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祖屋山口村梁氏“岒下祠”轶事

客都原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忆我的祖屋山口村梁氏“岒下祠”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梁德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退休前的2000年编写过《仙口风情录》(村史与梁氏族谱合编),退休后的1912年前后有2年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为此,我知道地方人文和梁氏宗族文化。 </p> <h3>松口街沿河风光(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h3><br><h3></h3> <h3><b>2014年出版的《梅县松口镇志》</b></h3><br><h3><b>一、我由农民到教师,由教师到记者、编辑</b></h3><br><h3>有一句话: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求知的向导。这句话对我的成长有作用。在家庭与地方文化的熏陶下,我对文学有兴趣。</h3><br><h3>机遇和知识改变我的命运,由农民到教师,1980年后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h3><br><h3>2000年前后,我为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和《梅县侨声》编辑。我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是地方上的“自由撰稿人”;写了几本反映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的书,这些书是热心乡贤和各级领导赞助出版的。</h3><br><h3>我有文章在报刊发表,引起了市、县领导的关注。我的社会兼职多,梅县教育局安排我到中学任教;任教学校安排2至4节历史课,1节学校文学社写作辅导课;2天时间把课上完,其他时间自由支配。2010年前后,我担任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等单位的编辑、记者。</h3><br><h3>家庭帮助我写作。以前是我当教师的夫人用电脑打字,用打印机打出初稿。2010年后,由我媳妇代替了我夫人的工作,她白天到公司上班,晚上用电脑打字,劳务费由我交给媳妇。</h3><br><h3>我退休后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有事才去应聘单位,大部分时间在家及自己的工作室看书刊或在电脑上写文章。现在我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h3><h3></h3> <h3>2022秋梁德新(右1)与文友们在工作室留影,原梅州日报副主编原罗青山(左1)原梅县高级中学教导主任程儒章(左2)原兴宁中学教师张长兴(左3)嘉应学院老师刘桂玉(左4)</h3><br><h3></h3> <h3>2025年3月28日梁德新参加会议照片,会议论文《黄遵宪与地方文化》</h3><br><h3>二、山口村梁氏岭下祠</h3><br><h3>我是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后裔。1957年冬,我与祖母、母亲首次到岭下祠祭祖,此后还去过数次岭下祠,那时岭下祠住的是梁巨胜及其他的后裔。查阅资料,1952年土地改革时,岭下祠为公产分给村民梁巨胜。</h3><br><h3>松口梁氏松冈公故居“围里”在山口村第4生产队,松冈公墓地在第1生产队。松口镇有松冈公后裔6000多人,松口梁氏松冈公的后裔在外地有5万以上。原仙溪大队约有梁氏1700人是松冈公后裔。原仙溪大队约3000人,1986年分为山口村、泰东村。梁氏岭下祠的后裔约800人在山口村、泰东村,分布在海内外岭下祠的后裔约1万人。 </h3><br><h3></h3> <h3>山口村仙溪桥</h3><br><h3></h3> <h3>松口梁氏松冈公墓 </h3><br><h3></h3> <h3> 松口梁氏开基祖松冈公墓祭祀实况</h3><br><h3>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是松口梁氏松冈公8世万贵公建,兴建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1970年前后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无人居住,1980年前岭下祠倒塌,变成废墟,成为荒地。约1900年岭下祠的地方,被山口村的村民四队梁耿泰种沙田柚。</h3><br><h3>三、山口村梁氏岭下祠重建</h3><br><h3>1900年后,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兴起客家文化热,成立客家社团。各地编写县志、镇志、村志,各姓氏编写族谱。兴建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是后裔们提出的。热心的后裔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如香巷乡贤梁达胜先生家中出资约20万元。</h3><br><h3>新的岭下祠是按原貌做回去。池塘由“岭下祠管理委员会”出钱买回。种沙田柚的地方是岭下祠的范围,补偿给村民梁职耿 。现在的“岭下祠管理委员”还保存有收据。</h3><br><h3>2012年冬,梁氏岭下祠重建后,我与家人参加了庆典活动,还捐钱给岭下祠理事会。</h3><br><h3></h3> <h3>2012年10月松口梁氏山口村岭下祠举行重修庆典活动</h3><br><h3>我以前对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人有接触,并有电话联系。