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兄弟如手足,一声大哥一世情。”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我生命里的信条。在漫长的岁月里,兄弟姐妹之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化作最珍贵的印记,沉淀在记忆的深处,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弟弟”这两个字重逾千斤。自小一同长大的情谊,让我始终将维护兄弟感情视作理所当然的责任。每逢元旦的钟声、春节的爆竹、中秋的明月、正月十五的花灯亮起,这些承载着传统意义的节日里,我总会第一时间给弟弟和姐姐发去祝福,有时是一段文字,更多时候是一段视频——我想用最直接的声音,把牵挂送到他们身边。有人说现在的关系靠微信维系,但我深知,真正的亲情从不需要密集的消息刷屏,它藏在心底,在每一个思念的瞬间悄然涌动。</p> <p class="ql-block"> 我总盼着弟弟能回家。工作的忙碌让他鲜少有空闲,微信里常常是几百条信息待回复的状态,我懂这份不易,却也忍不住惦念:他在外工作累不累?身体能不能吃得消?每次联系,我总要反复叮嘱他照顾好自己,因为我始终记得,他的身体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更是我们全家的牵挂。而我最大的心愿,不过是等他归来,兄弟四人能凑到一起,拍一张像样的合影。这份期盼,简单却沉甸甸,是我心底最朴素的幸福向往。</p><p class="ql-block"> 那些与兄弟姐妹相聚的时光,即便带着些许遗憾,也依旧温暖得让人动容。最难忘的是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二的下午,全家老小围坐一堂,我趁机用手机拍下了全家福。那张照片有些模糊,却已是难得的齐全,我虽没洗出来做成摆台,却将电子版小心翼翼地存进手机和QQ空间,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这份温馨。而正月初一的下午,我和弟弟、姐姐坐在炕头,哥五个挤在一起拍的那张合影,早已被我洗出来,做成摆台放在书柜上。闲暇时拿起看看,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炕头的暖意,和二弟搭在姐姐肩膀上的那份亲昵。三弟结婚那年,恰逢疫情,三叔一家没能赶来,原本该热闹的场面添了几分冷清,再想拍一张完整的全家福也成了奢望。可即便如此,亲人相聚的热情丝毫未减。屋里暖意融融,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午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着天,弟妹以李家儿媳妇的身份第一次在老叔家过年,每个人的发言都朴实又真诚。尤其是弟弟,话语里满是对家的想念,我赶紧用手机录了下来,可惜后来视频不知怎的丢失了,至今想起来仍觉可惜。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弟弟、姐姐、姐夫还有妻子在屋外拍了张平辈合影,这张照片同样被我摆在书柜上,每次看到,都能想起当时一家人团聚的热闹。唯一的遗憾,是忙乱中忘了和弟弟们单独拍张合影,这份念想便一直搁在心里,盼着下次能补上。</p> <p class="ql-block"> 姐姐的疼爱,则像一缕温柔的光,照亮了我的读书时光。她知道我痴迷《红楼梦》,也对故宫的历史文化满怀好奇,便悄悄为我搜罗了一摞书:《故宫风华》《故宫之美》《故宫新影》勾勒出紫禁城的恢弘与雅致,《87版红楼梦纪念画册》《马瑞芳品读红楼梦》《红楼梦后四十回结局真相》则精准戳中我对红楼世界的探究欲。每一本书都带着姐姐的心意,这份懂得与馈赠,比任何礼物都更让我珍视。我总盼着姐姐一家三口能再回来,和我们一起共度新年,拍一张热热闹闹的全家福——这种相聚的仪式感,是亲情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兄弟姐妹或许各奔东西,相聚的时光也愈发短暂,但那份刻在血脉里的情谊从未改变。节日的祝福、归家的期盼、相册里的合影、书架上的书籍,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份亲情,无关金钱,不分距离,是一辈子的牵挂与依靠,更是我心中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