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王家山城障遗址和小山堡遗址记

紅塵一笑已萬年

<p class="ql-block">探寻王家山城障遗址和小山堡遗址记</p><p class="ql-block"> 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晨六点,天地混沌,晨光乍现。与淑琴、玉平和兰平一行四人在大南门汇合,开始徒步张家坪王家山探寻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一路说话,不一会儿就进入了张家坪的村路,沿大路一直去往王家山,山上的田地里玉米杆青翠高拔已经成熟,大豆结莢,洋芋开花,油菜花开已接近尾声,行走在蜿蜒的田间小路上,一阵阵芳草和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浩荡。回头看洮河北岸的岷山,云雾缭绕,白云飘荡,晨光照耀下的古老岷州城在静谧中刚刚从黑夜里苏醒,有一种朦胧新鲜的美妙旋律。</p><p class="ql-block"> 徒步探寻是一件很艰辛的事,也是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感谢有你们一路相伴,使得山野间盛开的花草、茂密的玉米林、结荚的大豆、开花的洋芋和金黄的杏子有了晨光中清亮的光泽和扑鼻的芳香,有了山野上青翠的笑语。</p><p class="ql-block"> 接近村庄的东头,有寺庙,木结构的山门还没有油漆彩绘,院内有匠人干活的声音,院墙边有沟壑小路通往山上,便沿长满了蒿草的山道闻着花草的清香向山顶攀登。穿行于田间地头,她们三人的攀爬速度和力量都超过我,让我很是惊喜。当她们惊呼:“这好大的一个平台嗷!”的时候我们已经登上了山的顶峰。这里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平坦的长方形平台,东西长约百米多,南北宽有四五十米不等,山顶的中心部位还有一个高两米,东西长约六七十米的大平台,上面长着数十棵高大的白杨树。平台上草木茂盛,鲜花芬芳。我们是从山的南面登上去的,向北眺望,岷州大地尽收眼底,这里显然是一座古代堡寨遗址,虽然墙体已经荡然无存,但整个建筑布局和结构特征还十分明显清晰,值得探索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从东面转过去,北面又是一个高于东南面的大平台,登上北面的平台,有小路通上中心部位的最高平台,我们便沿小道登上中心平台,平台呈东西椭圆形状,宽度三十米左右,长着一些高大的白杨树,在树林里发现一个长度两米,左右高有二尺,中间略凹,宽有一米的墩台遗址,靠南角墩台有人挖坑支锅野炊,从坑内断面土层可明显看出来是十公分厚的红砂土夯层,除最上面一层是黄土外,其余五层都是红沙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由人工夯筑的墩台遗址。由于年代漫长,如今已漫患不清,只余这一小堆土台可供参考和研究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林间查看一番,也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物件,便坐下来休息,补充能量。然后走下中心平台,来到宽阔的北面平台,这个平台从东面起平展向西再拐到西面,宽度是四五十米左右,长度有百米,在西南角形成一个進出堡寨的门口和路道,只可惜所有墙体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平台的基础形制保留着堡寨建筑的唯一信息。</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描述,突然发现这不是一个太极图形状的遗址吗?北面的阳鱼鱼口在西面,鱼尾在东面;南面的阴鱼鱼口在东面,鱼尾在西面。中心台地就建于两个鱼眼之间的位置,可谓设计独特而精巧,是一个充满了古人建筑智慧和天道哲学的堡寨遗址。</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由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伏羲通过对河图、洛书的研究,领悟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并将其以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太极图。</p><p class="ql-block"> 从西南角的道路下山,山路边长势旺盛的玉米和大豆散发出阵阵清香。山腰地崖上有杏树,杏子正黄,掉落满地,兰平自告奋勇上树采摘,得金黄的杏子一大袋,边吃边下山。走出王家山村,行走到山脚下再去攀登东面的一个小山头——小山堡。</p><p class="ql-block"> 据学者李璘先生《古城考察日志(1964—2015)》记述:“1996年11月3日:登张家坪村北的小山子,考察小山堡。环周约300米,随山形削壁为障,并加筑墙台。”“2009年7月6日:再探张家坪村南的小山堡遗址。”这两条信息中记述的一次是村北,一次是村南,其实这两个方向都不对,实际应该是在张家坪村东头的南面,也就是瓦窑沟口的西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王家山脚下向东面的一条比较宽大的山路向小山堡蜿蜒上行,山路的碎石之中发现有类似于秦汉瓦的碎片,这条山路一直通向山顶的堡子,应该就是过去的古道了。</p><p class="ql-block"> 山顶很平坦,靠近堡子是一大片长势旺盛的玉米地,路从东面的山坡边直通北面的山顶堡子,在堡墙体遗址的中间段有一斜坡可登上堡子,这就是堡门了。这是一个南北长百米多,东西宽五十米左右的分两层台地的堡子,正如李璘先生所记述的:“随山形削壁为障,并加筑墙台。”只是东面和南面的加筑墙台已经全部毁坏,只有高四米多的削壁为墙的山体巍然屹立不倒,在太阳下泛着黄土柔和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和玉平从东面城堡门遗址上去,就到了第二台地的南面,在夯筑的台地墙体里有许多砖瓦夹杂在黄土层里,可见其台地的垒筑都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的,可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台地最上面是一个有百多平米的院子,三面有墙体,院长中心部位有石墙体台地遗址,堆满石块和一些砖瓦,北面是小三间瓦房,座南面北,门庭上面有红匾一块,上有楷书:普福寺。门前有十多层石台阶可下到第二台地,台阶上长满青草和苔藓,左右两边各植有松树两棵。面北的这片台地平坦宽阔,草丛里散落着许多碎瓦片。</p><p class="ql-block"> 西面的墙体遗址基本保存完整,有马面角墩三个,高五米左右。我们从西面墙体的一个小豁口下去,是一条宽十米左右的长满青草的狭长台地,沿墙体遗址向南走,墙体中间部位是一个马面角墩,在西南角有一个角墩,整个西面墙体高大宏伟,十分壮观。西南面的台地上开着许多干枝梅,也叫鸡蛋花,她们采了两大把抱在怀里,散发着清新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多少历史的真相被微微吹动的风、不动声色的尘土和默默生长的青草湮灭。这些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和口头传说的宏大遗址,像悬挂在风中的一个音符,谁能从中听到它古老神秘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面山坡的树林里沿一条小道曲折下山,这里林密草茂,青翠幽静,倒是一个寻幽的好地方,一时高兴,在这林间拍了几张充满喜悦的照片。下山已是中午十一点,步行回家。</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8日</p> <p class="ql-block">从王家山俯视小山堡和岷州城</p> <p class="ql-block">小山堡遗址与岷州城</p> <p class="ql-block">晨曦里的小山堡</p> <p class="ql-block">西面墩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面墩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墩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墩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与淑琴和玉平妹在小山堡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北面台地看更高的台地</p> <p class="ql-block">台地最高处的普福寺</p> <p class="ql-block">普福寺正面</p> <p class="ql-block">东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东面进入城堡的路</p> <p class="ql-block">东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普福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普福寺内院</p> <p class="ql-block">普福寺内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淑琴和玉平妹在普福寺内院</p> <p class="ql-block">玉平妹在普福寺</p> <p class="ql-block">普福寺南墙体上的砖瓦</p> <p class="ql-block">残瓦碎片</p> <p class="ql-block">与玉平妹和淑琴在小山堡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小山堡遗址眺望王家山</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西南角门户</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和山后面的壕堑遗址</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西面</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最高台地上的烽燧残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的红沙土夯层</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南面</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东面</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城障遗址北面</p> <p class="ql-block">王家山背后的壕堑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