我关心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建设的事。新的祖祠做好之后,我因事务繁多,与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们联系少了。</h3><br><h3>四、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因拆迁款事而打官司</h3><br><h3>因建高速公路,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是高速公路必经之地,2021年列入拆迁范围。现在梁氏岭下祠因拆迁款200万元左右(有一说270万,有一说300万,应以高速公路拆迁单据为准)的事而打官司。我看了“打官司的资料”,发现资料不健全,这是原告(梁氏岭下祠的后裔)不敢在网上公开发表的原因。被告是涉及拆迁款的4个人(梁氏岭下祠的后裔3人,外地1人是松口镇政府的领导)。你们看了“打官司的资料”后知道。原告是谁?被告人是谁?联系后,可知梁氏岭下祠拆迁款的情况。</h3><br><h3>我为什么要写文章,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h3><br><h3>我对梁氏宗族文化有兴趣,曾在报刊网站发表有关梁氏文化的文章。有数个外地岭下祠后裔们与我通电话,打听岭下祠拆迁款的事。我对他们说:“岭下祠的拆迁款是多少钱我不知;新祠堂在哪里我也不知。”有数个外地的岭下祠后裔在电话中对我说:“我对梁氏文化有研究,又是个退休的中学教师还兼《梅州侨乡月报》《梅县侨》等刊物的职务,一定得了岭下祠的拆迁款。”我对他们辩解,也无济于事。</h3><br><h3>近几年因我的事务繁多,与“岭下祠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人少联系。是近时我才知近时岭下祠因拆迁款的事。</h3><br><h3>五、我参加了会议</h3><br><h3>2025年9月19日上午,岭下祠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人梁伟秋在上午8时到我住地,用他的小车载我。车行至梅州城区江南再载了3人。我们5人都是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h3><br><h3>上午9时20分,我们到了松口镇政府。</h3><br><h3>上午9时40分会议开始。会议的主题是2025年9月15日,梁伟秋向中央巡视组反映“岭下祠拆迁款的事”,巡视组转发给梅县区政府,此事由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政府办理。4 天后,通知我们开会。</h3><br><h3>参加会议的共9人,松口镇政府4人(梁副镇长、廖副书记、记录员、女同志),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5人。下面是会议期间的部分记述。</h3><br><h3>梁伟秋说:因岭下祠拆迁款的事,我们已打官司,法院处理了岭下祠拆迁款的事。因岭下祠拆迁款只到岭下祠管理委员会一部分,以原拆岭下祠的条件不符合,为此我向中央巡视组反映情况。如果松口镇政府对岭下祠拆迁款处理不完善,我还可把情况再上诉中央巡视组。</h3><br><h3>梁德新说:“我是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后裔。有人说我得了“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的钱,要把我告上法庭”。打电话的人是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外地的后裔。我在此表示,我没有得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有关部门可查阅资料。如我得了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会受法律处分的。我知道,用非法侵吞公款的人,是没好的下场。</h3><br><h3>我的建议:</h3><br><h3>一、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有多少钱,要在新建宗祠公示。拆迁款存在银行是有利息的,应把利息钱算上去。</h3><br><h3>二、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有后裔1万人以上,可说是人才济济。各地宗亲会来祭祖的。我认为,先把祖宗牌位安置好,方便外地宗亲祭祖。新祖祠拟在什么地方,要告知大家。</h3><br><h3>三、新建的梁氏岭下祠,只能用80%钱建新祖祠,余款用于祭祖活动及其他费用。</h3><br><h3>四、因为收入账要在岭下祠公布的。关于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应以公路局拆迁款的账目为依据。</h3><br><h3>五、公路局应选好地方,把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做好;岭下祠的拆迁款应交给“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管理委员”的领导人。</h3><br><h3>六、司法部门办理此事,我要求参加旁听。我可把司法部门办理的结果,告知梁氏岭下祠的宗亲们。</h3><br><h3>我相信司法部门会办好此事的。我也会协助司法部门,把“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拆迁款”的事处理完善。如果公路局把祠堂做好了,得到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们的认可,也不会出现因“岭下祠拆迁款”的事而打官司,后裔们也不会上诉“中央巡视组”。