。停下来,透过廊壁上的空窗或立柱望去,你会发现无数个被精心裁剪过的小品画面。<br></h3> <h3> 留园非常善于利用水面形成倒影,将天上的云彩、周围的亭台楼阁、花木山石纳入其中,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视觉空间,丰富了景观内涵。</h3> <h3> 游客观赏留园水域美景,为了达到最佳或较佳效果,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br> 1、选择合适时机:<br> •季节:夏季赏荷,秋季闻桂,不同季节有不同韵味。<br> •天气:微雨时,雨丝洒落池面,涟漪点点,远山近水笼罩在烟雨中,最能体现江南园林的朦胧美。<br> •人少时:尽量选择清晨或工作日,人少时才能静下心来,体会园林的静谧和深远意境。<br> 2、调动所有感官:<br> •视觉:看水的碧绿、天的倒影、建筑的飞檐、游鱼的点缀。<br> •听觉:静心聆听细微的水声、风声、雨声,以及偶尔传来的鸟鸣。<br> •嗅觉:感受雨后泥土、水中荷花、岸边花木的清新气息。<br> 3、融入文化想象:<br> 留园是苏州文人园林的典范。尝试用古人的心境去感受。想象自己是一位古代的诗人或画家,在此临水抚琴、凭栏观鱼、曲水流觞。理解景点的命名,背后都有典故和寓意,这能让您与造园者产生更深的精神共鸣。<br></h3> <h3> 留园的水域景观是其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巧的水体与建筑、山石、花木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空间。</h3> <h3> 水池的岸线曲折多变,通过“小蓬莱”岛屿和石板桥进行分隔,丰富了水面的层次感与景深。池中种植了荷花与睡莲,夏季花开时景色尤为动人,完美诠释了“朝旭熔金,鱼戏成诗”的意境。<br></h3> <h3> 在留园西部的“清泉石上流”景点,游客能欣赏到小型瀑布景观,泉水从石上流过,发出悦耳的声音,为园林增添了动感与生机。<br> 留园西部土山下有几条小溪涧,溪水淙淙,清澈见底。岸边垂柳青青,飘摇撩人;小石桥上游客倚栏观鱼,极富閑情雅趣。</h3> <h3> 综上,留园的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br> 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br> 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br> 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br> 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香气浮动。该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br> 池中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br> 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br> 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游客欣赏留园水域美景的步骤可分为:<br> 1、先登高:找到“闻木樨香轩”或“远翠阁”,俯瞰全局,把握山水格局。<br> 2、再亲水:沿着池边漫步,在“濠濮亭”或“曲折长廊”中,近距离感受水的细节。<br> 3、后静坐:选择“涵碧山房”或任何一个临水的美人靠坐下,放下相机,只是静静地看、听、想,让景致融入内心。<br> 4、寻框景:主动去寻找那些漏窗、门洞,发现一个个被隐藏的独特画面。<br> 总之,欣赏留园的水,不仅是看一池碧波,更是欣赏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是体会中国古代文人如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一个包容天地、寄托情怀的理想世界。<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