</h3><br><h3></h3> <h3>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们梁伟秋(前),梁海华在《约访记录》上签字</h3><br><h3>会议记录员要参加会议的人在《约访记录》上签字,我们5个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在《约访记录》上签字。</h3><br><h3>上午11时20分,会议结束。</h3><br><h3>六、参观岭下祠被拆迁后的物件</h3><br><h3>我们5个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坐车到家乡山口村。在山口村我们先后去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及由风水先生选择建岭下祠的地址。</h3><br><h3></h3> <h3>被迁拆迁后的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部分物件</h3><br><h3></h3> <h3>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们在堆放宗祠物件门口的情况</h3><br><h3>山口村梁氏岭下祠拆迁后的物件存放在河东的山背(泰东村管辖)和仙溪小学两个地方,我们还拍有照片。岭下祠的祖宗牌位、捐款芳名牌、后裔们的书法作品等,都放在仙溪小学球场的铁皮房中,有些东西放在底下无法拍照。我看到我家二叔(我父亲二弟)梁达权的书法作品。梁达权(1936---2022)是岭下祠的后裔,松口梁氏松冈公22世;生前是武汉大学教授,曾任校长秘书(副校长级),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曾任湖北省书法学会会长。《仙口风情录》和岭下祠的大堂内有他写的字“叶落归根”。</h3><br><h3></h3> <h3>我们看了岭下祠的选址。此地在山口村3队,由梅州市城区著名风水先生熊先生选的地址的,地址后靠山,前面是公路,离小溪约80米,离仙溪小学约200米,离松冈公墓地约800米。懂得地理风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h3><br><h3></h3> <h3>山口村梁氏岭下祠选的地址</h3><br><h3>中午我们五个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在松口的一家饭店吃饭,每人20元共用去100元。</h3><br><h3></h3> <h3>五个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在松口的一家饭店吃饭</h3><br><h3>七、我为梁氏宗亲讲述村史和宗族文化</h3><br><h3>我们5个山口村梁氏岭下祠后裔,在坐车、吃午饭的时间约4小时。我向他们讲述山口村的历史及梁氏宗族文化。</h3><br><h3>山口村(仙溪村)距离松口街约5公里。仙溪大队1970年约3000人,有梁、黄、佘、卢、肖五个姓,其中梁姓1700多人。那时的完全小学是仙溪小学及4个分教处,学生400余人,教师约30人。1950年前,仙溪小学在松口街有3间店出租,租钱用于办学经费,各姓的公尝有钱给学校。学校的经费充足,好老师都在仙溪小学任教,仙溪小学的教学质量高。1970年之前,山口村(仙溪村)考上大学和中专学校的约百人,其中民国年间的留学生4人。《广东梅县志》载,1945年(民国34年)梅县评为全国第二文化县,梅县松口镇山口村的教育是个实例。</h3><br><h3>我祖父是个人缘极好又尊重文化的人,1970年前后,有部分文化人士沦落在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经常有村里的“落难文人”在我家里聊天。这些“落难文人”阅历广,文化素质高。他们坐在一起时都会讲述他们以往的经历,南洋及国内的风土人情及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人还会讲他们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及他们的婚姻罗曼史。童年时代的我,静心聆听这些老前辈们讲的故事。这些人当中有一人是民国年间的日本留学生,曾任中学校长。有些故事比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还精彩。日后我有10多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取材于这些文化人口中所述的故事,在报刊、网站发表。《我童年时的经历》发表在2019年10月18日《梅州日报》。</h3><br><h3>我们松口梁氏的开基祖是松冈公。松冈公在宋末元初跟随100多人由福建宁化县石碧乡到广东梅县松源青塘开基,今领头人是宋末的探花梁文生。现在松源青塘的梁氏后裔400多人,迁出的梁氏后裔约70万人。</h3><br><h3></h3> <h3>2009年编写的《松冈公裔孙分布概况》主编梁进康、副主编梁举超、梁达洲</h3><br><h3>查阅梁氏族谱,松冈公(梁福)在元朝中期曾任福建汀州太守,因没有完成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被贬为梅县松口巡检(公安局局长),他娶妻九个,生十一个儿子(有一个儿子卖给洋坑村的陈八燕,流传有梁陈不通婚的祖训)。元朝初年到松冈公到梅县松口山口村“围里”开基,如今的山口村四队的“围里”。</h3><br><h3>松冈公第四儿子梁均德的后裔。梁均德的后裔梁万贵。</h3><br><h3>山口村岭下祠是松口梁氏松冈公8世梁万贵建造,万贵公生三子,应宝、应经、应纶。</h3><br><h3>万贵公的后裔梁一轩是岁进士是地方上对教育有贡献的人,清乾隆年间任教谕(县教育局局长),他是松口梁氏松冈公15世,财储堂(八斗租)的建造人。我是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财储堂人梁一轩的后裔。</h3><br><h3>梁一轩的后裔梁俊源松口梁氏18世,大夫第的建造人。大夫第于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建。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梁琳、梁达献是大夫第人。松口梁氏22世梁兆椿(兆玉)在清光绪年间(1890前后)曾任福建武平县令,后裔迁台湾。大夫第后裔在外地的达二千人。1900年大夫第本屋有18个人任教师。</h3><br><h3>梁海华是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是山口村三队岌子上人。岌子上还有健在的是20世。最快的传至24世。</h3><br><h3>梁伟秋是定和楼(为盖堂分居)人,松口梁氏松冈公23世。定和楼是杨三公于民国初年1915年前后建造。</h3><br><h3></h3> <h3>2001年出版的《仙口风情录》</h3><br><h3>目前松口梁氏松冈公的后裔5万以上。在松口居住的6000多人,在原仙溪村(山口村、泰东村)1700多人(其中岭下祠后裔800多人)。岭下祠后裔辈分最高的是二十世(在岌子上),辈分最低的是二十八世(在大夫第)。</h3><br><h3>山口村岭下祠后裔,大夫第是强房,后裔众多。也有弱房,世代单丁人稀少。</h3><br><h3>松口梁氏松冈公的故居在山口村四队的“围里”,现在有众多的梁氏宗亲前来参观。松冈公的墓地有众多外地梁氏宗亲前来拜祭,每的十一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海内外梁氏宗亲都会到松冈公墓地前拜祭。</h3><br><h3>“围里”是元代的房屋,有外地游客前来参观。研究宗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有些人会选择松口的梁氏文化。如华南理工大学张华华教授撰写的《松口镇山口村民俗调查》在2019年第1期由嘉应学院刊物“客家研究辑刊”发表,并入选由她编著《客家文化拾零》书中。</h3><br><h3></h3> <h3>《松口镇山口村民俗调查》入选张华华教授编著《客家文化拾零》</h3><br><h3>我退休后,继续研究梁氐文化。</h3><br><h3>2009冬,我为松源闽粤梁氏宗祠编《闽粤梁氏宗祠通览》任责任编辑。</h3><br><h3>2000年《广东兴宁梁氏通览》出版,我为该书写序言。</h3><br><h3>2015年,为松口镇大力村梁氏编辑族谱。</h3><br><h3>2017年春,陪同华南理工大学张华华教授到仙口村考察梁氐文化。</h3><br><h3>2018年,为松口镇大塘村梁氏(打铁梁)编辑族谱。</h3><br><h3>2019年春,受重庆市郊区北碚澄江镇梁氏宗亲的邀请,我前往考察,澄江镇的梁氏是松冈公的后裔,约有一千多人。《重庆市郊区北碚澄江镇梁氏考察报告》刊在澄江镇梁氏族谱里,并在梁氏网站转载。</h3><br><h3></h3> <h3>2017年5月26日梁俊西(右4) 梁德新(右5) 等人在重庆市澄江镇梁氏祖墓前留影</h3><br><h3>我为宣传梁氏文化,都得有劳务费。劳务费是由梁氏宗族领导人给我的。 </h3><br><h3>我热心于公益事业。我退休十多年,每年捐钱给“山口村老人会”。曾捐钱给“山口村老人乐队”,为我的生产队及山口村上村片的老人在重阳节“送礼品”。</h3><br><h3>我从事姓氏文化活动多年,发现发了财的后裔和有文化的后裔,他们“不忘初心、叶落归根”热爱自己的宗族文化。我是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后裔,会为建新祖祠的事而努力,才不会愧对祖宗。我为宗族做事,也是对自己的儿孙做出表率,才被后裔们尊重。我今天在松口镇政府参加会议,是表现我对祖宗的热爱。</h3><br><h3>现在网络文化发达。微信群已扩展到同乡群、同学群,甚至亲友群、家庭群</h3><br><h3>都可建,少至几个人,多至几百人。入群的人可以在群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转发文章。如群中有人触及政府规定的法律,先查群主,再查发表文章的人。我发表的文章会承担责任的。</h3><br><h3>我告知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宗亲们,“我没得山口村梁氏岭下祠的拆迁款。”我是个七十多岁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志趣相投的人坐叙,为社会做正能量的事,争取多领几年退休金,这是我的夙愿。</h3><br><h3>2025年9月23日</h3><br><h3>梁德新,1950年生,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知识改变命运,我由农民到教师,1980年后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看书,听老人们讲地方人文及民间故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写作辅导老师。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2000年前后是当地的“自由撰稿人”。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客家人的族谱等文章。写了几本书,内容是反映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地方人文、宗族文化、村史、族谱、个人自传等,出版经费及写作经费由政府部门领导和热心人士资助。参加政府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数次,会议论文入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约四十家刊物及网站发表文章一千多篇,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被市、县有关单位聘请参加编书,编杂志。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h3><h3></h3>